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久久南方北方
久久南方北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663
  • 关注人气:8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诗写作的三把钥匙

(2023-12-22 22:15:14)
标签:

诗人

杂谈

分类: 大气人生诗歌

 

                                新诗写作的三把钥匙

 

1. 第一把钥匙:角度

同样是云,雨,风,雪,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和体会,但是作为一个诗人,你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它们的不同。生活是一个有很多切面的大玻璃球,你一定要从不同的侧面发现它反射出的亮点和颜色。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东晋的时候,谢太傅有一天给侄子辈儿女们讲课,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他就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哥哥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妹妹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角度:一个从天而下,一个从地而升。一个粗犷阳刚,一个阴柔妩媚。

还有其他例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把春雨比作酥油一般滑腻,柔细。

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我们都是把抽象的比作具体的,比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是秦观反其道而行之,把具体的“花”和“雨”比作梦和愁,梦和愁又是大家都有的经历,所以既新颖又不失熟悉,带来不同效果。

思维跳跃:刚才说了,诗不是散文,它是跳跃的,图像是跳跃的,思维也是跳跃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种。读者的头得跟着你动,心也跟着你动。

冯骥才说:”散文是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我们拿杜甫的一首诗来举例,《咏怀古迹》五之三的“咏明妃村”,明妃就是王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一句是粗旷雄伟浩大的,第二句却又小的只有一个村落;第三句又是广陌无边,而第四句就只剩下一个细小的青冢。这种忽大忽小,收放自如的跳跃性,使读者对历史产生喟然长叹,人的渺小自然的博大深远尽在其中。

2、第二把钥匙:节奏。

不要以为节奏就是指要押韵。其实在古希腊时期,希腊诗和拉丁诗开始都是不押韵的,直到中世纪高峰时期,从阿拉伯语言借鉴承袭过来,才开始押韵诗歌。古诗讲气魄对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和“滚滚”是一种节奏。也体现出一种雄浑力量。

现代诗歌中声音起着很微妙的作用,产生一种令人愉快的形式美。对现代诗来说,节奏包括哪里断句?哪里押韵?哪里重复?哪里回旋?

音乐的修养,对写诗很有帮助。

姜夔首先是位音乐家。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被人说有“三美”:图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的音乐修养是极高的,诗的韵律与音乐之间关联紧密。拿大家都熟悉的《再别康桥》为例,这首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全诗富有节奏感。它的韵脚“来,彩;娘,漾;摇,草……”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具,换韵是因为有情感的变化,富有弹跳性。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回环复沓,构成呼应。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对于节奏的学习,徐志摩这首《再别康桥》是很棒的例子。

声音:我们古诗中也有。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僧敲月下门”,还比如苏轼“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月沉沉。”等等。声音是可以描述的,可以从字里行间“听”到的,只是我们要花心思琢磨,要仔细用心。

3、第三把钥匙:意境(图画)

中国几千年的古诗精华,这块瑰宝我们现代诗人绝不可忽视。写现代诗,也必须熟读古诗词。

有人以为说意境很抽象,其实并非如此。我们说意境使人达到一种境界。那么什么是境界?境界就是:人要完美到什么 程度?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境界靠意境来体现,而很重要反映意境的方法在诗中就是图像。你的诗如果给人视觉刺激,那么就活了,文字就可以动起来。

其实无论写诗、小说还是散文,都是一个作者逐步发展完善自我的过程。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一个从关注自身到关注人文的过程。笔下的意境自然会逐步提升。

我们都熟悉陶渊明故事。但其实他也不是一下子就达到那种悠远深邃境界的。他年轻时深受老庄影响,始终崇尚自然、淡泊名利。但因为生计也不得不出外做官。第一次外出做官时已经28岁,但不久解归。母病故后离职居丧,得以重新亲躬农事。这时候他的笔调轻松,耕种田亩的踏实和亲切跃然纸上。“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的生活让他怡然自得。陶渊明有两大精神支柱:古代圣贤的品行,和现实生活中的乐趣。但后者并不是总有,所以前者就成了他坚守自我的唯一依靠。居丧期满出任参军,后为彭泽令,在职不满百日,就辞官归里。名篇《归去来兮》也即是此时所作,是一块界碑式作品,从此明确了诗人自己在“仕”与“隐”二者上的决断。归田后,我们都熟悉的“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就是中年后的创作。这也是他创作高峰期,本情得以完全彻底地释放,思想得以无拘无束地奔腾。也是我们后人认识最多的陶渊明。虽然晚年感叹“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似乎有些消极,但也勾幻出《桃花源记》的梦境,成为理想社会的代言,体现出诗人开始逐步由个人走向人类的关怀,小我成为大我,最终达到了“托体同山阿”的最高境界。我想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伟大诗人的原因。

三、批判的眼光来学习

不要以为古人写的诗就都是诗,有些不是,是道理。

比如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很好的哲理,给人以启示。再有宋朝卢梅坡《雪梅》也很朗朗上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可以说是很好的启迪文章,但用诗的标准来要求,就太平实,欠了“弹跳”的自由味道。

四、比喻的应用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成为一个比喻大师是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这个本事不能从他人那里学来,学会的是天才。

 

什么是比喻?简单说就是:AB,但B 不是A。那为什么还说AB?是因为B是大家熟悉的,我们用了B的特征去说A,读者会更有共鸣,达到传递认知的作用。比如莎士比亚把凯撒比作太阳,让我们一下子就了解凯撒的形象性格。《围城》里钱钟书最擅长用比喻,有人统计有各种比喻700多个,比如“夜仿佛浸了油,变成透明体……” 。鲍小姐因为穿着暴露,把她比喻做“局部的真理”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好好学习。让自己的诗更生动形象,更打动人心。

最后总结:对于写诗,我们要视听并存、错落有致、为美存在。最后才可以达到自由内心的彼岸。(liberty of hear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