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自驾游安徽篇总说故乡安徽在悄然崛起

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南方自驾游 安徽篇

到达故乡安徽。每每踏上这片土地,都会激动万分,甚至在前一夜就激动到无法入睡,这是一份无法言说的热爱和想念。故乡于我,有着浓浓的情谊,那里有着我全部的童年,还有我最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还是塑造我人格和价值观的地方,那是一片热土,是时时刻刻让我心动的土地。
青春期的时候,总想离开故乡去远方看看,甚至还幻想过一个人的流浪,那时候觉得远方都是美好。长大后,不得不离开故乡去远方打拼,才发现最美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故乡。自从读大学开始,我就与故乡渐行渐远,自那之后,故乡就成了我偶尔才能回去的地方。离开故乡多年,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是对故乡那份深沉的爱从未改变。
董卿说:“地域的故乡,安放我们的身体;精神的故乡,安放我们的灵魂。”我爱我的故乡,更想念故乡的家人,我将所有的思念都付诸对故乡的深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故乡安徽,简称“皖”,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河南、湖北,南邻江西,北望山东。
可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安徽给人的总体印象或许是:这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内陆人口大省,经济不算差,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在江浙沪乃至福建、广东等地,都可以见到很多前来寻求发财和谋生机会的“安徽人”。
改革开放后,哪怕最近几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七普”数据发现,上海、江苏、浙江这三个省份的第一外来人口来源地都是安徽。换言之,安徽在江浙沪谋生的非常多,在长三角扮演着“人口腹地”的角色,源源不断地为兄弟省份提供着年轻的劳动力。
一是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十年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大台阶,2021年达4.3万亿元,这10年增量超过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11年这62年增量的总和。
在江浙沪等“尖子生”也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安徽经济总量占长三角一市三省的比重,已从十年前的14.4%提升至15.6%,实属不易。
同时,安徽2021年人均生产总值也超过了1万美元,达7.04万元人民币。江南智造总局(ID:changsj001)注意到,这个数字目前可以排到全国第13位。要知道,在2005年,安徽人均GDP还排在全国第28位。
二是实现了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均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也在安徽落地,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
这是什么概念呢?国内已建成的2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中,“霸都”合肥非常霸气地独占了6个。国内曾经只有3个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一个是北京怀柔,一个是上海张江,另一个就是安徽合肥。
第三个转变,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正如上文开头所提到,全国和全球的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冰箱、洗衣机、空调、汽车,很多都是安徽造。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徽字号”品牌。
以前,安徽是专注粮和铁的农业大省。现在,安徽是“光与电”的省份,目光投向微机、VCD、芯片屏幕、人工智能、人造太阳、量子通信等高大上的未来产业。
当一些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比如南京)还在努力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时,安徽省会合肥已在瞄准成为“时钟型”枢纽了,也就是向多个方向放射。
安徽的崛起靠打拼,毗邻六省特有的地理位置,让安徽成为中国人口东西南北流动的中转站,这也让面积并不大的安徽,拥有了两千四百多公里、排行全国第一的高铁里程,实现了市市通高铁,让轨道上的安徽全速前进。
五纵九横的高速网络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车轮上的安徽一往无前。皖江上的深水良港,犹如一颗颗明珠串联起通江达海的梦想;建成和在建的十大机场,为安徽插上了接通世界的翅膀,得天独厚加上人为努力,成就了安徽的区位优势,为发展创造了宝贵的条件。愿不负上天,不负前人,安徽经济在区位优势的加持下再创佳绩。
省城合肥,创新之都,科创走廊,国家级自主创新功能承载区,国际科创名城的科技交往合作窗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示范引领区。
马鞍山,建康锁钥,诗歌之城,生态福地,画里江南。
芜湖,创客之城,科教基地,皖江明珠,芜限可能。
铜陵,中国古铜都,三千年与铜共兴,鼎礼春秋,傲居皖中南,数百载墨客云集,成就佳话。
宣城,敬亭山水秀,文房四宝香,东南第一洞,龙川见徽州,皖南川藏线,风景胜无双。
安庆,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黄梅之乡,此地宜城,有戏安庆,吴楚乡音;。
黄山,徽商故里,新安胜境,秀甲五岳,梦回徽州,粉墙黛瓦拨水墨,清溪绕城入画轴,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
尽管发展势头很猛,但安徽的姿态依然放得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