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自驾游山东篇第二站人间蓬莱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离开东营,去仙境蓬莱。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高天云淡风柔,路边海蓝山青,山水相依,如诗如画。近了,近了,“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被誉为东方的童话世界的蓬莱阁,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它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主阁高踞赭红色的丹崖山顶端,以大海蓝天为衬托,以田横峻岭为屏障,登高望远,辽阔海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据史料记载,蓬莱阁曾与两位帝王有关。
第一个是中国的始皇帝秦始皇。为了长命百岁,到处寻觅长生不老药,曾派一位叫徐福的方士带着童男童女,去当时的蓬莱、瀛洲、方丈这三座神仙居住的仙山寻找。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找到吃了不会死的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蓬莱自此声名鹊起。
第二个,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而又饱受争议的汉武大帝。他也不甘落后,多次不辞辛苦,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找他理想中的“蓬莱仙境”。后来,这座丹崖山,就被后人称为蓬莱。蓬莱,也更加有了名气和人文色彩。
迈过登瀛桥,拾级而上。穿过苏轼书写的“人间蓬莱”牌坊,经过显灵门,一路瞻仰、礼拜了“弥勒寺”、“龙王宫”、“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来到最后一个院落,才见到“蓬莱阁”真容。但见:高阁凌空,下临大海,云雾缭绕,果然胜似仙境。
八仙过海的神话,也是很有意思的。相传八仙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扬渡海而去,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来历。
当地人高速我们,如果碰上好时候,可以看到蓬莱最让人称奇的景观——“海市蜃楼”。
一代文豪苏轼在登州上任仅五天,被称为“五日太守”。苏公在登州任上虽然短暂,但却一心为公,了解百姓疾苦,力所能及地造福百姓,深受民众爱戴。为此,当地人修建了苏公祠,并在门口书写对联:“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颠沛流离的苏轼,面对仕途的波折,世态的炎凉,生活的贫苦,从未丧失对于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黎民苍生的悲悯与深情。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后人才把他捧上神坛,供人膜拜。
苏公祠中有苏东坡《登州海市》诗刻碑:“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春夏之交,海上风平浪静时,蓬莱海面各种奇异景象或山岛变幻,或高楼突起,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缥缈虚幻,变化莫测,让痴迷成仙的人疯狂,被称为海市蜃楼奇景。苏东坡到蓬莱,听说常有海市奇景出现,非常渴望一睹为快。可这时已是冬天,早过了海市出现的季节,遗憾之下,他竟然仿效韩愈游南岳遇雨而祈神开云的故事,裨求海神赐他海市一观,并写下了这首诗。海神自然不能如东坡所愿赐予海市奇观,但他不亏是伟大诗人,诗写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叫人莞尔而笑之余,真切体会了那种“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景象。
转于山海之间,我们时而停下脚步,聆听近在眼前的涛声;时而观看古迹,与旧人对话,感受历史的苍茫与诡谲。
弹指间,回到上个世纪下半叶,我们忆起蓬莱老乡著名散文家杨朔先生,他的美文《海市》也是脍炙人口、历久弥香,实至名归的佳作,成了蓬莱仙境的代言。
那意味深长的结尾至今令人不忘:
海市原本是虚幻的,正像清朝一个无名诗人的诗句所说的,“欲从海上觅仙迹,令人可望不可攀。”你怎么倒能走进海市里去?岂不是笑话!我现在记的并不是那渺渺茫茫的海市,而是一种真实的海市。如果你到我的故乡蓬莱去看海市蜃楼,时令不巧,看不见也不必失望,我倒劝你去看看这真实的海市,比起那缥缈的幻景还要新奇。
临海凭风,看看眼前的蓬莱阁,风物依旧,可秦始皇的踪迹在哪里?汉武大帝的足迹又在哪里?人心,自有一杆秤。
想上神坛的,百姓不肯,想成仙的,最后也没有修成。倒是从未想过立于庙堂,不想成仙的,最后却无意成了仙。历史,有时就是这样让人感叹。
但愿我们游客之辈,不为神灵躬朝观,只缘赏景上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