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蓬莱,游仙境——观云看海之旅(五)
(2023-09-03 22:10:29)
许多风景名胜,亭台楼阁,皆因古人的诗词而闻名,许多人都是读着古人的诗词而生赴实地游玩之心,去实地感受古诗词中的诗意美、意境美,产生去实地感受诗人的气概和豪情的想法。
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想一睹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和白练“三千尺”的真容颜。
脑海里回想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便想跃马塞外,奔驰西疆去看那直上九霄的孤烟和天边那一轮圆圆的红日。
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情景在脑海里闪现,心里立刻就有去登登滕王阁的豪情。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我读着这样的诗句,好想走进蓬莱阁这个人间仙境,感受一下入神仙境界的快意。
机会终于来了。
我们于7月2日下午2点左右从三仙山坐游览车到了蓬莱阁。
入景区大门,经过一座桥,便走上了通往蓬莱阁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上的第一道牌坊上书“人间蓬莱”几个大字,这几个字是苏轼所题。蓬莱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其中之一的“蓬莱”,三座仙山是仙境的代名词。“人间蓬莱”就是“人间仙境”的意思。
接着进入了第二道牌坊,牌坊上书“丹崖仙境”,因为蓬莱阁建在丹崖山上,所以又称“丹崖仙境”。丹崖山因山石呈赤褐色,所以叫“丹崖”山。
走过牌坊,要进山门。导游说:“大步跨过这道门槛,便入了仙境。”
蓬莱阁建筑群的历史沿革:唐贞观年间,有渔民在丹崖山巅建广德王庙,僧人在山南麓建弥陀寺。唐开元年间,有道人于广德王庙东建三清殿。蓬莱阁建筑群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迎宾路7号蓬莱水城景区内,地处丹崖山上。
蓬莱阁主阁是朱处约任登州太守时所建,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登州知州朱处约迁广德王庙于西偏,重建为龙王宫,在广德王庙旧址上始建蓬莱阁,撰《蓬莱阁记》,言建阁目的是“将为州人游览之所”,并勒碑于阁前。后历代屡加修葺,没有经过重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
蓬莱阁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四海,“蓬莱十大景”中有八景位于蓬莱阁;自古有“人间仙境”之美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
蓬莱阁建筑群是由白云宫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主体建筑、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楼阁、亭坊组成的建筑体,统称为蓬莱阁。
传说登蓬莱阁,临海远眺,能看到海市蜃楼。
我们游览了龙王宫、天后宫,古代海边渔民以渔业为生,所以蓬莱阁建有龙王宫、天后宫,天后宫供奉的天后即南方供奉的妈祖,妈祖也是护佑海上渔民的神仙。接着,我们游览了吕祖殿,三清殿,这些建筑主要彰显道教文化精神。蓬莱阁附近的八仙渡,讲述的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都是凡人修行得道成仙,吕洞宾是八仙之首,所以蓬莱阁修建了吕祖殿。
我们游览了蓬莱阁主阁,便到了苏公祠。
当年苏轼逗留登州期间,想到蓬莱阁看海市蜃楼,当地人告诉他,看海市蜃楼的最佳时间在每年的四、五月份,他到此早过了看海市蜃楼的时间。苏轼便到龙王宫焚香祈祷,第二天,苏轼在蓬莱阁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楼。
苏轼任登州太守只有五天,便接到了调令。接到调令的苏轼继续在登州逗留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他几次登蓬莱看海观云,吟诵抒怀,留下了《望海》《海市诗》等诗文佳作,其中以《海市诗》最为出名,开创了“登蓬莱作诗赋”的风气,使蓬莱阁成为历代文人墨客雅集之地。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天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这是苏轼到登州蓬莱阁写的《海市诗》的开头几句。
苏公祠有一副对联:“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49岁的苏轼,在蓬莱只做了五天的登州太守,1085年,苏轼于10月15日刚刚从湖北黄冈调往山东登州,上任才五天时间,便于10月20日接到朝廷的任命,让他回京担任礼部郎中。这就是所谓的“五日太守”。苏轼接到调令后,继续在登州逗留了一些时日,到11月上旬才离开登州,在登州的逗留时间接近20天,在这段时间,苏轼几次登蓬莱阁,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海市诗》。
古之登州,就是现在山东省烟台市的蓬莱。
苏轼逗留登州期间,考察民情,鉴于登州及邻地莱州近海偏僻、地瘠民贫,百姓做盐却吃不上盐,国家实行一律的榷盐政策,加重了当地百姓的贫困痛苦,对国家财政收入亦有害无益,便向朝廷呈上了《乞罢登莱榷盐状》,提议“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
朝廷采纳苏轼的建议,当地百姓解决了吃盐难题,对苏轼感念不已。
苏轼还针对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的险要形势,向朝廷呈递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提出了加强登州武备的建议。他的建议,对当时的海防有指导意义。
苏轼为官以百姓利益为先、以国家得失为重。为缅怀他的卓然建树, 登州百姓集资在蓬莱阁东侧修建了苏公祠,并题写了一副对联“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以表达百姓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虽然苏轼在登州的任期很短,但是“五日登州太守”这个名号却深入登州百姓之心,流传千古。
我想即便是现代,加强海防建设,也是必须的。不管在哪个朝代,不管是海防,还是空防,还是陆地边防,都应该加强建设,才能够保证国家安全,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
不管哪一个朝代,总有境外势力觊觎别国的领土,即便是现代,国际上亦是风云变幻。如今我们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感谢我们的强大的国家,感谢我们的钢铁长城——人民军队,只有国强军强,我们的人民才能安享和平。
苏公祠里面有一块石碑刻着苏轼的手迹,书写的是《海市诗》。墙上有一幅苏轼的画像,苏轼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手持竹杖,脚踏芒鞋。这幅画像让人想起他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我走我的路,风雨也好,落日也好,于我的本心没有动摇。给人执着又洒脱超然的感觉。
蓬莱阁上面海建有坚固的城墙,城墙上留有瞭望窗口,临窗眺望,西边海面碧波万顷,浩浩汤汤,湛蓝澄澈,无边无际,渤海黄海在这里交汇。
往北看,长岛漂浮在水面,被浩渺的海水簇拥着。
传说八仙过海,一去不回,也有人说,八仙过海到了长岛,人们把长岛当成了神仙居住的地方,当成了仙岛,因为长山列岛悬在海上,汤汤海水环绕。杨朔说到蓬莱,看不到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没关系,可以去长山列岛,长山列岛是真实的海市,比起那缥缈的幻境还要新奇。
站在丹崖山蓬莱阁上,往东、往南方向看,蓬莱城里参差十万人家,往西望,波涛浩渺,两耳闻双涛。
到蓬莱,游了仙境,但,我们是凡人,还得回凡间。大笑三声:“哈、哈、哈”,回到凡间,哪里来,哪里去吧!
到人间,在心里筑梦,在家园,建设人间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