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其实也很美
(2023-08-27 21:54:30)分类: 大气人生诗歌 |
过去年代,在没有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见面并不是像现在这么容易的。因为无法“预约”,访客不遇,就成为常有的事情。从古人留下来的诗词中,我们可以一窥这种“不遇”的情形。
最早读到的一首“不遇”诗,应该是小学课本上这首《寻隐者不遇》:
贾岛的这首五言古诗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寻人不遇的情形,读的时候却让人几乎感觉不到惆怅和焦躁,反倒感觉是言约意赅,极有情致,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更是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意味。
除了贾岛经历过不遇,名震“江湖”的大诗人李白也吃过闭门羹。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因为访友不遇,“愁倚两三松”的李白写下了“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这样美丽的诗句,为千年后的读者“还原”了那一刻“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的优美风景。
在田园诗人孟浩然笔下,“不遇”的情形则是另一番田园景象: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主人家登高去了,只有鸡犬在家。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汪曾祺老先生在他的《人间草木》里说的那句,“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看来,寻人不遇的孟夫子可以和主人家的鸡犬聊一会儿。
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最有名的“不遇”诗还有以下这两首: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这个叫丘为的人,走了三十里地去寻访一位隐者不遇,只能从门缝里窥看一下室内的桌案和茶几,但他不失望不沮丧,居然还有心情想象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的恬适雅趣,有雅兴观赏周围的草色松声,自得其乐,乘兴而去、尽兴而归,实在是大有君子风度。
还有一个叫皎然的人,去寻访老朋友陆鸿渐(就是茶圣陆羽),估计是想去蹭茶喝吧。结果也“不遇”了。然后皎然就以此为题写了一首诗: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读完诗,有木有觉得陆羽家的风景真美?反正我是从头到尾没读出惆怅和郁闷来。
除了出门访人不遇,还有人在家等客不至的: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说来惭愧,会背诵这首诗很久了,但我一直记不得它的作者是谁。因为这个赵师秀虽然号称“永嘉四灵”之一,但除了这首诗,我实在不知道他还写过其他什么别的。可以说,这首诗让这个籍籍无名的赵师秀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一隅之地。
按理说,等客人等到过夜半,心里该是何等焦躁,更何况外面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黄梅雨,池塘里青蛙还叽叽呱呱叫个不停,按我这暴脾气,肯定要打电话骂他一顿,面前若有棋子,早推翻棋盘,满地狼藉了。可诗人却是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油灯里灯芯结出的灯花。这份淡定从容的心情,真是令人好生钦佩啊!
除了寻人不遇、等人不至外,还有人回自己家也吃了闭门羹的。这个人就是苏东坡。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喝醉了酒的东坡先生回到家的时候已经三更了,家里的童仆鼾声如雷鸣,敲门也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夜深风停、波平浪静,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主人家深夜回府,家仆竟然酣睡不醒,不来开门。而主人也居然不生气、不暴怒,只是“倚杖听江声”,并因此而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词。由此可见,主人平日对待奴仆一定是极其宽容、和蔼的。
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今天,电话、短信、微信、QQ……各种各样的联系方式让我们的约会变得简单、方便,毫无悬念。可以说,我们已经习惯了“预约”,习惯了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下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内心的宁静和祥和,失去了等人的耐心和情境,失去了把寻人不遇的惆怅化作美丽诗篇的心情和能力。真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了?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窗外淫雨霏霏,心中诗情满怀。让我深深沉浸在那些美好的意境中,穿越时空,再次去感受古人的那份“不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