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_____,我的青春拥抱温暖
(2023-06-16 22:33:43)分类: 诗意写作中考作文 |
文题亮相
在青春的世界里,是什么驱走了你的迷茫,打开你的心扉,让你荡起奋进的双桨?是什么使你相信:枯枝会绽出绿意,沙粒会变成珍珠?
请以“因为_____,我的青春拥抱温暖”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题目解析
这道作文题目让我们自由抒写内心的美好,以“温暖”唤醒我们内心向上、向善的情感。
一、题目要求
作文题目明确了写作对象——“我”;限定了写作内容体现的时间——青春,即初中生当下所处阶段;强调了中心内容——抒写“温暖”的感受,即所记录的经历必须是积极且充满正能量的。同时,字面还暗示了题目空缺部分与“温暖”为因果关系,行文过程中要将题目补充部分的“温暖”之感具体化、细腻化。
二、补充内容
这道题目以“我”为中心,引导我们关注成长过程中温暖自己内心的一切美好。可以补充“书法”“足球”等自己喜爱的活动;可以选择温暖内心的大自然景物;可以填写成长中陪伴自己的亲人;可以记下温暖自己的文化现象——一本受益匪浅的经典书籍、一首唤醒柔情的优美歌曲、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著名人物等;还可以补充自己内心抽象的情感体验,比如“感恩”“坚守”“奋斗”等。
这道半命题作文留给我们抒写自己内心世界的空间很广阔。考生可撷取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感悟最深的、最熟悉的素材写作,打开思路,留下青春最温暖的篇章。
佳作纷呈
时光似泛黄的书页,手起手落间,翻开的即是层叠的过往。絮絮低语,惊扰了一盏茶雾袅袅,染醉了一方夕阳斜照,于雾里兀自朦胧。回忆,也便徐徐如天边云卷云舒,悠悠荡开了。(层层渲染,营造意境,“低语”“惊扰”“染醉”等词语,无不将人带入美妙意境。同时,倒叙开头引出下文所回忆的人、物、事。)
体育中考前夕,一天,暮色渐渐掩住白日的光,夜色深沉里,我独自一人走在归家的路上,内心尽是懊丧与茫然。离体育中考也不过五六天了,我的跳绳和跑步成绩依旧如此糟糕,尽管家人也安慰我说不要紧,但若连体育中考都不过,其他科目又该如何?怎样才能拿回体育落下的分数?无人应答,所见仅有人影寥寥,风声萧萧……(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我”懊丧与茫然的心情尽显。)
归家,母亲照常带我下楼跳绳。关上门,走进楼梯间,灯未亮起时,我驻足于她身后,尽力以平静、淡定的声音轻声问她:“我真的可以吗?体育中考也不过……”母亲缓缓放慢步子,回眸望向我,她眼里,光亮犀利,熠熠生辉。夜色凝伫,晦暗不明,镀在母亲身上,像是古老的水墨画,亘古未变,而又自那最明晰的墨色里闪出坚定的光,炽热而坚定。(“尽力”一词,侧面写出“我”情感激荡起伏与懊丧茫然的心理。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细写母亲的眼神,突出母亲内心的坚毅,为下文“我”的改变作铺垫。)“孩子,你要记住,人生的路很漫长。坎坷里,我们学会成长,变得成熟。”我听见风声萧萧,温柔伫立耳边低喃,“这一路上,你必须去迎接成功与失败,也必须明白,即便败,也要败得有骨气、有傲气。放下你所有的犹豫,不问成败,不再彷徨。未到尽时,怎知已到绝路?拼搏一回,你也无怨悔、无愧恨,不是吗?”风声骤然大起来,漫卷着,吹得楼道光亮乍起,驱走万千晦暗,而最明晰的,是她的身影。(“温柔”“低喃”等词和母亲的话语,无不蕴含着母爱的温暖,无不体现母亲以温暖的方式给予“我”前进的动力。)
我低头望去,她眸里,光亮犀利,熠熠生辉,映着一个女孩伫立的身影,坚定如初。“你可以。”她说。“我可以?”我低声询问,风卷起漫天漫地的凉,于灯光间肆意翻卷。她不再应答,只是转过身,留给我坚定的步伐与背影。我不再犹豫,跟着母亲,继续向前走。(一语双关,“继续向前走”既是继续走下楼梯,亦是朝着未来执着前进。)
之后的日子,不见那女孩的犹豫与彷徨。但见夜色里绳起绳落,徐徐复徐徐的绳影里,我窥见的,是母亲的笑意。
体育中考时,又是一次次的绳起绳落,想起母亲的话,犹如昨日所言,依旧清晰,我笑了。落绳间,我知道,我赢了。(“徐徐”“我笑了”“我赢了”等字句间,浮现出一幅幅青春奋斗的画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问前路,只为当下,自此风雨无阻,星河灯火相映明,人影两相照,是夜夜绳卷翻飞,书尽青春诗篇。自此,再无怨悔、无愧恨。
【总评】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具有散文的诸多优点。
景物描写恰当而巧妙地烘托人物心情。开篇“惊扰了一盏茶雾袅袅,染醉了一方夕阳斜照”等景物描写奠定了全文温暖的感情基调,继以“人影寥寥,风声萧萧”“夜色凝伫,晦暗不明”等烘托“我”懊丧、茫然的心情,内心释然则以“光亮乍起,驱走万千晦暗”呈现。
作者语言功底扎实,叠词运用韵味悠长,“徐徐”“悠悠”“熠熠”“萧萧”读来朗朗上口。文章语言具有古典韵味,凝练而有画面感。
此外,“温暖”是此文情感之魂,“奋斗”是此文温暖之因,母亲柔声的教诲中蕴温暖于奋斗,“我”的奋斗在语言的慢节奏中体现温暖,有所感、有所悟,文章情真意切、温暖人心。
栀子花开了,款款地,像五月那般步履轻盈。我走到院中,看见很多栀子花,一朵一朵窜在绿叶间,息在枝茎上,兀自洁白着,像刚破壳的小鸽子。柔柔的花瓣上,缠着一个人的香,那是外婆的香气。(开头以花引人,巧妙自然。以栀子花的“款款”“轻盈”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窜”“息”使花富于动态美。)
外婆快七十岁了,几年前,她得了一场大病,最忌讳情绪激动。但她天生是急性子的人,大半人生走一遭,唯戒不了“躁”。后来,是养花让她多了份平和与安静。每次从外面回来,我远远地在转角处看她—— 院子里,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披着脏兮兮的围裙,只见她从上衣口袋里小心地取出一朵栀子花来,像护着一只扑扇着翅膀、散发着芬芳的小小蝶儿。我常被外婆感动,并思考一个与花结缘的老人究竟掖着多少温柔。(交代外婆曾经急躁的性格,再以细腻的变化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花愈人”的主题,外婆与花在一起就生出温柔的性情。)
又到五月,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飘忽的未来忽然摆在眼前,让我觉得紧张不安、提心吊胆。一天傍晚,当我满腹苦闷地放学回到家时,外婆正安静地蹲在院子里摆弄栀子花的花瓣。隔着围栏,她叫住了我,和蔼地说:“楼上奶奶送的栀子花,你来闻闻是不是很香?”
我忍着烦躁走过去,俯下身子凑近嗅。这时外婆伸手轻拍我的头,随之,十几片栀子花瓣从她手中撒落下来。一瞬间,像打翻了香料瓶似的,空气漫出了馨香,一丝一缕地,挠我的鼻尖;一点一滴地,润我的心田。我扭头,看到了外婆的手,不禁想,一片花瓣究竟能释放多少温柔,让曾经粗枝大叶的人细腻起来。(联想奇妙动人,“一丝一缕”“一点一滴”使香味有了触感,“挠”“润”细腻地触碰心灵的最软处,将作者原有的情感调拌得温润而黏稠。)我说:“好香!”她拾一瓣起来,慢慢地抚摸它的纹理,就像在抚摸我的手背。她说,我小时候,她就是这样抚摸我白白嫩嫩的小手。我说,我的手沾上了泥土,脏兮兮的。她却一个劲儿地摇头否认,一个劲儿地感叹:“好香。”“是吗?”我问。我闻自己的手,是香的,又转头去闻外婆的手,亦是香的。我懂了,是温柔的外婆款款如栀子花,亲手将满园馨香赠予我,像上天赠予的爱和温暖。(人与花相衬、与花相融。作者自然而然地被这温婉素丽的爱打动,轻吟一语,便情意深长,点明“温暖”的主题。)
那段时间我很迷茫,整天浑浑噩噩地度日。某一个午后,我收到了外婆的信件,里面有一句话:“不要太骄躁,要像栀子花一样默默绽放。”我忍俊不禁,因为这话不符合外婆大气、豪爽的人设。直到我细看,下面标注了一行小字:“书上是这么写的。”于是我便又想哭。这样一个老人,傻傻地刻意制造着浪漫,却可爱地、有温度地传着情,像款款的栀子花般温柔,给我的青春添上不平凡的一笔。(回归“我的青春”。外婆以“浪漫”和“有温度地传着情”,给“我”迷茫的青春增添色彩,信件是情话,文字便是心语。这样的爱温暖坚毅、刻骨铭心。)
如今,坐在考场上,我回忆着关于外婆的温暖印迹,想要重拾那份静思,迎着满陌繁花,一路高歌,一路前行。我相信!(再次扣题,使文章结构清晰,展示出昂扬向上的热情。)
当然,初心未改,我心未改,再望院子里的栀子花,仿佛隐约触到外婆如水的温柔,看到心上翩跹着静美的蝴蝶。是简爱,是纯粹,是一场深入心底的温情体验;是俗世,是庸常,是淳美、馨香地照见青春的爱与温暖。(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升华情感,体现外婆对小作者的爱纯洁如栀子花,朴素一生,纯洁一世,青春中的温暖便因外婆而淳美入怀了。)
【总评】
细节是一篇文章的内核,情感则是一篇文章的压舱石。这篇文章散而不乱,有叙事也有抒情,感情能聚能散,立意积极乐观。小作者将外婆与花联系在一起,花寓意美好,而外婆也浸染着花儿温柔美好的气质。文中多处细节描绘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外婆护花、撒花的情景,平凡的动作内藏纤细的情感,值得咀嚼和回味。文章善于用意境说话,小作者将纯洁、美好的情感注入对栀子花的描写中,显得真切、浪漫,字里行间既夹杂生活气息,又有主观心情,使作者经历的温暖与青春尽显真迹。
明媚的六月翩跹而至,仲夏骄阳似火,灼热的空气流转,穿过了疯长的枝丫,却总也盖不住那一片热烈的蝉鸣。(运用环境描写,点明写作背景。将“骄阳”比作“火”,“流转”一词化静为动,凸显天气之炎热,更点明作者炙热的读书之心。)
流年似水,时光悠悠,转眼已过了三个夏。(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中“三个夏”的读书情节。)
儿时,我尚不知天的开阔,也不识海的宽广,更不懂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理想抱负。只记得一个午后,睡醒便看见桌上安静地卧着一本《绿山墙的安妮》。“好吧,又得看书了!”我无可奈何地抱怨道。我打开这本书,也打开了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优美清新的文字逐渐勾勒出了仲夏夜之梦,从此我便多了一个供我天马行空地遐想的乌托邦。书中那个纯真可爱的女孩,用她那双极富想象力的眼眸告诉我,女孩子应当独立、自强;告诉我,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告诉我,大大小小的温暖会化作光芒与青春相拥。(第一个“夏”,欲扬先抑,由作者被迫接触文学的无奈,写到对书中内容的回味无穷。引起读者共鸣的同时也在默默号召读者共同走进文学大门。)
风吹了又吹,一个夏轻轻飘走,第二个夏如约而至。这时,已迷上文学的我接触了人生的第二本书:《活着》。这本由余华倾情执笔的书,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气息:朴实的,轻快的,直率的,轻轻一嗅,仿佛还有泥土的气息。书中的福贵与他的老牛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一个出身富足但挥霍无度、最终穷苦半生的纨绔子弟,一个见证亲人离自己而去的老人,一个与命运擦肩的匆匆过客。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不是所有主角都能活下来,不是所有王子与灰姑娘都能共度一生。同时,我也明白了,纵使生活吻我以痛,我仍应努力报之以歌。(“飘”字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点明作者对文学的期盼。用《活着》一书举例说明文学给人带来的深刻思考。)
时间的车轮啊,它永不停歇,转眼又至盛夏。傍晚的天空诉说着无尽的温柔,几朵云在淡淡的晚霞中摇曳生姿。此时,我正靠在窗边,安静地读着《月亮与六便士》。书中的主人公断然放弃安逸的生活,去追求梦想与真理,用最辛辣的语言揭穿最虚伪的世俗。我一直无法理解他阴晴不定的脾气和特立独行的性格。直到读完整本书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他纯粹地追求内心理想的行为体现。“当其他人都在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在当今这个匆忙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摒弃一切杂念,与自己的心灵沟通,纯粹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呢?是做生活的附庸,还是作为梦而生的战士,我终于在书中找到了答案。(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又与标题中的“温暖”二字相呼应。第三个“夏”仍旧举例说明文学给“我”带来的深刻思考。)
文学如一股清泉,活水汪汪,涤荡了我的心灵。它给予我力量,传递给我温暖。如三月桃花,四月春风,文学跌进了我灿烂的青春。(此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句优美。“跌”字将无形的文学变为有形,生动形象。)
三年又三年,幸而命运垂怜,让我与文学相遇。盛夏骄阳里,梧桐疯长,蝉鸣声声,微风吹遍了每一片树阴,诉说着我的青春,以及那温暖了青春的丝丝书香。(结尾再次运用环境描写,首尾呼应。)
【总评】
作者结合读书经历来谈文学带给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温暖。文章脉络分明,结构清晰,感染力强。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开头用环境描写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又以环境描写作为收束。但景中有情并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为文章内容和情感表达服务。首尾呼应的同时点明题目,既给人以美感,也符合中考作文的基本要求。
语言上,作者善用修辞,长短句结合,行文舒展自如,读来给人明快之感。
又是盛夏,又得蝉鸣。时光匆匆,三年初中生活竟也画上了句号。也曾迷茫,也曾彷徨,也曾虚度时光,但青春才刚开始,正等你去奏响华丽的乐章。(开头简单概述环境,点出写作时间。“盛夏”“蝉鸣”,极富特征,渲染了夏日的氛围。“又”字引出下文,开篇点题的同时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我的初中三年,可以用班主任的话来精辟总结:“你啊,一直在走下坡路。”而我总不以为意,甚至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从容淡定的本领。然而我自以为的潇洒,不过是一次次失败后的仓皇伪装,不过是为了逃避现实所寻找的借口。于是,我那大半的初中生活便在这不自知的叛逆中过去了。
“你自己看看,现在谁还像你一样懒散!” (以人物语言直接进入故事主线,不拖泥带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记得那是一个酷热的午后,空气中凝聚着独属于夏的黏。(环境描写,渲染焦灼、压抑、紧张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
班主任怒视着我,那双眼睛里饱含愤怒和失望。
我不敢再与她对视,慌忙低下头。可地板也不是我的归宿,我的眼睛不受控制地到处乱瞟,不用多想也知道此时站在讲台上的我东张西望的狼狈样儿。
或是她的话太过严厉,一时间,班上鸦雀无声,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向我射来,有疑惑,有嘲讽,有同情,也有漠不关心。可那些复杂的目光一下下敲打在我的心口,越敲越响,心脏剧烈跳动着,牵动全身的血液疾速冲向头部。
我的脸憋得通红。(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同学们的反应,即“目光”,正面描写“我”的心理、神态,突出了“我”处境的尴尬、狼狈。)
在短暂而诡异的安静中,她终于又开口了,是痛击的言语,声声入耳。我的脑海一片空白,这是老师第一次如此严厉地批评我,却也是第一次真正地刺痛我:懒散、不自律、没有目标……那些裹紧心脏的一层层污浊的纱布被当众揭开,可我内心的第一反应却并非羞恼,而是疑惑:“对啊,我为什么会这样?”(老师的话语刺痛“我”,引“我”反思,让“我”悔恨,引出下文。)
灵魂恍惚飘入记忆长廊中,我开始寻找堕落的开始,曾经的画面一一滑过,有那个上课时睡觉的我,回家不写作业的我,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我……原来,那么多时间都被我荒废了。以前,我努力地寻找,却始终找不到松懈的源头。今天,我终于明白,原来自己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目标,没有坚持去做一件事的信念。
刹那间,初中三年被包裹好的情绪翻涌而来,有悔恨、有懊恼、有羞愧,还有迷茫。若没有信念,那我究竟为了什么而生活?无人知晓。我惶恐于那些虚无的光阴,沮丧极了。
那么,我的目标和信念在哪儿?(找回丢失的“目标和信念”,前路才会变得明朗,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读之动情。)
猛然抬头,寻找,却不似最初的局促与心虚。我的目光停在一支笔上,笔尖飞速在纸面舞蹈,墨迹于白底上生花。握着笔的手指微微泛白,紧攥着笔的那个人必须坚定地望向他书写的文字,用力抓着他的梦想,用信念追寻梦想。放眼望去,每个同学的眼里都闪烁着光芒。(由个体到整体,由点到面,以笔尖起笔,巧妙刻画同学们认真的形象,从而体现所有同学的坚定信念对“我”的触动。)
原来,大家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着、拼搏着;原来,真正停滞不前的只有我;原来,大家心中都存着必胜的信念。
是啊,中考就要来了,三年的奋斗都将于此见分晓,那是我们青春的见证啊!青春不可辜负。
眼神坚定下来,我想,此刻,我拥有了信念。
窗外雨声渐息,独剩几声蝉鸣,时针慢慢归于原点,停笔。
搓了搓手,抖去初夏潮湿的微凉,重新回归温暖。
青春亦是生活,当你在黑夜与蝉声为伴时,坚定信念,青春才能拥抱温暖。(以夏夜的环境描写收笔,行文流畅自然,与首段呼应,情感渐收,回归平静。)
【总评】
文章并未选取多么新颖的题材,而是就“中考”这一话题抒发感想,描述了一次“挨训”的经历。
文章最妙之处便是结构丝毫不拖泥带水,由盛夏景象起笔,直接点出青春激昂的主旋律,又以语言描写代入故事情节,快却不显突兀。
文章的高潮在于“我”的心理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悔并最终坚定信念。紧扣文题,升华情感,撇去冗杂的描写与交代,回忆在情感爆发时褪去,继而转入现实,主旋律回归平静,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虽情节简单,却细腻描摹,最后点题,扣住“温暖”巧妙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