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从3个维度重塑自己
(2023-05-10 21:42:29)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人,最重要的是,有能力自我修复,自我复活,自我救赎。
人生就是一场冒险,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和物,会有诸多的不确定。
每个人都会有迷茫、挣扎、受挫的时候,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到无措,跳不出困境。
阿德勒说:“所有的人类都是活在主观之中,只要改变自己的看法,世界就会改变,从那一瞬间开始,人就能获得重生。”
一个小小的习惯差点闹出了人命。正所谓“天是习惯盖,地是习惯底,不把心突破,困在习惯里”。
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又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断能力呢?
罗曼·罗兰说:“我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底层能力》中讲了一位实习小妹妹的故事:
前辈跟她说,她现在的问题不是因为技能不行,而是底层能力太薄弱:
她时常情绪化,说话也很冲,同事自然不愿意搭理你;
情商不够,说话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总是得罪人,客户也都因此直接拉黑你;
缺乏条理性,做事丢三落四、粗心大意,连消息都会发错对象,惹得对方不满意;
缺乏上进心,精神状态慵懒,业余时间从不学习,多半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很多人不想升级自己的能力,喜欢躺在自己的舒适区。但是如果放任自己长久地沉溺于此,就会固步自封,失去自我价值感。
很多人都喜欢做简单的事情,但一直做简单的事情,就会容易让我们逐渐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当一个人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他就能把握事物整体、发现规律的能力。
当一个人具有可迁移的底层能力,他就拥有了比学历、技能更重要的市场竞争力。
这个时代的变化远比我们想象的快,我们只有不断重塑自己的能力,才能在面对变化时游刃有余。
正如苏童说:“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苏东坡45岁时,因反对新法深陷“乌台诗案”。几经折磨,他被贬到黄州的一个偏僻之地,他的政治生涯也随之到了低谷,他从朝堂大夫变成一介农夫,穷困潦倒。
贬谪黄州的苏东坡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更没有在黑暗的角落里咬牙切齿。
他白手起家,修房盖屋,耕田种地,著书立说,交游乡里,扶危救急。
他耿直率性,交友广泛,入乡随俗,与当地人相处融洽。
他在黄州待了四年两个月,留下的文字足以照耀千古。
无聊度日时,他细品“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苦雨来袭时,他挥洒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继黄州之后,他又被流放过惠州、儋州,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他总能充分理解并适应现实的处境,努力寻找并创造生活的乐趣,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命运虽给他以悲苦,他却赋予自己随遇而安的乐观,饱经折磨的流放之路,更显他的才情和旷达。
面对逆境,既然无法改变,那就释然以待,然后重新出发。风雨过后,阳光总会如约而至。
生活中,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一样都能坦然。
《心态》中讲了一个故事:
胡萝卜入锅之前是结实强壮,但是被开水煮后,它变软了;
鸡蛋原来是容易破碎的,可是经过开水的洗礼,它的心变得坚强了;
咖啡经过了开水,散发了更为迷人的气味,口感也变得更为香浓。
其实,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每个人看上去都是普普通通,但是经历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并不是环境不同,不同的是我们面对自己的心。
心态能解决人生80%的问题;心态好了,你就赢了。
所以,无论今天遇到什么难题,都别让自己太难过、太焦虑。换一个心态积极地去面对吧,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艾克哈特·托尔在《新世界》中说:“有的时候,放下一些事情比维护它或抓住它更有力量。”
奥黛丽·赫本曾说过:“人,最重要的是,有能力自我修复,自我复活,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