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青春在心,无关年龄
(2023-05-03 21:23:11)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青年节,起源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一年的5月4日,无数中国青年为反抗帝国主义压迫,自愿走上街头,呼喊出心中的愤怒,满腔热血、一片丹心,为国、为家、亦为理想。
百年之后,再度回首,仍不禁为之震撼与鼓舞。然而,每年青年节,气氛却总显得冷清。
有人说:我老了,
不过青年节了;
有人说:虽是青年,
却没了那个年代的昂扬,
总觉得离自己很远......
其实,就像巴金说的,
在你心中有一个无线电台,
只要它收到美、希望、欢欣、
勇敢、庄严和力量的信息,
就永远年轻。
青春,永远是一种心境,
无关年龄,无关处境,
它只关乎你如何生活。
王小波在《红拂夜奔》中,
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在年轻时充满了做事的冲动,
无休无止地变革一切,
等到这些冲动骤然消失,他就老了。
年少的时候,总有用不完的斗志,总想改变世界,总想创造些什么。就像当年那群青年,坦荡坚定,自信勇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将那个黑暗的年代,硬生生剖出光亮来。
就像王小波,虽然嘴上说着:
后来我才知道,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人一天天老下去,
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手上,却从未放下过笔。
出版《黄金时代》时,他已经年近四十,此后,小说、杂文、随笔,更是接连写出,部部精彩,哪有一点儿“受锤老牛”的样子!有读者说,“王小波,平生皆少年。”无关年龄,全在心境,只要还有前行的冲动,就永远年轻。
相较于战争年代的激荡,对于新一代青年人来说,更多的还是平静生活的琐碎。没有史书里的激荡人心,没有电影里的意气昂扬,所以过起青年节来,似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们总是习惯于
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
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归于平凡。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定义。若对于那个时代来说,青年之气,在于抗争,而对于此刻的我们来说,青年之气,就是“活好当下”。
纵使对世界失望,也不可磨灭心中的火花,
纵使暂时心灰意冷,也不要忘记冲动的热情;
做不成后浪,水面下的暗流依旧汹涌,
看不到希望,也不可不向往光明。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
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脑海中青春的样子,总有20来岁朴树的身影。
那个为音乐不顾一切的青年,曾经拼命考上大学,待录取通知书下来,他却跑去做音乐了,就给父母留下了句:“这是替你们考的,我不去了啊。”
人生第一张专辑推出,一夜间火得一塌糊涂,如果换做别人,一定会拼命包装自己,他却宁愿装病,也不接商演。
朴树和我见过的所有歌手都不一样,
不,他和我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
他纯真得不像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
只想专心做音乐,20岁的朴树,纯朴如树。
可是后来,他还是陷入了生活的漩涡,访谈要接、通告要跑、商演要演,要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不过,青年就是青年,长大了的朴树也终没妥协。他躲到只有自己的地方,在那里,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与世界的关系,学着与生活和解。
在他复出的那张专辑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看见他站在商演舞台上,却依旧真诚无比那一刻,这才突然懂了,纵世事变迁,心若澄净,便可无畏流年。
苏轼45岁,还依旧高呼着: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陆游68岁,“铁马冰河入梦来”,
鬓边斑白,仍愿戍守国土;
钟南山84岁,几次赶赴疫情前线;
袁隆平90岁,戏称自己是“90后”,
说着永不退休,每天都坚持下田
......
联合国将15-24岁间的人,划分为青年;
世界卫生组织将14-44岁间的人,划分为青年。
其实,无论44岁,还是14岁,
年龄并非青春的划分标准,
青春在心,无关年龄,
心若不老,常为年少。
对青春最好的致敬,
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青年节,
愿你过尽千帆,初心不改,
愿你时过境迁,热情依旧,
愿你世事纷繁,干净如始,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过着热气腾腾的生活,
也永远怀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