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物形象评析

(2023-04-21 20:52:05)
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物形象评析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在路遥《人生》中柳青为其作的题记。我们从中可以推断出《人生》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或许进一步说,我们可以为该文章做基本的定论:就是以人生的转折为基点,启示我们要把握好人生中的关键点。

《人生》主要讲述主人公高加林从一个民办教师被村支书的儿子所顶替,沦为农民,然后与刘立本(二能人)的女儿巧珍相恋,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他们的感情向很好的方向发展。当我们以为事情一切顺利之时,高加林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他的叔叔当兵回来,要成为他所在县的劳动局局长,“马屁精”为了讨好劳动局局长高玉智,于是通过关系把高加林调到县委通讯组担任通讯干事,从此高加林鱼跃龙门,告别了农民的身份,跨进了知识分子的行列。然而,此时的高加林正如文章所说“生活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工作卖力的同时,却对他那位死心塌地的村姑刘巧珍感情在遇到高中同学黄亚萍而改变,开始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对巧珍的感情弃之不顾,觉得她配不上自己了。他与黄亚萍约定终身,以为幸福生活向他们奔来之时,老天又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县委查到高加林通过关系才有这个位置,他必须回到农村去。

《人生》围绕高加林的三次人生转折而展开故事情节,高加林在六七十年代,一个高中毕业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成为民办教师,他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这一点毋庸置疑。高加林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这一点我们从文章中处处可以体现,比如他在县上任通讯干事之时,在简短的时间里就写出了《只要有人在,大灾也不怕》的新闻,以及发表数篇文章,谈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高加林生在那个年代是可悲的,同时他也是代表着知识分子矛盾的心理。当高加林从民办教室退下来之后,沦为农民,而迫于生计,他父母要他到街上去卖馍馍时,他无法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深怕在街上碰到熟人”而东躲西藏,最终是巧珍帮他“买”下来而解决他的困境。在今天,我们也不难在自己的身上发现高加林的影子,为了面子我们怕一手高举高等教育的文凭一手而去赶粗、重、累的活,为了面子我们怕当街大声叫卖。其实,路遥在塑造一个矛盾的心理来体现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所面对的困惑。

但文章的主题,并非塑造一个矛盾的人物,用悲剧的结局来启示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在文章中,从高加林的身上来评析他的人物性格,通过高加林的种种人生转折来揭示我们的人生道路。有人说高加林是一个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人,这种说法是从高加林在成为县里的通讯干事之后而抛弃巧珍与有钱有权的黄亚萍在一起作出的评价。从人文主题出发,我不这样认为,人的本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人往高处走这是人人皆知的道路,更何况是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同时考虑精神是正常所为,但抛弃物质,牺牲幸福,与一个相差甚远,没有共同语言的人生活是悲哀的。

我们分析高加林所作出的种种原因:第一,环境、身份不同。当时刘巧珍和高加林在一起是,高加林是一个刚退下来的民办教师,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此时的高加林以为一辈子会成为农民,这正应了古时候的门当户对的风俗。之后高加林的身份发生 了改变,他成为县里的通讯干事,还是一个大红人,这与刘巧珍的村姑身份产生了距离。这时候的高加林是希望有一个能够帮他解忧,分担烦恼,甚至帮助自己平步青云的女人,但巧珍却以“咱们庄的水井修好了!堰子也加高了!”“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等无关紧要的事情来烦他,高加林作出分手的决定也不足为怪了。难道高加林会与一个在思想有如此差别的女子生活一辈吗?显然不可能。

第二,他与黄亚萍有感情基础,高加林与黄亚萍是高中同学,文章说“而且他们在学校时就比一般同学相好”,而且黄亚萍看来“追求幸福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显然就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他们不在一起才怪。按常理推断,一个人难忘记自己的初恋情人,既然高加林与黄亚平在高中都有好感,我们不论他们是否恋过,但有一点是彼此互相暗恋过,这足以唤起他们的心灵共鸣了。

第三,人之本能使之。俗话说“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良禽择木而栖”,高加林所作所为是符合作为一个人的本性。我们可以这么说,当初他和巧珍在一起也是本能的体现,当初高加林是农民,而刘巧珍是“二能人”的女儿,又是村支书高明楼的亲戚,在当时,有这样的亲戚有谁不攀,再说是人家巧珍看上高加林。也是人的本能,他才会在后来选择与黄亚平在一起,这也是人之常情。

高加林人物形象是复杂的,他夹杂农民、知识分子、小市民等形象一身。因为高加林是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有着自古以来的小农思想情节,另一方面又有知识分子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双重矛盾性质。文章高加林从民办教师退下来之后在生闷气“蒙着头”“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的抽搐着,一只手狠狠的揪着自己的头发”。当成为农民已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之时,他习惯了安于农民, 失去了寻找出路的勇气,这些都是小农思想的体现。

最后,路遥把高加林回归到“原始”状态,这是高加林最好的结局,也是正常的回归。巧珍去求高明楼一方面再现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古语,同时和高加林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通篇文章,不论是高加林、刘巧珍还是黄亚平,其实都是描述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一个人的生活的道路是笔直,没有岔道,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