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俞伯牙,鲍叔牙:为什么古人取名总和“牙”字过不去?
(2023-04-20 20:49:24)分类: 大气人生论文 |
有一副对联是这样的:
孔夫子,孙武子,韩非子,全盘甲子甲天下;
鲍叔牙,俞伯牙,姜子牙,满口真牙真感动。
姜子牙”,“俞伯牙”,“鲍叔牙”,这些名人的名字都带有一个“牙”字?是因为他们觉得牙齿不好,想要好好保护牙齿吗,还是他们的牙口好,能啃硬骨头?
其实都不是。 “牙者,孩也”。“牙”就是家中的“孩子”别称,现在山西一带方言中仍称小孩子为“牙儿”。《汉语大字典》对“牙”的解释中也有:“又称孩子。也作‘伢’。
由此可知,“伯牙”就是家中的“大孩子”;“叔牙”就是“三娃子”。春秋时齐国大夫有个鲍叔牙,而鲁庄公有个弟弟也叫叔牙,这正说明“叔牙”可以作为“三娃子”的通称。所以“鲍叔牙”就是鲍家的三娃儿,正如“孟姜女”是姜家的大女儿一样。那么,“子牙”之名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牙”是孩子的通称,“子”是男子的美称,合而为名,顺理顺章法也。以前有“伯仲叔季”的排名,现在有冠军、亚军、季军、殿军的排位制度,是同样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而且古人名中未见有女子以“牙”命名的,想必在古代,“牙”只指男孩子,正如现代方言中称公猪为“牙猪”一样。由此可见,中国人名中,“毛牙、大郎、二娃、三妞、四妮、幺妹”之属,虽俗之又俗,而其取名法则却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这就是自古取名一种民间习俗,即贱名好养。
这其中姜子牙又有点特别,他姓姜名子牙,子在人名中一般表示男儿,但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实意,比如华歆字子鱼,娄圭字子伯,赵云字子龙,吕蒙字子明等等。所以姜子牙的名字就是姜家的男丁这个意思。
传世的“三牙三典故”,是指:
1、 姜太公钓鱼,钓来周文王成就周朝八百年国运昌盛的典故;
2、 俞伯牙与钟子期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
3、 鲍叔牙有管鲍分金、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任人为贤的典故。
1、【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本来周文王想要去打猎,但是算卦的人却说今天不易杀生,更适合去渭水河畔溜达溜达,在河边有一位大能在等待着周文王。于是周文王就听信了巫师的话,去渭水河边了。周文王到来之后,来来回回溜达了好几圈也没见姜子牙钓上来一条鱼,就上前去询问,你为何钓了这么久也没见钓上来鱼呢?
姜子牙听闻后将鱼竿顺势提起,周文王一看,原来是直钩钓鱼,这能钓上来才有鬼了。但是还是十分的好奇,就继续问其原由。姜子牙答到:“我老人家钓鱼,愿者上钩”。周文王一听,这不就是在说自己了,甚是好奇,于是就和姜子牙攀谈起来。从钓鱼小事谈到治国理念,姜子牙的一些见闻让周文王茅塞顿开。于是就想要请姜子牙出山,辅佐他一同推翻商纣王的统治。但是在跟随周文王回宫的路上,姜子牙为了考验周文王,假装自己体力不济,走不动了,想要周文王背他。周文王十分爱才,于是答应了,背着姜子牙先是向西走了三百步,结果发现自己走错了,于是又向东走了五百步。这时周文王也体力不济了,只得放下了姜子牙。
姜子牙叹了一口气说:你既然背了我八百步,那我将保你周朝八百年。周文王听得一头雾水,但是历史确实告诉了我们,东西两周一共存在了八百年。这是何等的神奇和巧合?!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一书。作者旨在通过这则故事,告知世人好友难寻的道理。话说,俞伯牙遇到樵夫钟子期之后,俞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毕竟,钟子期能听得懂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
俞伯牙演奏结束后,便和钟子期谈天论地,把酒言欢。两人越聊越投机,互相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拜为兄弟,并且约定每年的中秋节都要来此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按照约定来到了汉阳江口。俞伯牙等了很久,依然没有见到钟子期的影子。于是,俞伯牙席地而坐,希望通过自己的琴声能召唤来这位知音。俞伯牙弹了很久,依然不见人来。到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过路的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这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在不久之前因身染重病而去世了。
临终前,钟子期留下遗言,让后人把坟墓修在江边,等到每年八月十五相会时,都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了。听了老人的一席话,俞伯牙万分悲痛。按照老人的指引,俞伯牙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俞伯牙席地而坐,用凄楚的琴声演绎了一曲《高山流水》。弹完,俞伯牙挑断了琴弦,并长叹一声,把自己心爱的瑶琴摔在了青石上,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我弹琴还能给谁听呢?”
3、【管鲍之交任人唯贤的典故】
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管仲和鲍叔牙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分别辅佐齐国两个公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他们都逃亡在外,齐襄公死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赶回去继承王位,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的路上埋伏准备暗杀小白,结果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将计就计,躺在地上装死,躲过了一劫。公子纠以为小白死了,就慢悠悠的回国,而小白则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继承王位,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当上齐王,自然要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说如果大王想治理好齐国,那么用我就足够了,如果大王想称霸诸侯国,非用管仲不可。通过鲍叔牙的劝说,齐桓公决定任用管仲为相。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无可争议的霸主。这个期间鲍叔牙也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管仲的光芒太盛,掩盖了鲍叔牙的光芒而已,著名的“尊王攘夷”就是鲍叔牙提出的。其实鲍叔牙更像一个战略家,而管仲则是个实干家,二人珠联璧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管仲曾说:“生我的是父母,真心待我的是鲍叔牙。”故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管仲能得鲍叔牙善待,源于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信任。下面通过两个故事,来看鲍叔牙的为人仗义和管仲的幸运史:
1、由鲍叔牙出资,两人就在一起做起了买卖;但管仲每逢赚了钱总是取利七成以上,鲍叔牙却只有三成利。有人对鲍叔牙说:“你这么做不是吃亏了吗?”但鲍叔牙回答说:“管仲并不是贪财之人,只是家中贫穷急需钱财而已,是应该多拿些钱的。”有时候做生意赔了钱,鲍叔牙不但不抱怨还安慰管仲;由此管仲感到特别温暖。这就是被后世盛传的“管鲍分金”的故事桥段。
2、管仲也曾从军出征,在战场上多次临阵脱逃。有人便讽刺管仲胆怯,鲍叔牙则极力为其辩解,说这是因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养侍奉,故不能轻生。
在朋友贫贱窘困之时,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这才是真的难能可贵。通过以上三个典故,适时赋予此联横批为:治世用典
重情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