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村里的小暖娃——说说鲁迅《社戏》中“双喜”的人物形象
(2023-03-14 21:37:17)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关于鲁迅的《社戏》,读起来感动,教起来厚重。
有人说是“乐土上心灵的放飞”,也有人说是“诗化了的童年梦想和童年梦想的诗化”,还有人认为“《社戏》是对童年生活诗意的怀旧,充满了纯真自然的童趣,它以浓郁的诗情、写意的笔调,追求着人生中积极向上的方面和返朴归真的人性美、人情美”。
民风淳朴的平桥村可谓是自由的童真世界和永恒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身为客人的我备受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可以随时随地亲近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无须诵读枯燥无味、陈腐无用的经书;“看社戏”那一夜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对于从小生长在封建大家庭,饱受各类规矩束缚的我来说,平桥村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有趣,富有魅力。小说中的人物,如双喜、阿发、桂生、阿发娘、六一公公等,更是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社戏》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非双喜莫属。对于双喜,早在学生时代就对这个人物心生好感。从教以来,每次给学生讲《社戏》,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时,一个词语总会不自觉地跳进脑海——暖男。
何为“暖男”?我们姑且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情感上的温暖;心理上的懂得;言行上的体贴;责任上的担当。
双喜,这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就是我心中的“暖男”。
双喜亮相是在课文第7段:当我看社戏遇到波折,即将错过社戏时,“我急得要哭”“不钓虾,东西也少吃”“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此时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其他孩子都为我即将错过社戏感到遗憾、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悟似的”,意为好像突然明白了似的。“大悟”后边的“似的”二字颇耐人寻味。难道双喜是突然想起村里晚上应该有大船吗?答案是否定的。课文早在第5段早就作了交待,“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说明双喜在此之前早就想好了对策,考虑到时机并不成熟,便没有提出。直到祖母认为“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小伙伴们也对我“叹息而且表同情”的时候,他才装出刚刚想到的样子,在这个矛盾关头提出主意。如此一来,既得到了其他小伙伴的拥护和支持,也打消外祖母心中的愧疚,更容易得到母亲的许可。
果然,一语点醒梦中人,一石掀起千层浪,小伙伴们纷纷要求乘八叔的大船再去陪我看戏。此处仅用“聪明”一词评价双喜显得太过苍白无力,双喜的可贵之处在于,遇到问题,与其抱怨,不如思变,叹息之余,转变思路。他懂得问题不是拿来面对的,而是用来超越的,善于思考,跳出表象,抓住本质,再棘手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豁然开朗。
当外祖母和母亲担心我们都是孩子,深夜划船去看戏,对我们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双喜看出了底细,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读到此处,我深深地折服鲁迅先生精练深厚的文字匠心,更惊叹双喜独特深邃的思维方式。
“我写包票!”,注意,此处是“我”,而非“我们”,双喜的自信可见一斑。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如何才能得到大人们的信服?双喜的理由有三:
理由一:“船又大”,毋庸置疑,在安全性方面,大船优于小船。
理由二:“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是这样,再大的船也会存在安全隐患。“向来不乱跑”,说明迅哥儿是个安分老实的孩子,因此家长们丝毫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理由三:“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退一万步讲,如果迅哥儿稍有不慎失足落水,我们这群孩子都是“识水性的”,具备救人的能力,一群人打捞一个人,不费吹灰之力。结尾的叹号更是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表明自己理由的充分。
每句话后面的分号更是高妙至极。众所周知,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的两句分句。“分而不隔”是分号的最大特点。双喜的“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一番话看似相对独立,实则逻辑清晰、相互呼应。从客观到主观,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瞬间打消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所有顾虑,不容你辩驳,你也没有理由去辩驳。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这微笑之中,既有对我安全的放心,也是对双喜的由衷赞许。
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双喜白天看过这出戏,知道最精彩的戏胆在何处。这一次大家特地陪我来看戏,双喜主动给我充当“解说员”。
然而,铁头老生并没有表演翻筋斗,想必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失望。双喜揣摩到了我的心思,立刻安慰我:晚上看客少,演员也累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三条原因,角度全面,更在情理之中。我心中的失望随之释然。
然而,铁头老生并没有表演翻筋斗,想必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失望。双喜揣摩到了我的心思,立刻安慰我:晚上看客少,演员也累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三条原因,角度全面,更在情理之中。我心中的失望随之释然。
谁知,今晚的戏并不好看,小伙伴们有的“破口喃喃的骂”,有的“不住的吁气”,更有甚者“打起哈欠来”。这样熬下去没有任何意义,其他小伙伴出于陪同的缘故,不好意思提出离开。而我是在众多小伙伴的帮助下前来看戏,戏未演完就提出回家,多少有些辜负小伙伴们的一番好意,更是让我于心不忍。大家心照不宣,却只能僵持在这里。最后还是双喜,见我对看戏越来越不感兴趣,以“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为由,打破了尴尬的局面,大家顺势表示赞同,在轻松愉快中返航。
好一个善解人意的双喜。
归途偷豆时,阿发主张偷自家的豆,“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试想,每人各摘一大捧,十几个人就是十几大捧。数量已经不少,再“偷”下去阿发家的豆可能就提前“丰收”了。关键时刻又是双喜,“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这一细节体现出双喜这个孩子心中有他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于是,大家又纷纷“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豆子偷完了,煮熟了,吃饱了。“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作案现场”清理完毕。“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大家偷豆,用了八叔船上的东西,事实已经无法改变。更何况“老头子很细心”,细心的双喜终于碰到了“克星”。可这些都难不倒双喜,拉住小伙伴们提前想好对策:“他(八叔)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提前找出八叔的“把柄”,以防被骂时无力辩驳。
月下归航,小伙伴们玩累了,吃饱了,身困体乏了,何况此时已是夜深人静。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
只有双喜注意到了远站在岸边的我的母亲,说明他一路上一直保持清醒,保持机警,强忍困意关注着每一个小伙伴,尤其是迅哥儿,时刻牢记自己出发时立下的“军令状”。因为看戏之前,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是双喜“打包票”成功圆了我的心愿。看戏结束,于情于理他都必须将我毫发无损的带回来,带到母亲的眼前。两次提到“打包票”,结构上遥相呼应,内容上更体现出这个“小男人”对责任的担当。
好一个有始有终的双喜!
由于头天晚上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面对六一公公的质问,双喜的回答更显精彩:“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第一句:“是的”。言简意赅,干脆爽快,敢作敢当,毫无辩解和掩饰。
第二句:“我们请客。”我们偷豆,没有私饱肚囊,而是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偷得坦然,偷得高尚,偷得有理有据,偷得问心无愧。
第三句:“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潜台词是,我们即便是偷豆,也是有选择的,偷你的豆是你的荣幸,给你面子。你不但不应该指责我们,还要对我们表示感激。
第四句:“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最后一句貌似与前三句风马牛不相及,细细品读更是让人拍案叫绝!首先,我们“偷豆”的行为已经坐实,理亏在我们,难以更改和辩解。既然如此,何不转移话题,化被动为主动。你想让我们赔你的豆吗?不可能的!你把我的虾都吓跑了,否则你先赔我的虾吧。
好一个机智狡黠的双喜!
双喜是鲁迅小说中最温暖最贴心的少年代表,也是塑造得最成功、最值得回味的人物形象。
读《社戏》,品《社戏》,教《社戏》,学《社戏》,要汲取其中的文学性、美学性和生命性,感受那份“轻松而舒展,自由沉静而柔和,和谐而充满情趣”的诗意。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与学生一起把有字之书读好,更要读懂无字之书——诸如善良、热情、淳朴、宽容……这些品质,与升学无关,与分数无关,却和“人”顶天立地的一撇一捺有关。
感谢时光馈赠给作者一个至纯至善的童真世界,让后世无数心怀赤子的读者有幸感受到当代“世外桃源”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