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解
(2023-03-03 15:35:51)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晋代陶渊明老夫子,说了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到现在还有人当做自己的旨趣。我还见过有位年轻人因学习“马虎”,受到规劝后,愤愤不平地拿这句话来为自己辩解。这种看法其实大谬不然。
陶渊明这话出自他的《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夫子自道的文章,述他辞去彭泽令后的归隐生活。着重写了好读书、嗜酒两件事情。喝酒是不需要什么特别本事的。
尽可以写如何开怀醉饮,酩酊大醉,人事两忘。读书呢,虽也是一种嗜好,但各人的基础、理解力与造诣就大不一样了。陶老夫子总不能大言不惭,自诩读书理解特深,每悟出人之所未曾悟、未能悟处。这样看来,“好读书,不求甚解”这话,实是一种自谦之事。在这句话后面,陶渊明又自述他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会意”,正是读书求解,悟得深切的一种佳致。试想,一个读书不求甚解的人,能“每有会意”吗?实际上,陶自小家贫好学,攻读甚勤,他留给我们的幽深精妙、独步一时的诗文,便是一个明证。
说“不求甚解”是谦辞,也还嫌不足。陶渊明生当门阀制度正盛之时,用人取士,不论德行才学,全凭门第高下,文学风气也竞尚雕饰华靡,他在《感士不遇赋序》中便为“真风告逝,不为斯夫”的社会慨叹。社会既是这样的污浊,文风既是如此的肤浅,读书与否还有什么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来,则陶老夫子说的“不求甚解”,显然又隐含讥讽现实之意。我们更不能望文生义式的理解。
“认真”“马虎”皆不可少
一提到搞学问,人们总是认为“必须认真”。其实,“马虎”也是必不可少的。“认真”与“马虎”是相反相成的一点矛盾。适当的“马虎”是为了更加认真。当我们拿到一本新书,总先要“马马虎虎”地翻一翻,看一看,这本书对我们的学习能有多大帮助,才能决定是否需要细读。实际上当我们“认真”读一本书的时候,“马虎”也是不可少的。譬如,不斤斤于字句的推敲,才能通贯全篇,领略要义。
晋宋之交时曾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两汉经学的余烈,另一派是大畅魏晋以来的玄风。这两个学派都以剖析“名理”,探求古人著作字句中的微言大义为目的。生活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却针锋相对地提出“不求甚解”的主张,这种对经学家和清谈学家的反抗,不正是一种搞学问所需要的“马虎”的态度吗?
“马虎”对于了解专业以外的知识是不可少的,对于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也是必要的。以化学专业为例,美国《化学文摘》1976年以56种文字,报道了来自136个国家的45万余篇文献,假如一位通晓各门语言的化学家,每周读40个小时,每小时读4篇,一年只能读8000余篇,要56年才能读完一年发表的这些文献。这种阅读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据西德学者哈根.拜因豪尔统计,一个科学家即使日以继夜的工作,也只能阅览本专业的世界全部出版物的5%。心理学家提供的有关资料证明,大学生听一次学术报告,所记得的内容,6天后是30%,一个月后则是20%。由此可见,一个学者,一味的去做不必要的“认真”,其结果,只能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
科学史还要证明缺乏思维能力,即缺乏判断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的人,是很难在科学事业上有出色贡献的。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一次,别人问爱因斯坦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从来不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回答你们,必须查一查词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词典上已经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的。”
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傅立叶,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许多作家的文章,但他几乎没有读过其中任何一部原著,就连他经常提到的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著作,他也从来没有读过。他的研究资料来源,只限于法国的定期刊物,从来不是书本上得来。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傅立叶,读书虽是如此的“马虎”,但他从不只是限于杂乱无章的期刊。他是一位杰出的观察家,他喜欢向来自民间的人提出无数的问题,并“认真”地在小纸片上做摘记。他有良好的记忆力,他的智慧并不是只把外界的事实记录下来,而是以创造性的天赋和想象力,把零星观察得来的印象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图景,作为深入的、有效的概括和总结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