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求真向善,彰扬人道之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院长在2022年毕业仪式上寄语学生
(2023-02-02 22:15:17)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个特别,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告别自己一个阶段或全部读书生涯,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的重要时刻。而对大家来说,则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没法以正常的方式举办隆重而盛大的毕业典礼。在长时间不确定的期盼中,我们终于迎来了依然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毕业时节。大家在疫情的干扰中,度过了大部分的大学或研究生生涯,这真是一件令所有人始料所未及的事。正因如此,我们今天只能隔着屏幕聆听校长的殷殷嘱托,也没法邀请你们的亲人来共同见证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不用说,同学们肯定会因此而深感遗憾,其实,不只是你们,我们老师,也同样感同身受。在得悉学校今年的毕业典礼主要以线上的方式举行后,学院就开始筹划咱们的线下仪式,仇林老师还抢先为咱们预定了西楼报告厅这个津南校区最高大上的会场。希望通过汇聚人生中最重要的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体谅,来稍稍弥补因为疫情而造成的缺憾。
尽管世事艰难,但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令人骄傲的青年才俊!你们经受住了各种困难的考验,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得到了足可一生为傲的南开大学的学位,获得了国内顶尖史学重镇南开史学的专业能力认证。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尽管因为疫情,这几年咱们的教学、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我惊喜地发现,最能反映同学们学习效果和专业能力的学位论文,你们保持了咱们学院一贯的高水准,这真是了不起的成绩!这里,我要代表学院郑重地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80多年前,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张伯苓老校长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景象,但
“爱国三问”“南开三问”依然时时回荡在我们耳旁。身为中国人、南开人,热爱我们的祖国和母校,既是我们自然的情感,也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相信大家一定会和全体南开人一道很好地践行这一责任和使命。80多年过去了,中国取得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有幸生在伟大的新时代,自然也会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世易时移,作为理应更具有宏阔思维和视野的历史学人,我总觉得还应有更为根本的时代之问。人的一生,纷繁而复杂,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身份和角色,但不管身份角色如何变化,我们都首先是人,也总是在人类社会的舞台上开展活动,并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故此,我想进一步提出“人之三问”或者说“生命三问”:你是“人”吗?你爱“人”吗?你希望“人”好吗?
这里的人是打引号的人,可以有大小不同的理解,往小里说,就是我们自己,从大处讲,即为人类。无论大小,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跟我一样对这三问给予肯定的回答。我想没有人不爱自己,大概也极少人不希望人类文明进步,但如何立足自我,通过爱自己,积极合理地追求自我发展,来实践和丰富人类文明的价值,推动国家和文明的进步,却是一个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人深思并为之努力的问题。毫无疑问,个人的命运和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发展,而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样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良好的文明价值体系的构建密不可分。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都不过是这个世界中的沧海一粟,如何才能让渺小的你我跟人类文明这样的宏大主题关联起来呢?这一问题或许会让很多人觉得过于复杂,其实细思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明白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坚守人性,践行人道,并在此基础上去追求自我的发展,就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十年前,我有幸在英国剑桥访学半年,在优雅静谧的李约瑟研究所,我比较细致地阅读了哈佛大学著名医学人类学家Arthur
Kleinman(凯博文)的系列著作,当我读完《疾痛的叙事》一书时,突然冒出一个十分强烈的感想:要想留住这个世界的美好,最重要的莫过于留住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个长期遭受疾病折磨的慢性病人的故事。面对生活的苦难,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够点亮患者内心希望,使其重燃生活热情的,无一例外,都源自医生、亲友等周围人所展现出的爱心与善意。虽然我们都是健康人,但人之一生,难免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病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从来也不是一个可以让人总是享受岁月静好、诗情画意的理想世界,现实中,烦恼和苦痛常常与我们相伴,还可能不时会遭遇不公不义甚至人间罪恶,但一路走来,我们总还是能更多地感到这个世界的温暖与美好。所以能够如此,除了文明和制度的进步,至少同样重要的还在于,每一个个体生命所展现的人性和人道之光,汇聚成了一道道夺目的光芒,洞穿了历史和人性的幽暗,驱逐了蒙昧和罪恶的阴霾,温暖和治愈了内心最柔软的情愫,也照亮了你我的心智和前途。
那么,什么是人性和人道之光呢?就我简单化的理解,就是爱与真善美,这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这其中每一个字都可以是一篇大文章,这里我仅就与我们的历史学关联最为密切“真”略作阐释。历史学是一门“求真”的学问,“真”也是咱们院训“惟真惟新,求通致用”首先强调的重点。不过,经过多年的专业历史学训练,我们可能都早已明白,受语言、立场、思维和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学家并不可能毫无扭曲和不加损益地呈现和传递历史的真实面目,依靠文本和叙事也不可能生产出完全真实的历史。然而我必须要说,专业的历史学者通过不断地质疑和解构,来揭示所谓真实历史的某些幽暗不明和问题,并不是希望我们走向历史的虚无,更不是说我们可以按照现实的需要,罔顾基本的常识和规范而随意虚构甚至编造历史,而只是希望通过揭示那些幽暗不明和问题,来破除历史编纂者的自以为是,要求我们以更谦卑的心灵,更客观公正的态度,更深入细致的思维,来构建尽可能真实的历史。不管怎样,利用历史学的规范和技艺,依据尽可能全面的史料,来探求历史的真相,永远都是我们历史学人的题中之义和安身立命之本。
“求真”不仅是历史学的本质和要求,也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古往今来,世道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贤真诚而真实的付出和投入,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众多足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真问题、真思想、真智慧和真道义,也为今人重新出发奠定了真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不过历史也留下了不少反面教材,像秦朝末年赵高之流的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虽然也能得逞于一时,但终不过是过眼云烟,很快就被时间的滚滚洪流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作为历史学院的毕业生,我相信,大家的认知自会较常人有更长的时间尺度,一定可以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体认真实的价值和意义,一定可以深谙“真”人性的恒常与魅力,也一定明白,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不造假、不撒谎,乃是文明世界人性的底线。
最后,让我们回到“生命三问”,我希望通过对不同意义上的“人”的三问,促使我们的历史思维拥有更高远的立意、更宏阔的视野、更具体而微的立足点,这大概也是南开史学的重要奠基者郑天挺先生倡导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旨趣吧。
临别之际,真诚地期盼历史学院2022届毕业生,身处时代的大潮中,无论我们有怎样宏大的追求、多么响亮的口号,都请首先牢记人之为人的责任和道义,从自我出发,守住人性的底线,彰扬人性的光辉,做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也无愧于时代的大写的人。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各位亲爱的毕业生同学,请你们相信历史,相信自己,也相信未来!
谨祝各位:自我策励,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毕业典礼上,余院长的三问,问出清醒,问出坚定,问出担当,表达了对南开学子坚持求真向善,彰扬人道之光的殷切期盼。
80多年前,张伯苓老校长有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今有历史学院新忠院 长“生命三问”,南开大学从来没忘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担当。躬逢盛世,我辈理应更具有宏阔思维和视野,勤勉努力,孜孜以求,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也无愧于时代的大写的历史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