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01-23 23:17:30)
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经典古诗词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背景: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赏析: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一问统摄全篇,那突如其来的一问,似乎还带着几分醉意。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令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高攀时,她却会与人万里长相随。这两句一冷一热,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以明月为象征,道尽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神秘和亲切、无情与厚爱。又联想到关于月的神话传说,对清苦的玉兔、嫦娥寄予关切与同情。然后更进入人生哲理的探寻,从而感慨系之,注意这两句的互文之妙:说今人不见古时月既意味古月不曾见今人、亦可推出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既意味着古人所见即今月、亦可推出古月依旧照今人。这里人对月的见与不见、月对人的与不照的矛盾,乃出自于两者所代表的有限与无限、永恒与短暂的矛盾。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不因为人生短暂而采取虚无即否定人生的态度,相反地,正因为人生短暂才觉得它无比珍贵。

 

用法指导:当借物抒情时,可以学习李白这首诗的写法,咏月抒怀,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对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孤寂之情和旷达博大的胸襟。

 

名家名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

 

赏析: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乡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表现出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用法指导:当刻画某个场景或人物形象时,可以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细致;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的赞扬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