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辩论.愚公应该移山vs愚公应该搬家(下)

(2022-11-29 22:39:46)
分类: 大气人生杂感


                  经典辩论.愚公应该移山vs愚公应该搬家(下)


主席:谢谢韩璐同学!现在我们的辩论将进入更为刺激,更有挑战性的自由辩论阶段。各队的发言时间都是五分钟,必须交替发言。先从正方开始。 

正方一辩:刚才对方辩友说,在韩国从来没有过移山的例子,好像对方辩友对韩国的了解不大够吧!在韩国移山填海的例子可不少。在韩国西海边,我们通过移山填海工程把大海改为肥沃的农田啊! 

反方三辩:那么贵国说“三千里锦绣河山”,是不是说贵国“三千里土地都是困难”哪?对方同学把山当作困难,我们知道困难是人的困难,山是一个物质实体。请问“惩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如何解释? 

正方四辩:请指教,山是物体吗?不是。山就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崇高精神。 

反方三辩:看来对方辩友今天还是没有明白困难到底是什么,我们说困难就是交通不便,而对方辩友要愚公和他的子孙世世代代背上移山的包袱。请问交通从何而来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的主张好像让我们感觉到客观条件非常重要,而且我们要重视这个现实性。但是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是强调客观条件不管怎么重要,都不如人的主观意志重要。主张搬家不外乎舍本逐末,“金钟倒置也”!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刚才引用了一句孟子的话,但对方辩友知不知道《易经》中也有这么一句话呢,叫做:“交通以趋实”。就是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再请问一遍对方辩友,困难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山是困难,那么“仁者爱山”,不就是说“仁者爱困难”吗? 

正方三辩:生物学的基本常识就是,人体内有病毒侵入的时候,一旦克服可能形成抗体,就是抵抗能力,但是没有抗体的人可能会招致死亡啊!同样的嘛,在困难面前常常搬来搬去,回避问题,其结果不言而喻,不堪设想的了。 

反方一辩:难怪对方辩友看见那个山那么仇恨,原来对方辩友是把山当成了细菌; 我们可不这样认为,如果山要是细菌的话,陶渊明怎么还会“悠然见南山”呢?应该是“愁眉向细菌”才对啦! 

正方二辩:不毛之地,险山峻岭,处处看到大石头,谁能保证搬到那地方没有自然的障碍物,没有生活困难呢?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桃花源”呢? 

反方二辩:是啊!所以说愚公搬家他不是逃避困难,因为他要在新的地方去建设家园。如果愚公搬家是逃避困难,那么“搬家公司”是不是“帮人逃跑公司”呢? 

正方一辩:如果在现实世界上一个人,比如说你家隔壁姓愚的老先生要搬家,我们就不管了。但是,愚公是寓言中的人物,他就是为了给我们启发而存在的,要不是这个目的,愚公就根本不会存在的。如果没有愚公,我们还能在这里谈什么愚公该怎么样,愚公该怎么样的辩论吗? 

反方三辩:如果愚公真的该移山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十几亿人还在那里挥锹移山呢!又哪能在这里坐而论道,谈什么“改革开放”呢? 

正方三辩:我们知道,有人会说:“如果你明明知道没有希望,何必白费徒劳呢?” 但,“苍天不负有心人。”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再失败,因为不战而败,等于运动场上的弃权啊! 

反方四辩:的确要尝试,但是要有正确的方法尝试呀!我们说愚公搬家之后,他不惜放弃自己祖上的产业,改变自己八九十年的生活模式去重建家园,这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有什么不应该呢? 

正方二辩:很多中国的历史文化都靠愚公精神的。你们如果否认愚公移山的精神,就等于否认了你们灿烂光辉的文化和历史了。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你们又说错了。我们一开始就说,我们和对方辩友是志同而道不合。我们也要锲而不舍地解决困难,但问题就是在于我们解决困难的方法不同啊!我要请问对方辩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保护了人才,立足于发展,这又有什么不应该的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好像认为,愚公应该怎么样是方法的问题。但是,“应该”是“方法”吗?这是“价值观念”的问题啦!还有,中国古代历史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那么按照反方的逻辑,匈奴侵略的时候,汉族搬到别的地方就好了,为什么辛辛苦苦建立万里长城来防御呢? 

反方二辩:对方同学说得好。中华民族是发源于黄河流域,如果不搬家的话,哪有我们今天的地大物博,东西南北中呢?我要请问对方同学,据中原神话记载,太行、王屋地区本来就是多雨多风,愚公要是挖山会引发泥石流,到那时,愚公是继续挖下去,还是搬家呢? 

正方三辩:搬家反正是回避问题,所以这不是正路,而且这又不符合主人翁精神,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是中国人民的。” 

反方三辩:搬家就是回避问题吗?我们知道,美国人一人一生平均要搬家十二次,就是说,他们一生中要回避十二次问题吗?我倒想请教对方辩友,挖山挖来挖去,破坏了环境,到时候,愚公不搬家,山上的动物可得全搬家了! 

正方一辩:美国在开荒时代,美国人为了面对挑战而搬家; 但如果愚公要搬家,他是为了回避问题而搬的,其性质完全不同,格格不入,请对方不要强词夺理了。

 反方四辩:愚公怎么是回避问题呢?愚公搬家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交通问题嘛!愚公还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果真如此吗?中国现在在搞计划生育, “只生一个好”,愚公会人手不足的!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有些含混不清,就是因为两方辩题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你们现在还不懂的是,愚公说“我死有子,子又生孙,孙又有子”,这是表示愚公精神里面的一种牺牲精神哪!对方同学不要忽视愚公的牺牲精神。 

反方一辩:今天我们讨论愚公到底是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就应该从愚公移山这个原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愚公老人家是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是子子孙孙整天都在那儿挖山,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他的终身大事呢?终身大事不解决,子孙怎么会“无穷匮”呢?! 

正方二辩:我们现在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进行辩论的,如果你们不站在中国的立场的话,让这个愚公精神离开中国移到韩国了吧! 

反方二辩:对啊!我们正是立足于中国,所以我们看到愚公搬家之后,他在新的地方建设家园,他放弃了自己八九十年的生活模式,这个困难可是大(的),这个勇气也是大的呀!对方同学见了山就要移山,那么山挡住路移山,河挡住路填海,那么人挡住了愚公的路怎么办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好像主张搬家比移山容易,但是,山是看得见的障碍,而搬家的路途中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搬家的路途中可能暴雨连天、饥寒交迫,可能碰到土匪啊!而且搬家了以后也可能水土不服,语言不通,还有昏君的暴政啊!搬家以后,还会有山的可能性啊!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又搞错了。如果我们在搬家的路上遇见了土匪,我们肯定是拿起枪杆打土匪,但我们可不认为两座无辜的大山是土匪啊!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首先犯的错误的出发点就在于没有把寓言的意思搞清楚。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过,寓言采取比喻的方式,而不是概念的方式。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要谈寓言,我们就谈寓言。寓言说那儿只有两户人家,四个男孩,对方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婚姻大事呢?要知道,所谓伊人可是在山那边呀! 

正方一辩:按照对方的逻辑,大文豪海明威先生的《老人与海》里的老人也应该好好在家里养老就行了?

 主席:对不起,正方时间到。请反方继续发言。

 反方四辩:对方同学是在谈精神,精神当然可嘉,但是不掌握方法行吗?对方同学说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就要从汉城走到北京来吗?那时候辩论赛早就结束了! 

反方三辩:我们想请问对方辩友,生在哪儿就一定守在哪儿吗?守在哪儿就一定要埋在哪儿吗?要知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哪!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一味主张愚公应该移山,分明是好出门不如赖在家里的想法,赖在家就算了,还要把家里的山给挖了,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主席:对不起,时间到。刚刚通过规范发言和自由辩论这两个阶段,我们的观众对双方的观点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但现在提纲挈领的任务要落在两队的四辩身上。这次我们从反方开始。请反方四辩杨蔚同学首先发言,时间四分钟。

 反方四辩: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嘉宾,大家好!搬家,还是移山?老愚公面临着抉择,我们也在这十字路口沉思。但对方辩友的选择令人遗憾,其误有三。 

第一,对方同学离开原点,把山当做了困难,而没有看到对愚公而言,真正的困难只是交通不便。 

第二,对方同学空谈精神不讲方法,说什么只要有恒心有信心,事情就一定能办成。精神虽然可嘉,但是没有正确的方法也只能是劳而无功啊! 

第三,即使是谈精神,对方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把愚公移山的吃苦耐劳当做了中华精神的全部内涵。 

道理越辩越明。我们相信如果北山愚公听了今天这场辩论,他一定会放下锄头停止挖山,收拾行囊立马儿搬家。下面我进一步总结我方观点。 

首先,有了“搬家”才有人类进步。从树上搬下来,猿变成了人,直立行走。从洞穴里搬出来,人开始刀耕火种。从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搬出来,我们又开始告别小农经济走向工业文明。

 “搬家”是进步的阶梯,所以说愚公应该搬家。其次,“搬家”意味着打破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倡讲功绩重效益的经济伦理,也意味着人员、物资、信息的合理流动,而这些正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所以说愚公应该搬家。 

第三,“愚公搬家”体现了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移山式的行为反映的是“人是万物主宰”的陈旧观念,(这)已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88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全球头号新闻人物,竟是我们伤痕累累的地球。两相比较,高下立分。所以说愚公应该搬家。 

第四,“愚公搬家”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守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坦荡的胸襟面对世界。“愚公搬家”也体现了仁爱的情怀。愚公自己虽然费了点事儿,却留住了山上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也留住了小兔子小松鼠们的动物之家。“愚公搬家”更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向自我挑战的勇气。将近九十岁的愚公要去另一片天空下重建家园,真是“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所以说愚公应该搬家。 

综上所述,“愚公搬家”集中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科学精神。 

君不见,殷朝盘庚迁都,冲破障碍,力挽狂澜,领一代风骚; 

君不见,汉唐民族融合,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成泱泱大国; 

君不见,近代中华儿女,转战南北,四海为家,创万世伟业; 

看今朝,神州大地上开放和交流,这是时代旋律,时代更需要“搬家思维”。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们只有务实,应变,进取,才能破旧立新,再造辉煌!谢谢! 

主席:好,各位观众,我们最后来听一下正方四辩的陈述,时间也是四分钟。请。 

正方四辩:主席,评判员,各位中国朋友,大家好!刚才对方同学说得很多。一场严肃的辩论会应该有严肃的辩题概念。对方所说的“科学”、“新生活”,还有“新思维”,就是你们所主张的“搬家精神”吗?辩论进行到这里我才发现,对方辩友一些主张、反驳为什么总是含糊不清,就是因为移山、搬家这两方辩题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

 “移山”应该是长远看的崇高精神,“搬家”是一种具体工作的小方法。这样看来,对方辩友一些主张、反驳都属于我方辩题范围之内。 

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山”是所有困难的象征。对方辩友一直主张,一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不应该移山,(应)尽快搬到别的地方去就好。

那么我现在请问,对方辩友怎么事先判断这是克服不了的事情,那是克服得了的事情呢?这种无条件的搬家还值得讨论吗?对方辩友请注意,问题不在于移山本身,而在于要短期见效的毛病。好,我方要做个总结。 

第一,恒心与毅力。我虽是一个韩国学生,但从中国各地方各时代可窥见中国人心目中所存在的移山精神。譬如,大禹治水时,年年奔忙不休、唐朝鬼派诗人贾岛精心写作、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其修筑过程,都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愚公精神如何融合在这个伟大的历史传统上。 

如果中国人民遇到任何困难就失去信心,经常搬来搬去,没有不屈不挠坚韧精神的话,还能成为今天这么大的统一国家吗?

 第二,主人翁精神。我们看中国的患难历史,炎黄子孙有多少次尝受到挫折的苦味,历史上因为多少事受过折磨呢?但中国人民都经得起种种考验才有了今天。中国人民的这种力量从何而来呢?这就是主人翁精神,中华思想的精髓。相反,要是人总是要搬家,逃避现实,其结果,根本没机会扮演主人翁的角色,永远是客人。 

最后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牺牲精神。愚公将近九十岁已到人生黄昏了,但他坚持奋斗精神,下定决心干这份移山的工作,这正如美国西部时代的开荒精神啊!中国诗人芒克也说:“要是在一个荒芜的地方安顿我的生活,那时,我将欢迎所有庄稼来到我的田野啊!”  如此宝贵的舍己为人、造福后代的牺牲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我方已经充分说明了愚公为何应该移山。愚公精神不但代表着中国人奋不顾身的伟大传统,而且象征着我们人类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青年朋友们,时代正在考验我们,我们应该坚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再创造光明灿烂的新时代! 

# 现场点评 

严家炎:主席,正反双方队友,各位来宾。我代表评判团把我们的一些看法报告一下。我们觉得这场辩论是一场很精彩的辩论。双方旗鼓相当,唇枪舌剑,有来有往,而且辩风是很朴实的,有问必答,不回避问题,实实在在地进行交锋。 

双方对论题把握得很准确,一个是把握精神,一个是把握方法。这与今天这个辩题的特殊性有关系,因为今天这个辩题是从古代很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引出来的。这个辩题对正反两方面都有有利和不利的地方。 

从现代价值观念来看,反方的辩题显然是更为有利。但是正方如果强调神话出于古代人的想象逻辑,不用一般现实的逻辑,那么也可以利用神话的超理性的特点成为一座很好的挡风墙封住对方,反方并不那么容易攻破的。 

辩题对正反方都可能成为陷阱。正方如果不注意,把苦干、实干变成蛮干,不顾效益,则陷进去而不能自拔;可是正方发挥得很好,紧紧把握住精神。 

而反方如果不小心,把搬家变成在困难面前一味逃走,或者完全否定愚公移山的可贵精神,那么也会陷于被动。可是反方有出色的表现。 

韩国队汉语并不是他们的母语,可是发挥出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我们大家都感到很钦佩的,这种知难而上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反方南京大学队灵活机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体现了改革开放的这样一种时代风貌。 

愚公移山本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词语本身的含义; 另一层次是隐喻,引申的含义,那就是敢于对付山样的困难,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愚”就不再是“愚”了,而成为可敬的。 

正方的策略就是在引申、隐喻的层面上避实就虚,极力地发挥后一个层面的隐喻的意义,并且由此出发向对方辩友辩难发动攻击。有些意见讲得很精彩。比方说,这是一个根本价值观念问题,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而反方的策略则是竭力要把对方从隐喻意义上引开,让对方落入陷阱,同时自己避免陷于被动。 

正方第三辩手灵活机智,而且分析水平很高,资料的掌握也相当丰富。反方的四位辩手实力比较平均,相当出色,尤其是第四辩手、第二辩手。第四辩手的总结大家听了会觉得很有说服力。第二辩手机敏、准确。反方这一队整个的实力比较起来是更强的,她们反应机敏,表情丰富。 

辩论的有些段落是很精彩的。比方说,正方说的匈奴入侵是困难,但是汉人并没有搬家。有些地方辩论中也出现一些强词夺理的地方,比方说把山变成细菌。 

另外,说一点题外话。这场辩论并不是只有“移山”或者“搬家”这两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可能最好的答案是移山和搬家之外的,那就是“开发山区”。采取各种办法来开发山区,用移山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最好的效益,把正反双方辩论当中的合理内容在这个方案当中吸取过来,统一起来。 

辩论胜方:愚公应该搬家(南京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