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事求似”,借题发挥——杜牧《赤壁》赏析

(2022-11-25 22:04:13)
分类: 大气人生论文


           “实事求似”,借题发挥 

               ——杜牧《赤壁》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断戟残戈,水浸沙埋,仍然未曾消磨掉,

磨搓清洗,除垢去污,依稀识得出前朝。

料想当年,东风不至,周郎哪得火攻妙,

铜雀台上,春深似海,曹公坐拥大小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说的是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由此联想到那场战争,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夺去幽禁在铜雀台上了。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的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而铜雀台建成则在建安十五年。杜牧此诗虽名为咏史,这两点都不符合历史的原貌,只不过是在借题发挥,但是千百年来好象没有人和作者计较历史的真实性,倒是很欣赏作者能以小见大,能用一个生动的细节就透彻地表现一种历史观。这可以说,写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象郭沫若说的,要“实事求是”:大的历史事件不能歪曲——周瑜打了胜仗的事实不能改动;但是又要“实事求似”——历史的细节(比如战争的地点和铜雀台建成的时间)就不必苛求了。

历史学家用事实在论证和说明,诗人的抒发则离不开形象思维。这首诗一开始仅仅着眼于一支泥沙里的断戟,竟然牵扯出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战争。

这场战争由三支队伍的组成的双方,无一不是豪杰之士,尤其是那时仅仅34岁的周瑜更展示了雄才大略,可是诗人恰恰不从正面来歌颂,明明知道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偏要把胜利归因于纯属偶然的东风。我们不同样可以假设“西风若与曹公便”,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吗?正因为角度太刁太小,它的深刻内涵往往为人们忽略了。有才有识的杜牧以这段历史来告诫人们,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和机遇的。杜牧的文治武功都很了不得,他借这段历史在书写怎样的心情,我们不是也可以窥知一二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