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写来
(2022-11-25 15:41:08)分类: 大气人生论文 |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这首诗写久戍征战的一名士兵在返家途中渴望见到亲人的思绪。诗的第三章是集中写他对远在故乡的妻子的思念,却将笔墨转写妻子对他的思念。在这位士兵的幻觉中,仿佛看到了妻子此刻正在焦灼地思念着自己的情景——鹳鹤在家门口的土堆上鸣叫,妻子却在屋里长吁短叹、焦躁不安。抒情主人公从内心发出呼唤——快把屋子拾掇好,打扫干净,我很快就要到家了!这种变换角度,对面写来,以人衬己的表现手法在《周南·卷耳》等诗篇中亦有体现。
对面写来的艺术手法体现出诗人(或抒情主人公)思忆亲友的心理轨迹。这种生活际遇、心理感受既是典型的、又带有普遍性,因此很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请看唐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家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的高明之处,就是三四两句偏偏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乡的兄弟,却转写家中兄弟思念自己。诗人设想:今天是重阳佳节,远在故乡的兄弟们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必然会因“少一人”而惆怅吧?一定会惦记着“远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吧?从对方落笔,从此处遥想彼地,以对方之思映衬自己之思,更显情致婉曲,深邃动人。这种手法在唐诗中较为多见,如: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罗邺《雁》)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王建《行见月》)
(白居易《江楼月》)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人设想在今夜明月的照耀下,远在鄜州的妻子可能又彻底失眠了,她正凭栏望月,思念牵挂着羁留长安,音讯杳然的自己。妻子那“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的形象栩栩如生,简直是呼之欲出了。诗人望月思家,却写妻子见月思己;明明是长安之月,却写“今夜鄜州月”,这种“对面写来”的高妙手法为许多评论家称道,如浦起龙评云:“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写来,悲惋微至,精丽绝伦”(《读杜心解》)。纪昀评云:“入手便摆脱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瀛奎律髓》刊误)
在宋代词坛上,尤其在以抒写相思离别为主调的婉约词里,“对面写来”手法更为当行本色。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过片: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作品抒情主人公是天涯游子,在行色匆匆的征途上,他“离愁渐远渐无穷”,但词的下片却从对方着想如笔,推想到居家的妻子此刻必定是登楼望远,感伤惆怅而柔肠寸断、玉箸双流的。然后,又荡开一笔,内心中关切地劝慰妻子:别再登楼凭栏远眺了吧,那样只会“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种手法把游子思妇之间缠绵缱绻的伉俪之情烘托得浓烈深沉。再请看柳永《八声甘州》的下片: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本是自己怀人思归,却反从“佳人”在邈远的故乡切盼自己回去这个角度去抒写。想象之中,她在妆楼呆望,极目天涯,望眼欲穿地朝思暮盼,乃至于多少次望着江中归舟,误以为是丈夫回来了,结果“过尽千帆皆不是”,大失所望。把“佳人”写得情笃意切,故神思恍惚,如痴如醉,用这具体生动的细节,把游子思归之急,思妇盼归之切蕴藉而传神地昭示出来了。
这种表现手法受到梁启超的赞赏,他说:“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见梁令娴《艺蘅馆词选》)。用温庭筠《菩萨蛮》的词句来比喻这首《八声甘州》所写自己与对方相思相忆的情景,两种情境相得益彰,犹如美女簪花,前后照境,交映生辉。
这种“对面写来”的艺术手法由于变换了描写角度,运实于虚,借人映己,意象空灵,文势跌宕,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变化自如,映衬叠加,其艺术效果远远胜过径直单一地抒情。运用这种“对面写来”的手法去描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抽象的思念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就更加生动感人。另外,不直言个人之思,而通过摹写想象之中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则更婉约含蓄,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