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卷高考作文题:4位特级教师详解并全文示范
(2022-10-07 21:51:30)分类: 诗意写作高考作文 |
真题再现
作文。(50分)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特级教师李强:审题与示范
2022年上海卷作文题与往年“一脉相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对“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与“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的思考,更侧重“认识自我”。
面对同一个问题,你具有怎样的“是否”判断——延续了“二元式”的选项模式。
题目材料提供的是“社会现象”,平淡却深刻。所谓平淡,就是今天社会的表现大致如此;所谓深刻,就是社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这是值得撰写的核心所在。
在材料的表述上显现的是“担忧”与“平常”的对立矛盾。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属“正常”的人生现象;“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才是值得“担忧”的社会现象。因此,分析的“重点”是“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
“往往”说明并不是“全部真相”,也不是“人人如此”。只要永远保持“童心、童真”,面对未知世界学会“发问”,那么,我们所说的“探索精神”,我们所需的“创造力”就在其中了。
可以看出,命题内容与学生认知、成长息息相关。同时,命题继续呈现“有限”的开放,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考范围。
一言以蔽之,表象,语言通俗;细读,识其深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国王为两个木匠举办比赛:看谁刻的老鼠逼真。结果,甲的作品栩栩如生;乙的作品只有三分像。国王评判——甲“获胜”。
乙说:“胜负,应该由猫来决定。”国王答应了。哪知道,猫都不约而同地扑向乙刻的那只“老鼠”。国王评判——乙“第一”。
一次比赛,两个“结论”,孰是孰非?
人们往往以“结论”定胜负,而缺少对结论的“发问”:国王与猫的“结论”为什么不同?要知道,判断事物的“结论”,要保持逻辑的统一——用两种标准去衡量同一件事情,偷换了概念,“结论”必然不同。
有这样一件真事:两位朋友(外地老师)的孩子与我相聚,两人都毕业于985大学,就职于上海大企业,薪资相差不多,都打拼了三年。一位工作不顺,准备辞职回老家发展;另一位工作顺风顺水,很有起色,准备在上海继续发展。
我让他们谈谈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感受,“结论”大相径庭:前者认为大企业竞争激烈,常遇“排挤”“排外”;后者感觉恰恰相反。他俩分别以多个事例论证了自己“感知”的准确。我听着,似乎两人的“结论”都有点道理。
两个个案,两种“结论”,孰真孰假?
人们仅仅凭借自我感知做出“决策”,而缺少对决策的“发问”:我的“结论”准确吗?为什么他人的感觉与我的不一样?判断事物的“结论”,要保证感知的全面——仅仅凭借“一己之力”去感知浩瀚的世界,“结论”必然千差万别。
既然“结论”有着是、非,真、假的区别,我们就应该学会甄别,学会取舍,学会对自己、对社会、对世界进行“发问”。
人生的初级阶段,我们“喜欢发问”。面对未知,我们既充满好奇,又心存疑惑,这才是人生常态的表现,很真实、很珍贵。可惜,它常常被我们遗弃在“小时候”,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慢慢迟钝了、麻木了、无知了。
我们都知道,人,永远无法知晓你生存时空的全部,我们都是井底之蛙,只是每个人的“井口”大小不同而已,但是“长大后”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渐渐遗忘、丢弃“发问”的习惯与心理。面对社会、面对世界,我们只是凭借直觉,借助狭小的“生活圈”去判断、感知。这样的判断、感知是容易的、轻率的、简单的,但常常是非客观的、不完全的。
因为,我们生活的范围,永远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井底。
国王与猫的判断不同,也许只是影响了甲、乙瞬间的结果,但,人生判断的错误,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的发展。
多“发问”,慎“结论”,是我们人生珍贵的素养。
写作点评
下笔前要明白:材料侧重的是如何“认识自我”;作文指向是“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属于典型的“二元式”选项模式。明确了这两个要素,作文就容易顺理成章。
面对理性的材料表述,最好是以典型、鲜活的例证“演绎”。所以,作者以“一个故事,一件真事”诠释演绎观点。如果就“理”说理,难以写出好文章。
特级教师沈培健:审题与示范
从策略上考虑,倾向于“发问”的“小时候”,可能更便于发挥一些,因为我们正年轻,和“小时候”更为亲近,也比较熟悉,日常所见、所闻,以及感受和联想,都是写作的语料。但下笔之前,我们必须考虑的是:
小时候的“喜欢发问”是何原因?
长大后的“往往看重结论”又因为什么?
若你选择为“喜欢发问”站台,那是因为小时候反而胜过/优于“长大后”吗?
若你选择“正常”的态度,是不是就得把“小时候”归于不谙世事的稚拙和不明事理的天真?
这两种境况如果各有其利,那么可以两全吗?可以融合吗?
在幾米的《布瓜的世界》里,我见识了法文短语Pour quoi(“布瓜”)——“为什么”。也为把“布瓜”作为少年儿童的鲜明标签而由衷点赞。
“布瓜”就是天真,就是好奇,就是异想天开,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可以说,“布瓜”常在,我们就能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是,经验告诉我,喜欢莫名其妙地发问,直到把人家问得莫名其妙,这样的场面,其热闹程度,是与我们年龄的增长成反比的:小学时,热,初中时,凉,高中时,冷。主动举起来的手,到了高三,几乎就不大见得到了。
“布瓜”,到底去哪儿了?
当然,少儿的“布瓜”大多只是成人世界的常识,对成人而言,不值一提,也不屑一顾,只是孩提时代,少不更事,事事新鲜,时时有趣,逮谁问谁,想到啥问啥,口无遮拦,百无禁忌。若是这些老是问问问问的孩子成年了,再回过头去听一听自己曾经的喋喋不休,大多也会因为那些“布瓜”的技术含量太低而哑然失笑——那是我吗?那是我的“布瓜”吗?呵呵!
不过,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我对“布瓜”的喜爱。
长大后,世事日渐洞明,人情日渐练达,知道不到远方,就不知家的温暖,知道不事春的播种,不管夏的耕耘,就不会有秋的收获。播种耕耘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就在丰收的结果之中,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哪儿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只要见到卢沟桥肩上的石狮子依然栩栩如生,见到孔庙前柱上的九条龙照样腾挪,那么,之前的构思、图画、打坯、雕凿以及打磨,都是必须的。
所以,长大以后,人们的发问,就少了许多。这,合情合理,也完全正常。要是一个个连脚指头都不得闲的大叔,置妻儿父母于不顾,一天到晚地“布瓜”“布瓜”;要是一位位事业有成,还在精进敬业的医生、教授、研究员,忙忙碌碌的是东南西北的长短八卦,那又能成什么事呢?
其实,“布瓜”隐匿在了岁月的光和影里。它并不曾遁去,而是问得更深,也答得更真了。
是的,有的,不必问,有的,不能说。我完全理解长大以后的沉默寡言,理解“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道理,责任,担当,使命,承诺,都是要有“结果”来兑现,来支撑的,怎么能不注重?长大后,不是不问,而是把问号留在了心里,留在了脚下。但是,这种自我消化的做派,到底还是消磨了点儿锐气,消解了点儿豪气。缺席了现场上的“诘难”,也就缺失了交互中的“风暴”。
所以,我还是想说:世事洞察之后,依然不乏“童真”的成人,尤其可贵。就像东坡先生所称道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是一路歌吟,是一声长啸:“我还是曾经‘布瓜’的我”!
【写作点评】
“布瓜”去哪儿了?(题目)→为小时候的“布瓜”点赞(引导)→愿“布瓜”常在(主旨)→“布瓜”隐匿在了岁月的光和影里→长大后的着重结果,是有原因的→但毕竟有许多负面的影响→结语。题中相对的概念,是“小时候”/“长大后”,“喜欢发问”/“往往看重结论”,“担忧”/“正常”,两两相对,两种情况,两种态度。
发问与结论,有因果关系。所有结论都是为回答某一问题、解决某一问题而得出的。智者重因,陋者慕果。美好的结论不会因为陋者的看重膜拜、祈祷呼唤就出现;厚重的成果也不会因嫉妒者的诅咒而姗姗来迟。
智者的道路,敢于疑,牢记问,守初心,恒耕耘,不轻言放弃,也不轻问收获。该来的结论和果实,定将如期而至。建设与创造,若无恒久发问追索,怎会有瓜熟蒂落的美妙一刻?
一个人由衷地提出怎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选择。问天下安否者,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毛泽东)者,必得民众拥戴;问民健康者,或可为名医;问大海之路者,才有发现新大陆的可能。问题的方向就是可能获得的结论的方向。
儿时有疑,素履以往。有了疑问,就应该紧紧抓住,有时候,发问比解答更重要,因为有价值的发问,或许是思维惯性的重大突破。想得到的不一定能做到,但要做到,必定要先想到。解答过程,有时候只不过是发问与解决灵感的一见如故。如果砸中牛顿脑袋的不是苹果而是别的水果或者树叶,同样会砸出万有引力的结论来。关键是牛顿脑中有对地球引力的发问和追寻。
从发问到结论,需要经历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古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小时候发问的种子,往往在思想中更根深蒂固。小时候的疑问,影响一个人的道路、爱好、专业方向等选择,许多人会用一生去寻找儿时问题的答案、去寻找梦中的溪谷。待万水千山行遍,云开雾散时,捧得金果回。幼有问,少有行,壮有果,是有志人生、成功人生的经典概括。持一问、一疑而不计流言、排除万难去实证寻找,是一种不凡的精神。有些疑问,是儿时的天真;有些疑问,前人已经解答,只是儿时囿于眼界不知而已;有些疑问,寄托的是一种情感,不需要回答,没有实际的科研价值和探索意义。但是,敢疑、善问的精神,是人类走向未来、实现理想、完成创造的宝贵初心。
小时候发问,不启而发,或兴趣、或天性,大多来自自我发现,而自我发问的内驱力正是创造力形成的根本要素。长大后看重结论,大多因为结论成果与功名利禄、地位收益相关联。儿时发问是纯真的,长大后重结论、重收益也是正常的。创造者带来相应的功利,是社会对发问者、成功践行者的奖励。若无立德立言立功的功利驱使,何来科技进步、国家强盛、文化昌明?有了“天问一号”“祝融号”奔赴火星的辉煌与骄傲,我们更加缅念屈原的《天问》中那些深邃的发问。我们永远记得:是屈原的“发问”把我们的思想和目光引向浩渺的太空。
结论是发问的实现,而设计的蓝图就是对发问的自我回答。当一个人能够拿出自己心中最优的设计,回首小时候的发问,大可以自我表扬一番,会心一笑:瞧,这是我的满分结论。
(作者为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写作点评】
前半部分先从“发问”与“重结论”的关系加以议论,是为铺垫;后半部分,集中分析小时候的爱发问对社会与人生和社会发展的益处与价值,思维清晰,是大家写法。但我以为,该文在写作重心上,应该注重对“小时爱发问,长大后往往重视结论”这种现象进行思辨。这样写,文笔可能会更集中。
(点评人 陈继英)
上海市金山中学 李书慧
花朵为何色彩缤纷?蛙声为何雨天最为密集?雪花为何会是六边形……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奇妙的发问;色素不同导致了花朵色彩缤纷,雨水利于产卵使得蛙声最响,六边形的晶体最是稳定而使水凝为雪……成人的世界里更加看重结论。对此,你感觉正常也罢,担忧也罢,都无可厚非。但我觉得喜欢发问、看重结果更应并存,且随着年龄增长,“问”心勿泯。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通过发问以求结论,是认知世界、丰富自我的必然选择。面对陌生未知的世界,童年的你我处处感到新奇。出于对好奇心的满足,抑或出于安全感的需要,甚至为了朦胧的知识建构……无论向他人发问,还是扪心自问,其目的都是获取认知,提升自我。
“我思,故我在。”而发问,就是思之起始,其实质是探索、创新的发轫。只有先思考,才会有结论。“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均是观察、思考后的结果,所以敢于向孔子发出“哪个正确”的质问,并发出“孰为汝多知乎”的嘲笑。两小儿尚知思考、质问,而我们长大后却变成只重结论之人,岂不可悲!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股“发问”的泉水,只是长大后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
发问是璞,结论是玉。璞玉兼备,返璞归真,人生之路方才完美。《战国策》中有言:“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其意为璞玉生在深山,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小时候的发问,体现着童真天性,展现着奇妙情趣,孕育着感性思维,蕴含着创造精神……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泯灭;长大后的看重结论,即使简化了过程,缺少了情趣,但也沉淀着理性,着眼于实用,充满着便捷,也不应该妄加非议。喜欢发问、看重结论,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松树金龟子是“暑天暮色中的点缀,是镶在夏至天幕上的漂亮首饰”;萤火虫是“从明亮的圆月上游离出来的光点”;犀粪蜣是“坚持在地下劳作,为了家庭的未来而鞠躬尽瘁”……这些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的文字,是法布尔的《昆虫记》中所描绘的情境,体现自我发问的感性和理性探索的结论之完美结合。
只重结论,不喜发问;只重守成,不喜创造——长大之后,俗之同病。人总是要长大的,但丢失了小时候美好行思的长大,是需要警惕的。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同理,虽然长大,必以童心为本;虽重结论,必以发问为基。尽管你一天天长大,你的理性认知越来越发达,但也请你保持“喜欢发问”的好奇心,以活跃的思维,以探索的精神,以起舞的生命,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写作点评】
文章紧扣作文材料,由与之相关的现象而引出论点,这样写要比直接抄录原材料更加引人。接着分析“问”在成长路上的作用,并论证长大后看重结论的原因,同时,以“发问”的正作用为重点,论证有所侧重。进而告诫人们不要因长大而丢失“发问”,这是在分析看重结论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发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