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优化线上课堂,点亮学生智慧
(2022-10-06 22:51:19)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初中) |
线上教学,优化了课堂,拓宽了视野,锻炼了学生,点亮了智慧。
线上教学,最苦是教师。面对大量的网络课程资料,教师要快速准确地择优去劣,然后像影视剧编导一样写出上课的流程脚本,再录制加工,删删减减,修修改改,一节好课,差不多需要十几个小时的先期准备,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线上教学好辛苦。
但这种授课方式,也让施教者更聪明更智慧更有思想更有远见。大容量讲实惠优方法显明效的教学,成长了学生,幸福了课堂。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醉;
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
很长时间, 我们总是代表过去赞美中华文明,而忽视了代表现在去传承中华文明。 当下,听课不停学期间,我们的古诗词诵读课,就让同学们过足了一把古诗词吟诵瘾。
我们把《木兰诗》与前四首“课外古诗词诵读”诗歌编成一个单元,明内容,悟情感,学技法,咏流传,着实让古诗词在微信学习圈里火了一把。
课代表孟坤说:“我们跟着尚雯婕,吟诵传奇恢弘的“木兰诗”,收获的是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我们跟着‘雅乐诗唱’吟诵《逢入京使》,收获的是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交织相融的柔情与豪情,体会到了唐代边塞诗的豪迈与真挚;我们听童声吟唱的韩愈诗歌《晚春》,收获的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机能的奋发向上与蓬蓬勃勃;而吟诵韩愈的另一首诗歌《春雪》,则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天真无邪或者叫无意伤害——白雪明知自己的到来,只会止春、迟春,但她还是耐不住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美好而有灵性的春雪,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好心办成了坏事,错出来的也有美丽呀。”
班长周博雅说:“解读经典和吟诵经典,让我们品出了特色;它,吟出了名堂,诵出了民族的骄傲。‘崎岖路,长情在’,日本长崎捐物藏头小心思,我们看得明白,诗词的故乡,怎么可能被沦为文化的沙漠?”
参加国学社《少年中国说》朗诵的段含颖、边韦宁等在跟着吟诵时,激动万分:歌手尚雯婕演唱的《木兰诗》酣畅淋漓,磅礴大气,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诗可以燃。它 “点燃”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激情和力量。我们要好好品赏古诗词,让经典在华夏乃至世界咏流传。
网络教学,还让我们有机会将新诗与古典诗歌作一比较,体会新诗,发现用新诗,也一样能美美地表露心迹。关键是要像唐诗有形象,或是宋诗有理趣。
刘年的《青龙峡的夜》:
青天,是一片芭蕉叶,
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这样的诗歌像唐诗以意象取胜,富有意境,含有诗意,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意外又惊喜。
妈妈说我捡来的
我笑了笑
我不想说出一个秘密
怕妈妈伤心
我知道
爸爸姓万
哥哥姓万
我也姓万
只有妈妈姓姜
谁是捡来的
不说你也明白
嘘!我会把这个秘密永远藏在心中
这首名为《秘密》的儿童诗在网络上爆红,引发一系列追捧,被誉为最萌童诗。其实,这首诗是浙江乐清虹桥镇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今年
11岁的万奕含的“旧作”——在2014年,这首诗就获得了当地优秀童谣征集活动的一等奖。
“谁是捡来的?”引发了一系列共鸣与热议。“充满童真,勾起儿时回忆”,还有看似无理的理趣。
还有一首题为《大雨》的短诗:
那天大雨,你走后
我站在芳园南街上
像落难的孙悟空
对每辆开过的出租车
都大喊:师傅。
这首以形象逗趣的短诗,使其作者曹臻一下走红网络。在接近4万条的评论中,大部分网友都表示:这是2014年见过最好的诗。特别是诗中的“师傅”二字形成了双关语,联系到《西游记》以及的哥的形象,十分好笑。在大笑过后,发现作者把当时的失落无助描述得非常精准,这种失落与前面的诙谐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有了不同的情绪体验,又感受到了作者的自嘲与无奈。这首诗让无爱的人读到的是幽默,有爱的人读到的是伤感。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动,学习的是知识和能力,成长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观比五官还正,思想比套路更深。这些祖国和人民的花朵,正朝着我们教育所期望的方向茁壮成长。
线上教学,学生是主体,一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活动,听读、朗诵、书写、思考,学生成了不折不扣的主播。孟坤、周博雅、段含颖、王雨泽、边韦宁、杨湛等学生每天录制一个跟课授内容相关的音频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他们的作品成长于课堂,传播于网络,醉倒了一大拨粉迷,他们俨然成了小小播音员、演讲师和辩论手了。
视野开阔了,阅读能力层次也就彰显出来了
品读《短文二篇
大家从认识苏轼出发。
中国文坛,有这么一个人,他胸怀天下苍生,为官不忘造福一方百姓,疏浚治理西湖,留下千古美谈,他有着最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他一生三起三落,饱尝世态炎凉,却能坐看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深谙佛家道家的超然物外。他便是---苏轼!
苏轼的贬谪生涯从43岁经历的一场文字狱开始。他因为反对变法的新党,于是新党搜集他文章中的词句,诬告他对朝廷大不敬,有谋反之心。皇帝下令关去大牢,待日斩首。各方营救都未赦免,当时已经退休在野的王安石上书,王安石是谁?他就是新法变法的发起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一句话,皇帝赦免了东坡,贬谪黄州。看到这一段我曾无数次感叹,这就是我们儒家文化渲染出来的中国脊梁,哪怕是对手,他们都有着英雄对英雄的惺惺相惜。来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其实就是个无所事事的闲职。苏轼的贬谪生涯开始了。44-48岁贬谪黄州5年,58-61岁贬谪惠州4年,62-65岁贬谪儋州4年。十几年的贬谪生涯,常人早已不堪这种沉重打击,何况是曾满腔报国之志的东坡啊,这是生命多么不可承受之重。但他却在诗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将这三段贬谪生涯看作生命最宝贵的财富。确实,这三段贬谪岁月磨砺酝酿出了苏轼一生中最伟大的诗篇,我们再来重温下老师给你们讲过的两首课外诗词,第一首苏轼被贬黄州写下的定风波,有感情朗读。第二首被贬偏远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惠州写下的惠州一绝。从这些诗作里,我们读到了苏轼性格中的两个关键词乐观豁达。但老师想说这种乐观豁达却是含泪的微笑!如何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记承天寺夜游。
其次,从以下角度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掌握字词
(1)从题目可以知道这既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首词,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下面我将文章有感情朗读一遍。我们一起来梳理下重点字词。
(2)当堂巩固: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互相掌握译文和字词,然后pk。
2.默读文章,体会表达方式
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几者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描写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议论、抒情是对记叙、描写的升华。
3.品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明确:欣然,对月色的喜爱。为何?月是高洁的象征,也是孤独者永恒的知己。李白没有知音,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思亲,于是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几乎成了高洁之士的灵魂栖息所。
明确:读到了世态炎凉,孤高雅洁。
5.品读:怀民亦未寝
明确:哪个字用得精巧?一“亦”字写出了我和怀民的心有灵犀,志同道合。这种志同道合,我们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一句诗来概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亦”字,包含如此多意蕴,可谓一字之师。不愧大家风范。
6.品读:全文写景最精彩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追问:这个句子妙在哪里?(1)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比喻。请分别说出本体喻体。本体是月光,喻体是积水。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空明澄澈。
明确:我们也常说月光如水,泼洒一地。如果单将月光比作水,还不见得多绝妙。这一句妙就妙在,作者在将月光看做是一泓空明澄澈的积水后,继续就着这错觉,写水中的藻荇,让人误以为这真是一泓积水,把这个比喻再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第一句是正面写月,第二句则是侧面写月了。如果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是静谧之美,那么水中藻荇交横就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了。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几句表面写月,实则也是写作者心境。这空明澄澈、冰清玉洁通透的月光,何尝不是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啊。
7.品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追问:如何理解这“闲人”二字?
明确:为何说我们两人是“闲人”?表层意思有:1.清闲的人;2.有职无权的人;3.有闲情雅趣的人。而里面包含的深层情感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面对人生逆境的自我安慰,豁达乐观。这种豁达是云淡风轻的莞尔一笑吗?明确。但这种乐观豁达背后隐含了些什么呢?但这种乐观豁达的背后它隐含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我解嘲,一种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自我疗伤后的洒脱与超然世外。所以说东坡是豁达乐观的,但这种豁达乐观却是含泪的微笑。
如果说好文章可以浓酽如一壶美酒,那么好文章也可以淡如一杯清水。你觉得本文读来是一壶美酒呢还是一杯清水?
明确:清水!是的,全文,用简约的文字娓娓叙来,不着雕饰描写,采用几近白描的手法。作者为何要采用此种风格呢?对!这淡雅的文风和他淡泊的心境浑然天成!
写作点拨:写作的语言是轻快的,是清新的,还是凝重的,深情的,应该是由要表达的心境与情绪决定的。在我们细细品读了这篇作品之后,让我们再带上情感朗读一次。
再次,拓展阅读。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首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请大家结合注释,自读诗歌,完成投影上的题目。
(
6)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1. 本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意境)?
明确:同:孤独。异:文本对孤独的超脱豁达。本诗:孤独中不肯屈从,不从世俗的孤高雅洁。一首是孤独中的坚守,一首是孤独中的超越。
最后,由同学讨论总结 。
苏轼经历苦难,却又在苦难中思索,在苦难中超越,在苦难中涅槃。这是一种多么成熟的心态。余秋雨先生如此称颂东坡的成熟,让我们一起诵读,并体味文字的深意。东坡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再如《驿路梨花》线上教学时,同学们将对它的学习归结为“一二三四五”, 即一个故事,两条线索、 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四写梨花,五件好事。这就把借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抓住了这一点,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网络教学催生了学生日臻成熟的思考
比方学《河中石兽》,由老河兵的推理,讲到教学中,如果可以渗透一点论证逻辑或批判性思维知识,到了这一层次,学生就会发现,知识的习得还在其次,文本解读思路的打开和思维方式的改进才是主要收获。
我给孩子们推荐了一篇我自己写的叫《陶晶莹女士对“美”的误读》的博文。
陶晶莹女士做客撒贝宁主持的电视节目《开讲啦》,担任励志导师,能敞开心扉与大家分享身在演艺圈的心路历程,说明她很真诚。但她对美的一些解读确实不敢苟同。如陶女士对“大眼睛、锥子脸、鼻孔小点就一定完美”的解释,虽为玩笑,却十分荒谬。人与猴属不同类别,如何能混在一起谈美丑。“大鼻子,满脸皱纹难道就不美嘛?”陶女士进一步反问,她举起一张满脸皱纹的老妇人照片,“能说她不完美吗?”她可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雷莎修女,陶女士这样解释。在这里,陶女士把外表美与行为美、人格魅力美混为一谈。接下去,陶晶莹继续为自己骄傲,因为,她认为,演艺圈里没有一张跟她一样的脸,所以,她鼓励听众,也应该为自己骄傲,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脸。这里,陶女士把外表美,误导为个性美。这样一个不断混淆概念的演讲,竟然获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实在让我们有些哭笑不得。
生活中这样不断忽悠我们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如《幸福的错觉》一文,说拿破仑之子在新年之际,当人们张罗着选一座宫殿、城池还是一支军队作为幼王的新年礼物时,他只想要一双农民穿的仅值一个苏的木屐,穿着它上街,与那些赤脚在污泥中追嬉的顽童一起玩耍。于是,文章认为,幼王的新年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它只需一个苏。
这篇文章把木屐的价值与穿木屐的感受混为一谈。
还有渔夫与旅行家对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问答,“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网络冷笑话。
这样的忽悠,不仅来自普通人群,有时连专家也犯糊涂。
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卷有这么一道语病辨识题,说“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这道命题者认为没有语病的正确选项,却拿“感受生活的乐趣这把尺子”去衡量“百万富翁”与“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不一样的“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真是可笑之极。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2012年底央视向一位73岁还要靠捡瓶子吃低保度日的老人创造的幸福神问和老汉奉献的答非所问的神答。
浮躁的社会,我们不能忘了学习。
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就提到看问题的三个维度——时间、地点、条件,并以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三个寓言阐释自己的观点,我们只有根据谈论的话题而采取相应的论辩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认识趋向合理与正确!
懂点逻辑,学会推理,我们的课堂会更睿智。
网络教学,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细致地探究。
我们先后对名著《骆驼祥子》、校本教材《中学语文颠覆阅读》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现在正向《海底两万里》探究。
讲《阿长与<</span>山海经>》,我和学生们一起思考,“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不会学舌,还是绍兴人都明白的方言?
经典文本会有诸多可以咀嚼的细节,透过这些有意无意的缝隙可以见到读者心灵世界的白云和蓝天。长妈妈给“我“买书,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很多同学,试着对这部分进行改写。
大部分改写是这样的:
在往家走的路上,长妈妈看到了一个书摊,小贩还喊着:“快来看啊,快来买啊,什么书都有啊!”长妈妈想,“哥儿那么想要那什么‘三哼经’的,不如去看一看有没有那本书。”想着,她便领着儿子去那书摊那了。可没想到,那小贩一见到长妈妈过来了,还冲她喊道:“去去去,什么三哼经四哼经的,一边去,别妨碍我做生意!”长妈妈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处来,便和他吵了起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好不容易找着个书店,她进去之后问:“你们这有带图画的‘三哼经’吗?”可是,老板娘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意思,就不耐烦的问了一句,“你说什么?”长妈妈就故意放慢语速,大声对她说:“就是那种带图画的‘三哼经’。”“什么什么呀,开这么多年书店还没听说过‘三哼经’这本书的,你去别家书店问吧,别妨碍我做生意……”
走了不远,前面又有一家书店。看守书店的是个年轻人,她在门口犹豫了好半天才走进去问了一句,“请问,你们这有‘三哼经’吗?”“‘三哼经’?……”年轻人想了半天还是不明白,就问长妈妈:“那书是什么样子的啊?”“是一本带图画的书,”长妈妈努力回忆着哥儿对她说过的话,“上面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年轻人想了想,好像明白了什么,进去找了找,拿来了几本《山海经》,他对长妈妈说:“你看看是不是这个。”长妈妈拿来一看,上面果然有那些图画。
付了钱之后,长妈妈拿着书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阿长是个不识字的文盲,但不一定不能说,曲艺相声小品界的名人,如侯宝林、马三立、赵丽蓉、赵本山等,起始文化水平都不太高,但这都没有影响他们拥有全国一流的嘴。阿长城里城外来回走,算是见过世面,且懂得那么多繁文缛节,又在大户人家、书香之地帮佣,久闻翰墨香,百词腹中藏。再不济,她至少也能熏陶点文化氤氲,沐浴些圣哲灵光。相信大家如果都用我们现在的普通话说 “山海经”,阿长也应该能学得出来。只是当时鲁迅和当地人说的可能都是绍兴的家乡话,“山海经”,阿长就听成了“三哼经”了。
我们看一下原文:
……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鲁迅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就听懂了。
“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应该是绍兴当地人或者更大范围的吴越方言区的一种允承和默契,这实在不是可以用来讥讽长妈妈的没文化的噱头。
另外,长妈妈在文中说的另一句本地方言“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也能佐证我们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当地的土话,传达的是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终于完成了一件文化大事的自豪与喜悦,展现的是长妈妈淳朴、热心、和对“我”我的亲热和疼爱。
因此我们改写“长妈妈给‘我’买书”这一情节时,应侧重于阿长对“我”的最真挚的爱和在书铺四处奔走的辛劳, 口音倒不一定是渲染的侧重点。
讲《河中石兽》,推荐孩子们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有两个问题,很容易就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母亲女友该救谁?。
其实,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雍正末年,东光有条经常泛滥的胡苏河。一次,一位年轻的寡妇,“一手抱儿,一手扶病姑(姑:婆婆) 涉水。至中流姑蹶而仆,妇弃儿于水,努力负姑出。姑大诟曰:‘我七十老妪,死何害?张氏数世待此儿延香火,尔胡弃儿以拯我?斩祖宗之祀者,尔也!’妇泣不敢语,长跪而已。越两日,姑竟以哭孙不食死;妇呜咽不成声,痴坐数日亦立槁。”
在道学家眼里,妇人的选择是荒谬的,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选择的天平上,延续香火的法码当然更重。但如果妇人选择了救孩子,恐怕也会遇到道学家的质疑,因为“百善孝为先”,媳妇不救婆婆,乃人生之大不孝,这样的女人还有颜面活在世上吗?从这个意义来说,妇人的任何选择都是错的,她将为此终生背上骂名。而大学者纪昀的观点却让我们耳目一新。在他看来,当时急流汹涌,根本就来不及“深思长计”,因而妇人作出的任何选择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说“超出恒情已万万”。纪昀所关注的,更多地是故事背后浓浓的人性。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公布,试卷二中就出现了这样一道令广大男生困惑许久的难题,不过在考题中,母亲和女友不是落水了,而是身处大火之中。
“母亲女友先救谁”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希望大家能在亲情与爱情中做出一种价值判断,既然是一种价值判断,那就没有对错之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家的回答都是不错的,但都不完全正确,因为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我们只能有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法律思维,他的核心就是忠实于法律。
因此,我们的回答也只能是一种:根据《婚姻与救谁都对,别道德绑架家庭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互相救助的强制义务,受法律所保护;而你与女朋友之间则只是一种单纯的情感关系,并不受法律的直接保护。因此如果你没有履行l xíng这种对母亲的救助义务,对落水的母亲视而不见,只是去救你的女朋友,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你的行为将有可能构成违反法定先义务情况下的间接故意杀人罪。你必须遵循法律,所以你只能救你的母亲。”
再看互联网上见一位外国朋友对此题的作答。“老外”的答案干脆而冷静,因为他选择施救的对象是离自己最近的一位,至于到底是母亲还是女友并不是关键考量因素。“老外”的理由很理性:这样才可能增加施救的成功概率。相较而言,当我们忙于讨论“先救谁”时,“老外”却在考虑救谁的成功率更高,一个关注法律道德却纠缠不清,一个则出于科学角度“快刀斩乱麻”。两者相比较,哪种答案更“标准”一目了然。
救谁都对,别道德绑架当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电光火石之际,作出任何选择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母亲是血脉的来源,女友是新血脉的起始,所以即便只能救出一人,同样是功德无量。当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尽管不圆满,但却是最合情合理的。因为它与对错无关,所以我们应走出“道德捆绑”,从“技术视角”进行理性选择,“母亲女友先救谁”这道千古难题的情理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