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学会写新诗

(2022-09-20 16:12:53)
分类: 大气人生诗歌

 

                              怎样学会写新诗

                                              原创 中国诗歌报


我国的语言文学很丰富。写诗和写其他文章不同,那么,怎样学会写新诗呢? 我认为,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分行排列→追求建筑美

这一步是写新诗最起码的要求。

1、 将一个句子分行排列,便可成诗。如朱陵《钟与镜》:

钟与镜放在一块

就像

流光与容颜

放在一块

等待

这首诗连起来念,只是一句话;但一分行,便成了一首诗。同理,将一段甚至一篇“散文”分行排列,也可成“诗”,至少是形式上的诗。

2、如果在分行排列时追求一种构架的美感,就可让诗富有“建筑美”。如分两段或三段的歌词,就要求其中至少两段构架一样,才能在谱曲时这构架相同的两段或三段歌词共用一段曲调。请看《天堂》(腾格尔词曲):

蓝蓝的天空

青青的湖水,

绿绿的草原,

这是我的家。

 

奔驰的骏马,

洁白的羊群,

还有你姑娘,

这是我的家。

 

我爱你,

我的家;

我的家,

我的天堂。

 

这支歌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构架一样,曲调也就能共用。

还有一种刻意追求排列形式创新的新诗。如周振中《人民英雄纪念碑》:

砥砺着

民族的意志

这首诗模拟碑体的形态排列,使诗面与物象更为切合,使物象更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从而使形式与艺术形成统一。

不过,这种“形式美”不能过分去追求,因为文字排列的外形,很难与整体内蕴相适应,搞不好就会变成文字游戏,陷入形式主义的迷宫。

 

第二步:运用修辞手法→追求绘画美

新诗如果同一般说话一样,就太淡而无味了。因此,要学会用形象说话,尽量运用修辞手法。

1、 可先学会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直至象征。

比喻,可先学用明喻(如宗白华:天边的月,/犹似我昨夜的残梦。),再学用暗喻(如朱自清:星呀星的雨,/是春天的绒毛呢。),后学用借喻(如赵恺:雪人推着雪岭,/在暴风雨中奋力前行。注:雪人,其实是“像雪一般的女工”;雪岭 ,其实是“像雪岭一般的婴儿车”。)。

通感,视、听、嗅、味、触等五种感觉互相沟通。如梁小斌《爷爷的手杖》:

当我闯了祸回头看望,

爷爷天鹅绒般的目光,

深深地埋藏着沉郁的思想。

 “爷爷”目光十分柔和,给孙子以触摸天鹅绒般的感觉。这里视觉与触觉相通,有声有色地抒发了闯了祸的孙子对关爱自己的爷爷的目光的感受。

拟人,就是把物想像成人,让物像人一样思考、生活。如美国保罗安格尔《文化大革命》:

我的手拾起了一块石头片。

人听见一个声音在喊:

“不要惹我,

我是到这里来躲一躲。”

诗人把石头拟人化,以小见大,写出了一场动乱了十年的浩劫。

至于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如顾城《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运用象征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2、 再学会运用对比和排比。

对比,就是将两面三刀种人或物对立着来说。如臧克家《有的人》(节选):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排比,是将三段或三段以上的内容排列出来,句式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也一样,甚至大部分字句皆一样。如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运用排比,写出了诗人由家而国的“乡愁”,最后一节写出了游子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3、 后学会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柯原《无题》:

一百个聪明人

回答不了

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

 

一根根棍棒

却能够回答

一百个聪明人提出的问题

 

这首诗运用对比、拟人、反语,对历史上制造劫难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第三步:讲究节奏→追求音乐美

1、 诗要适于朗读,就得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如朱陵《生日》:

沉沉的生日

一个叠着一个

压着人下降

到土里去

越来越矮

 

这首诗的节奏,令人感觉到人体在萎缩,写出了中年后生日的感受。

 

2、节奏感之外,能注意适当押韵——隔句押韵甚至句句押韵,则使新诗更富有音乐美。如汪国真《如果》:

如果你一定要走

我又怎能把你挽留

即使把你留住

你的心 也在远方浮游

 

如果你注定一去不回头

我为什么还要独自烦忧

即便终日以泪洗面

也洗不尽 心头的清愁

 

要走 你就潇洒地走

人生本来有春也有秋

不回头 你也无须再反顾

失去了你,我也并非一无所有

 

这首诗写出了年轻人如火一般的热力和如海一样的胸怀。它几乎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利于谱上曲子。

 

走好了以上三步,新诗也算会写了。但若要写得更好,我认为,还得注意做到以下四点:

1、要构思新颖,想像奇特。如:写课堂和老师的诗篇很多,一般就写讲台、黑板;就比春蚕、蜡烛。但王前锋《课堂里的树》一诗,却构思新颖,叫人眼睛为之一亮:

课堂里,有一棵树

有一棵峭拔的树

树一样的老师

讲课总是站着

 

语言,富有光泽的叶子

拂来绿色的风

年轻而纷乱的思绪

在绿风中轻轻梳理

 

树荫下

有一个永恒的春季

 

课堂里的树

是结果子的树

无论什么季节

都有很多手

在树上果子吃

 

果子摘完了

树就老了

叶子也会凋谢

课堂里的树

轰然倒下的时候

却是静悄悄的

 

而树的品质

已留给了新生林

 

这首诗告诉我们:写诗时,构思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要与别人雷同。

创作的构思与想像分不开。我们写诗,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自己真实的感情。如梁哓明《读鲁迅书》一诗中,就有丰富的想像:

 

鲁迅坐在我面前

 

鲁迅把手

放在我的手上

鲁迅的手很重

那是一个阴天的下午

 

鲁迅坐在藤椅里

他依然

抽他的大烟斗

他皱着眉

他总是皱着眉

他很少有笑得轻松的时候

 

鲁迅坐在我面前

慢慢讲他的话

鲁迅转身掸烟灰的时候

眼睛也从来不忘

看着我的脸

 

(我是他的下一代)

鲁迅把我的手拉过去

握在他的手里

 

鲁迅很忧郁

鲁迅很瘦了

好多年来鲁迅一直没有开心过

鲁迅坐在我对面

 

慢慢抚摸着我的手

慢慢对我讲他的话

我听着

真不敢相信

他已经死了

现在,每天下班

我就坐在桌子前

读读鲁迅

想想鲁迅

 

有一天

许多朋友到我家来

我说起鲁迅

他们都说

好多年不见他了

 

诗人在读鲁迅书时,想像着鲁迅就坐在自己面前,诗人看到了鲁迅的高大形象,听到了鲁迅对后辈的谆谆教诲。通过这些想像,诗人写出了鲁迅对民族前途的思索、对青年一代的关切和重托,也表达了后辈对鲁迅的热爱、怀念和对鲁迅精神的呼唤。

 

2、 运用意象要突出,且要表达出情感来。如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眼睛被黑色笼罩,也在黑暗中有了适应力,并看出了某种真象,于是“我”背叛了黑暗,去寻找光明。

 

3、语言要凝练、含蓄。新诗讲究跳跃性:凡读者能想像到的内容,在诗中都予以省略。如臧克家《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三个急剧跳跃的诗句特别简洁,没有细节描写,更没有议论阐述,但读完之后,我们似乎能看到那瘦弱的孩子和满脸愁云的爸爸在板结的土地上拉着犁纤,汗流浃背地挣扎着……我们甚至能听到一张破席将爷爷埋葬时凛凛的风声、凄惨的鸦鸣和孩子们的哭泣。

 

4、一定要多读多写。读:熟读甚至背诵古代诗词不少于300首,熟读中外新诗不下100首,——因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写:每天至少写一首新诗,不管长短,——古人云:“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先有意捕捉,日久便频生灵感。

 

(手法一:意 境)

如何是好呢?

园中失窃的13号楼,

那老人已病入膏肓……

 

一只年迈的猫,

静卧在窗台的角落里,

肮脏的身体抖落最后的颤栗。

 

我涕泗滂沱,

坐在湖畔的丑石上,

凝望一扇久未开启的门。

 

初夏,不知名的小花开了,

簇拥起许多沉积久远的思念。

曲径的悲剧已上演,我只身躺下,

守候曾经的柳絮落脚在泪湿的衣襟。

 

(手法二:抒 情)

从何处跌落下了这片梧桐,

在哪年的秋天,黄昏的时刻?

噢!难道我真的已忘却了,

那嵌入眼底的天蓝与小道林荫。

 

从何处跌落下了这片梧桐,

在诗本的第几页,当成书签?

噢!我怎么也无法想起,

那披肩的长发和回眸时的笑脸。

 

我的思念之地,阔别你太久,

垂死坚持的梦已被稀释得惨淡。

回到这棵树下,我真心愿意,

把自己做成标本,将体肤都剔除,

静静地、悄悄地葬在一册书里。

 

(手法三:叙 述)

自从有一天,突然间,

我变成个一塌糊涂的人。

那时,我的理想又获新生,

接着就无知无畏地狂傲起来,

简直象只花俏的公鸡,孰不知,

在今后的战斗中即将要惨败而归。

 

给自己起个了绰号,叫“诗痴”,

设计个别别扭扭的口头禅“有影无”。

揣着几本哲学书,戴副高度眼镜,

一天到晚装模作样地出入在图书馆里。

为附和自己的名,决定写点的东西,

不管它算不算、叫不叫、成不成“诗”。

 

我是个会生育的男人,十月怀胎,

尝尽坚苦分娩出了属于自己的孩子。

这些孩子全和我长得很象,一个一个,

都高声疾呼着要有的“自由”和“理想”。

当然,这是比方,“孩子”就是我的诗,

这里没有高超的意象,也没有深远的隐喻。

 

(手法四:意 象)

临行一别,我试问君知否,

那未来之路可会有雄鹰盘踞?

你把沉厚的手掌落在我的肩头,

宛尔一笑,唤起了数年以后的我。

 

苏醒时,我用双手搭个菱形,

放在胸口匡扶一夜凄清的内心。

黑暗已过去,闯过弥留之际的人,

吮吸着来自远方的绿林制造的氧气。

 

26层,每层楼高约是2.5米,

那么我该是在65米的高空眺望了。

我见到身穿蓝色卡其布中山装的老人,

轻而易举地用百年的智慧垒成了高山。

 

而我,在先知的面前显得如此贫瘠,

甚至不得其门而入,失了皈依的方位。

我那同窗多年的朋友,你们在哪里,

是否有同样的遭遇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手法五:隐 喻)

我的骨,在停止了生长的时刻,

学会了膜拜一种无限向上的力量。

我曾是湖中的水妖,困在塔的倒影,

春泥的芳香和青鸟的欢唱将我解救,

我将以生命谱成高昂的诗歌以作报还。

 

犯上失语症的人,多灾多难的生涯,

被侵略的头颅忘却了属于种族的声音。

敬请归于我金色的语调,依我磬声,

在风雨飘摇的甲板上,整装待发,

紧随我的号令驶向自由与理想的国度。

 

别错失这一场战役,年青的人,

应该手举武器为独立的灵魂斗争。

冷落的秋千,畏葸不前的马儿,

精神的旷野不曾弥散午餐的气味,

十月的收获只为着流血的人而预备。

 

(手法六:象 征)

我在自己身上寻找,

想看一看是哪里制造的,

出厂日期是什么时候,

以及保质期会有多长多久。

 

我羞于找到这些答案,

甚至害怕见到生产车间,

以及流水线上统一的作业。

我不想认模具作为母亲,

更不愿意被贴上可恶的标签。

 

我是产品吗?一张证书,

恰恰标明这是件什么东西。

真正的生命惨死在屠夫刀下,

面目相似的傀儡一起手舞足蹈。

莘莘征夫,新时代铸造的铁军,

原来都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废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