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导写
(2022-08-21 20:29:42)分类: 诗意写作高考作文 |
说理可以,例证欠缺。应多谈谈补短板对高考复习的效用以及扬长项对人才发展的意义,还应关注当下对木桶理论的全新阐释。
1.所谓木桶理论是强调整体水平的理论,木桶是用一块块木板集合制造而成的,如果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以最长那块木板为准,而以最短那块决定。比如,一只一丈高的木桶,有一块板只有一尺高,这只丈高木桶只能装高度一尺的水,剩下八尺徒有其表。牵强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说法比比皆是:一粒老鼠屎坏一锅汤、害群之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等。只有着力提高一个个个体的素质水平,整体的素质水平才能保持相当的高度;反过来说,想保持较高的整体素质,必须剔除不符合整体条件的个体。在现实中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典型的剔除式,是“木桶理论”运用的结果。
2.高中让孩子按照“木桶理论”去学习
高考就是“木桶理论”,6门课就是6块木桶的木板,最短的木板决定你的高考成绩,也就决定了你的命运。一门课90多分了,想增加几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而另一门课60来分要提升到80多分则相对容易得多,所以高考复习就是不停将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找出来,加高它,当这个“木桶”所有的木板都不短了,成绩也就达到比较理想状态了。另外,“木桶”的底就是身体,比一圈的木板更重要,为什么很多考生高考成绩还不如平时成绩,不是智商问题,是高考复习实在太累了,身体状况下降,自然发挥不好。6块木板的黏合剂是心情,一定要把高考的过程变成轻松快乐的过程。
3.木桶原理是管理学的一个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对这个理论,首次听到的人可能怀疑,深入思考以后就会理解和赞同了。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水的高度,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当然,有人认为如果水桶倾斜,长板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显然,补足短板的效果最好。
高考录取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是以总分计算,排除总分相同时按学科排序,各科分数的效果几乎相等。因此一旦一门课丢分过多,其它学科的分数很难弥补损失的分数。丢车保帅的做法仅是一厢情愿,极不利于高考。放弃一门弱科不学,等于拿五科同别人竞争,必然会在高考中落马。正如木桶原理所指出的那样,你最差的学科几乎决定了你上大学的层次。
同时,在高考命题中,每门学科都是按从难倒易进行命题,且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同学存在一个错误的倾向,就是为了保持自己在某个科目的优势花费了大量时间,结果因为分数接近 满分,导致提高难度很大,造成总分无明显提高。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弱势学科,提分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同学们在某个科目上分数低,往往是在知识、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记忆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应用不熟练。针对学科特点同学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如果弱科是侧重点在思维上的数学或物理,就把时间投放在这两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练习上;如果弱科是侧重点在记忆上的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课程,则把时间投放在记忆部分上。而对于化学和生物这些过程,既要记忆某些知识点,也要进行适当练习。
对于优势学科,可在少花一点儿时间。但是任何一个学科,不论同学们掌握程度如何,基础都一定要打好。这种做法,既便于将来进一步提高,也有利于拿住基础分。所以学生们在补弱科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强科的基础,不必过于强化,做到每天对每一科都投入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和练习。
4.生活上,我们的素质教育的“大木桶”由学校、家庭、社会等三个板块构成,需要共同协作完成。每位学生素质教育的“小木桶”,是由德、智、体、美、劳五块“木板”围镶组成。只有重视个人素质教育的“短板”,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盛水量”。不少教师和家长只重视智育这块“木板”的长度,而忽视学生德、体、美、劳全面发展,导致“问题学生”、“豆芽”体型的尖子生等。看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不能把分数作为衡量的惟一标准,而要看学生思想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中的木桶效应。木桶效应提倡的是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长木板”才不会浪费,“短木板”才不会出现,“短木板”一旦出现,就要赶快补足。而木桶中的水,则体现出你全面的知识水平,德、智、体、美、劳等面面俱到。其实,木桶效应看似匪浅,你要真正理解它并不容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人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事呢?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说:“光有品行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意大利诗人但丁也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能力不足责任可以补;能力有限,而责任无限。”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知识才能发挥的如何,不能不受自身思想品德的影响和制药。这就是“木桶理论”所展示的限制性环节的内核所在。一个缺乏到德的人,就如同木桶那块短板,它可能使一桶水所剩无几。所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德育这部机器若不能灵活地运转,则塑造人心灵的工程就很难完成,教书育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木桶理论”所揭示的道理,虽然不那么绝对,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新课程改革虽然已实施几年,但效果并不让人乐观。就业难、升学难的社会现实,迫使千百万中学生拥向升学这一“独木桥”。只要成绩好能考上大学就是好学生。很多学校的整体工作还都是围着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实际上的德育工作却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整天忙备考拼升学,在“题海”之中苦度时光,其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真正转变观念,不要在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当然,我们广大教师也应该认真践行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如果从上到下都真正地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是为学生负责!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
作为教师,谁都想使“木桶”承载更多的水,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学生发展极具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板有所短、板有所长是很正常的事情。短板的长度不解决,班级“容积”增大就会成为空谈。因此,对“短板”的关注,不仅关系到“短板”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木桶“容积”的多少。何况,现在的短板并不代表着永远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能忽视、轻视、漠视他们。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告诉我们,学生个体的智力组成非常复杂,每个学生个体的智力是多种智能的排列组合,其智力不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用一种包容、宽恕的心去善待学生。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切实地理解、信任学生,学生才会热爱老师,只有教师对学生投之以桃,学生才会对教师报之以李;师生关系融洽,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为全面完成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高尔基说得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第一、重其短板以求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有短板,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团队里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能力高低不一,而管理者又不及时采取有效个体优势的发挥,那么这个团队是极不利于每个成员成长的。因此,一个团队要想成为一个盛水较多、结实耐用的“水桶”,就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长度,只有让所有的木板都达到“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要善于点石成金,通过期望理论、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短板”的优势和潜力,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观点,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失偏颇。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因材施教,使“短板”成为班级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
优秀生是班级的品牌、形象,也是同学效仿的榜样,同时更是班级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教师应鼓励和支持优秀生一马当先,勇于出头冒尖,尊重长板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长板的攻坚潜能和样本效应。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团队精神,为此在优秀生中,可时常跟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为后进生服务,帮助后进生学习,因为后进生的进步并不以牺牲优秀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相反,所有的学生学习都能在学习小组的同伴辅导中平步青云。
第三、
正确处理优秀生和后进生的人际关系,抓好协调促协作,搞 好协作促团结,通过团结促效益,这是教师教育管理的重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和谐,意味着木桶板隙出现裂缝,需要教师注重板隙修补,防微杜渐,使班级成员同心同德,形成合力。 木桶的发展靠短板,其实一个班级的教育管理何尝不是靠所谓的“后进生”呢?“后进生”进步了,整个班级自然就进步了。后进生就是班级的短板,他决定着木桶的容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切实加强短板建设,化“短”为“长”,断长补短,是整个班级形成一个和谐、温馨、公平的教育空间。
总之,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者教师,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努力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容积”达到最大值!
5、在实践中,“木桶理论”这一富含哲理的观念,被用来解释许许多多的现象。但是,在原始表述中由于未曾涉及其适用范畴和约束条件,一些具有很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学者,就根据不同环境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演绎、引申,形成了“木桶理论”的各种新版本。
(1)木桶斜放理论
有人认为,补短毕竟要加大投入,是件费力而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因此应当合理挖掘现有要素的潜能,就是要在“用”上下功夫,扬长避短,甚至故意突出其长处,也许比一味弥补其短处更有效果。如果继续用木桶的比喻来说,就是将木桶向长板一方倾斜放置,比正着放置要增加更多的容量。这种认识好像有点强词夺理或者偷换概念,但似乎也自成一说。
这个新“木桶理论”版本是在启示人们:用人贵在用其所长。正如日本松下幸之助老先生所讲:用人不求全,有 70分的人才就好。
(2)木板密合理论
也有人认为,对一个木桶而言,如果木板长度都合适,但相互之间如果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或者说无法达到应有的容量。因此强调要注意强化木板之间的密合程度,防止水从缝隙泄露。
这个版本的新“木桶理论”显然是在启发人们,对一个组织的战斗力而言,其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由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所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不但要均衡,更要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各部门、人员之间在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进行密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木板密合理论”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协作、沟通的重要性。提高木桶装水的能力,必须有两个措施相配合:加长木板,并让木板之间结合得更紧密。图片
(3)铁桶理论
桶为水而做,水因桶而立,一个木桶,即使是铁桶,无论其桶壁多厚多坚,只要在桶底有个米粒大的小眼儿,水必然流失,如果不加修补,这桶也就成了一个废物。对此现象,不妨称为“铁桶理论”。
(4)木板互补理论
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木桶的最长的那几块板可能是你让人认识的原因,但最短的那几块却是制约你发展的根本。有人认为,如果木板质地相同,通过适当截取长板来弥补短板的做法,比加大投入补短更为合算,因为前者成本几乎为零。
这说明,对企业而言,立足于现有要素,只要科学管理,合理配置、优化结构,同样可以增加效益。图片
(5)大木桶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利用各自生产条件上的绝对优势,生产实际成本低于别国的商品,然后去交换别国所擅长生产的产品,这样会比各国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更为有利。从这个国际贸易学的观点可以给我们理解“大木桶理论”一个新的角度,每个人都是组织这个“大桶”上的一块“板子”,类似的,每一个企业的核心优势产品都是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大木桶上的“板子”,把他们有效地组合起来发挥每个个体的长处,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整体效益,这就是“大木桶理论”。
(6)木桶盛沙理论
看待“木桶理论”时,很多人往往只注意到木板的长短,而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明确桶里盛的是水。如果桶里盛的是沙子,那么这一理论立刻失效。用木桶盛沙,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最长的木板,但是至少长木板对于能盛多少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的“木桶理论”对足球并不适合,否则你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马拉多纳就可以淘汰由 11名球星组成的巴西队。
(7)木盆理论
中国IT界巨头同创集团总裁王荣之等认为,如果我们没有长板,而只有许许多多很短的木板,但合起来做成直径很大的木盆,盛水照样比木桶多。
王荣之的木盆理念昭示人们,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要整合多方力量,集成合力、形成体系。正是因为这一理念在同创内部的深入人心,也正是由于企业构筑了在国内 IT界最为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才使同创即使在遭受重创时,也没有如“瀛海威”一般出现领导层的集体哗变,其骨干力量保存得出奇的好,企业内部重组由此也出奇顺利。箍桶理论
各版本木桶理论的限制性分析
综合分析以上新的“木桶理论”的引申、演绎角度,要使“木桶理论”更具严密性,应当做出以下限制性规定:
(1)底板必须是稳定、坚牢的。这是传统“木桶理论”假定的一个前提。在现实中,对一个系统而言,这是根基性的东西,具备这个条件,就不会演绎出“铁桶理论”、“木盆理论”和“箍桶理论”。在实践中能称作底板的如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人才的自由度(若人不是自由的,体力、脑力、心力毫无意义)等。图片
(2)长、中、短板结合必须是有机密合的,不存在间隙。做出如此规定,就会使“木板密合理论”失去市场。
(3)诸木板必须是互不替代的,即一板不能转化为另一板,就如同人才的脑力不能替代体力一样。这就否决了“木板互补理论”。
(4)构筑木桶的环境是封闭的,即不存在外部木板的“供应市场”。这就限制了“大木桶理论”的发展。
(5)应均衡、同强度的发挥各板功能,避免出现“报废时间”的不同,因为过于倚重一板会缩短其使用寿命。而“木桶斜放”理论就是由此反向演绎的。
(6)木桶内容物必须是“水”类流体,这样“木桶盛沙理论”就不会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