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2022年最难高考作文题,我顿悟了一条最隐秘的人生真相

分类: 诗意写作高考作文 |
今年的高考题目一出,瞬间登上热搜,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前期努力积累,笨笨地照搬;中期开始反思实践,慢慢改进化用;后期了悟,可以自行创造。
读懂了这一点,就读懂了人生最隐秘的进阶真相。
1、学习是基础
苏轼曾写过一首词: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代张志和写过一首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意思是说:你不懂格律,不用思考写诗的技巧和方法,你只要读得多了,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想要取得质变,先要有足够的量变。
无论这个人再牛,这一步也不可能省略掉。
书圣王羲之是为人崇拜的书法名家。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他七岁练习书法,每天坐在池子边上练字,不知道写烂了多少笔头。十七岁开始模仿名家字帖,写完字就在池子里洗笔,天长日久,池子里的水都染黑了。
没有什么天生的能人,所有辉煌都是一点一点努力换来的。想要一口吃个大胖子,终究是不可行的。
明代文学家张溥为了磨炼自己的文笔,整日抄书。一本书抄完烧掉,抄完再烧掉,一直循环七次,才肯罢休。他的书房因此得名“七录斋”。
初学者上来就想成为大的文学家、创造者是很难的。他一定是从模仿者,抄写者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苏轼天赋异禀,但是也从没绕过抄书这一阶段。很多书他都是抄抄写写,背了很多遍。
古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想要做出米饭,首先要有米才行。前期的学习就是攒米的过程,一个人的厨艺再好,天赋再高,肚子里却空空如也,注定是一事无成的。
二、思考是变通
我们常说一句话:画虎不成反类犬。有时候直接照搬照抄是不行的。
需要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这就需要一个人懂得思考,懂得因地制宜,改变策略。
历史上韩信背水一战,在临近河水的地方摆阵。让自己处在一个无路可退的境地,于是士兵可以激发斗志,决一死战。韩信赢了,于是很多后世的将领也纷纷模仿起来。
古人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要多学多看,然后要仔细审视,仔细思考,再付诸行动。
老干妈陶碧华早年在广州打工,广州的凉皮生意特别红火。所以回到贵州之后,她也做起了凉皮生意。但是贵州人不吃凉皮,反而对她做的辣酱感兴趣。于是,老干妈干脆改行卖辣酱。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她成立了公司,专门做辣酱的生意。
从一个小作坊,一路成为市值百亿的大公司。
西施捂胸口美得让人心动,东施效颦,却成为天大的笑话。
懂得思考,懂得“化用”,灵活改变,才是制胜之道。
三、创新是超越
生活没有彩排,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除了借用和化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创新。
在时代迅速变化的今天,创新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唐朝的时候,高宗巡视洛阳。当时洛阳正发生饥荒,路上不太平。
魏元忠要求他协助自己护卫皇帝,事成之后,给他减刑。大盗对洛阳路上的盗匪了如指掌。魏元忠轻松避开,高宗车驾随行上万人,到了洛阳,一文钱也没丢。魏元忠因此深受高宗信任,一直做到宰相。
《闲情偶寄》中有言:“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大盗固然可以为患,但是如果用对了,却也可以为善。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打破惯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师父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师父笑着摇摇头,继续说道:“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柴火不够,未必要补柴。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固定的路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法门。
重要的是脑袋没有被框死。
客人在借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贾政在化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独独只有贾宝玉跳了出来,因时因地因人,独创了一个“沁芳”。
在契合环境之外,又呼应了元妃省亲的主题。让贾政另眼相看。
作家任白说:“人和人命运的主要不同,在于思考力的差距。”
时代在变,路也在变。
保持空杯心态,放弃固有的成见。
学会去尝试,去创新,一个人才能走出现状,走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