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读李商隐·《贾生》

(2022-05-26 21:43:43)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初中)

  

     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读李商隐·《贾生》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读李商隐·《贾生》

一首很有味道、很有意蕴的政治讽喻诗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日趋没落。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文人,一方面胸怀兼济天下之志,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帝国中兴的伟大事业,贡献绵薄之力;另一方面,却要直面越来越压抑、黑暗的政治现实。

但我们知道,没有哪一种衰落是平白发生的,维持唐王朝运转的核心机制,早已出现问题,所有的挣扎都不涉及其根本,自然回天乏术。作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文人,他们或许还寄希望于明君贤主,但晚唐时期的君主,却一次次地让这份希望落空。

面对内忧外患的朝局,君主反而一味求仙问道,在烟雾缭绕间,把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抛得干净,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苦难却并不能引起统治者的同情。

于是我们看到,生活于这一时期的李商隐,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无论是“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还是我们今天品读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都是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辛辣讽刺。

这首《贾生》的最大特点在于,运用精准有力的语言,把一个烂熟的典故,写出了讽喻的新意,同时又寄寓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慨,诗歌抑扬有致,点到为止,是一首很有味道、很有意蕴的政治讽喻诗。

诗歌的题目“贾生”,指的是贾谊,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对于国家大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曾经写下了诸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议论老辣深刻的文章,但是他的一生却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空负了满身才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记载汉文帝召见贾谊之事,说:“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李商隐的这首小诗,运用的便是这个典故。

诗歌的第一句“宣室求贤访逐臣”写的是汉文帝求贤若渴的情状。“宣室”是指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求贤”是汉文帝召见贾谊的原因,“访逐臣”点明当时贾谊的身份还是被贬谪在外的臣子,体现出文帝就连被贬谪在外的臣子也不愿意错过,表明了汉文帝招揽天下英才的诚心。

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读李商隐·《贾生》



这一句中没有过多的渲染,只用“求”与“访”字便将汉文帝对于招揽人才的殷切心理表现得生动形象。

诗歌的第二句“贾生才调更无伦”,则是着意表现了贾谊的才能超群。“才调”是指才华气质,“无伦”是指贾谊的才华无人可比,一个“更”字,把贾谊的卓越超群表现得更加深刻,这也是汉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语,体现了他对于贾谊才华的欣赏。

所以,诗歌的前两句向我们展示了君主诚心纳贤、臣子才华超群的和谐情状。在这样的情境下,君臣二人都谈论了什么呢?

诗歌的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进一步描绘了汉文帝与贾谊宣室对谈的情景,是一次承上启下的转折。“前席”是指在坐席上移动膝盖、靠近对方,把汉文帝认真聆听贾谊谈论的样子,表现得自然生动。

此时已经是深夜,君臣二人依然在对谈,这情形还是在表现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而且是把这种情形表现到了极致。可是,这里有两个词需要注意,一是“虚”,一是“可怜”,诗人不仅说此事为“虚”,“虚”的意思是徒然,白白地,而且将这一情状评价为“可怜”,“可怜”是可叹、可惜之意。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诗人为什么说文帝与贾谊的会面可叹、可惜呢?诗人并没有就此作过多的感叹或议论,我们反而会更加好奇,诗人究竟想表达些什么呢?

经过前三句的铺垫渲染,文帝的求贤之心,已经非常明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可怜”二字却大有引而不发之势。直到第四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才将诗歌的讽喻之意表现了出来,贾谊有满腹治国理政的才华,而汉文帝与他宣室对谈的内容,却竟然与国事无关,只是鬼神之事。

如此一来,前面所极力表现的文帝求贤的诚心,都变成了辛辣的讽刺,第三句中的“可怜”二字也得到了解释。而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对这种现象的描述到此为止,并没有接着发出议论,但是一种含蓄却有力的讽喻意味,已经很明确地表现出来了,诗歌反而具有蕴藉深沉的美感。

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读李商隐·《贾生》这首诗运用贾谊的典故,表面上是在讽刺汉文帝,但“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又岂止是汉文帝一人呢?晚唐时期的许多君主,都沉迷于求仙问道,国计民生反而成为被忽略的事,诗人感怀于这样的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政治讽喻诗。

与此同时,贾谊怀才不遇的形象,其实也是诗人的自比,寄寓了诗人对于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两种意味在一首小诗中融合,却并不显得刻意,抑扬之间,个中滋味尽皆展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