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的君子,道德的楷模
——读周敦颐《爱莲说》有感
在《爱莲说》这篇短文中,周敦颐以浓缩而又满含情韵的笔调,写出了莲的气度、风韵,寄予了他对理想人格的界定和其洁身自好的申明。他说陶渊明爱菊是因为菊是隐士,世人爱牡丹是因为牡丹象征富贵,而他爱莲是因为莲是花中君子,那么他独爱莲,自然是想成为具有莲的品格的君子。这样的君子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呢?他在对莲的品格描述中将之具体化了:“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作者看来,莲的可贵品质就在于此,生长于淤泥之中却不被淤泥污染,自然也就不会“近墨者黑”了,濯洗于清水之中却不展示妖艳之姿,自然也就端庄平正了。至于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则可见其正直伟岸的形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则可见其澹泊高洁的品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又展示出其不混俗流、保持独立的个性。
周敦颐对莲这样的描述,既是他对莲的形象的独特认知,也是他对自我的期许,他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君子,并且也一直这样身体力行。他肯定菊花,肯定陶渊明,但是他并不追随,因为他并没有选择避世,所以也就需要在浊世之中保持自我,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就不得不说到作者的生活年代了,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但追求享受的社会风气、争权夺势的官场氛围使得社会乱象频生,政治黑暗,官场混乱,党争不断,阶级矛盾剧烈,难免使得人心浮动。这其中有许多有志之士、高洁之士,却也无力改变局面。于是许多人在作出努力而无果的情况下,也就只能“独善其身”,以此来完善自我的道德规范了。周敦颐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在官场中,他曾经有过一番作为,做到了任一方官、造福一方百姓;他正直,甚至为了百姓敢触怒上官;他提倡“文以载道”,他主张“明慎用刑”,他支持赞同新政。但他的作为最终都没能改变官场风气,这就难免使得他忧怨而无奈,所以他只能退一步,来成全自己的道德品行,让自己在这浊世中成为道德标杆,从积极意义上影响别人。
周敦颐爱莲,其实还有一层含义,即爱莲的谐音之意:爱廉。对官员们来说,廉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对其他人来说,廉也是一种可贵的品德。但是千古以来,能有多少这样的人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的感慨成为了最无奈又最真实的世俗心态,对利的追求,使很多人宁可抛弃道德品质,具体到了官场中,就变成了贪腐的行为。但人们内心终究是有着对美好的追求的,有着道德的需求的,所以历史上那些清廉的官员们,最终都会青史留芳,成为人们歌颂的模范。周敦颐确实是这样做的,在数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他没有被官场俗流污染,一直做一个清廉的官员,哪怕是在当时,也留下了很好的风评,被同僚们敬重,更成为后世的楷模ki mó。如果我们结合《爱莲说》这一文来看,他的这种品行,其实就是他在遵循他给自己制定的道德规范,他真正地成为了他所希望成为的那种君子。
所以,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莲的描述,其实也正是他自我的写照。这样的文字,因为他的身体力行,就变成了拥有真实魅力的行为指南,不仅是作者自我实践的结果,也成为了后世可以师效的道德模式。我们读他的这篇文章,在肯定莲的品行意蕴的同时,也会对他产生敬仰之情,甚至进一步以此来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感染,提升我们的道德认知。尤其是就我们的“公仆”而言,民众希望能够出现更多像周敦颐这样的君子。
人活于世,终不能白来一场,哪怕是“雪泥鸿爪”,终究也要留下一点痕迹。利是带不走的,那就不妨留点名,只是千万不要遗臭万年,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流芳一代也可以吧?!如何做到呢?我们老祖宗早就给我们指出了道路,无非就是“三立”(立功、立德、立言),对我们来说,“三立”也无需都立,能立一二已然不错,因为三种都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如果能够像周敦颐那样“三立”(他为官利民可算是立功,成为他希望的君子自然是立德,留下《太极图说》、《通书》等理学著作并开创北宋理学理当是立言了)那就功德无量了!那也足以成为世人乃至后人师效的楷模了!
亲爱的朋友,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你又悟到了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