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为何这般“愧怍”?
(2022-04-08 22:13:17)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初中) |
杨绛在《老王》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的“愧怍”,表面来看有三层含义。
其一,对老王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关心和帮助不够。经常坐他的车,但他住哪里,只路过一次才知道;他去世了,却过了十多天才得知消息,杨绛为自己的“冷”而愧怍。
其二,杨绛一家在动乱的年代里,得到了老王的真诚帮助,老王为杨绛一家送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送默存去医院,“坚决不肯拿钱”,老王给了杨绛一家以人情温暖。但杨绛只是用“照顾生意”、“给钱”的方式跟老王交往,说“不懂人情世故”也好,说“知识分子清高”也罢,杨绛确实很愧怍。
其三,老王与杨绛一家的交往是不对等的,老王那边是把杨绛一家当亲人,临终前都挣扎着送香油鸡蛋来;杨绛这厢是把老王当普通朋友,回馈的形式依然是“给钱”。杨绛在追忆与老王最后一面的情形时,内心总是“不安”,这“不安”是良心的拷问。
但如果我们对“愧怍”只解读这三层含义,那么我们对《老王》一文的认识,依然是冰山一角。
我只问一个问题:既然这“愧怍”是给老王的,而老王已经去世了,老王固然看不到也听不到杨绛的“愧怍”,那么,杨绛固执的“记愧”给谁看?
当然是给“我们”看的。
杨绛对老王,虽然没有像老王对杨绛一家那样巴心巴肠地付出,但毕竟也是有“礼尚往来”的;老王的死,杨绛更没有责任。所以,无论从人情还是从逻辑上来看,杨绛都没必要太过于自责,更没必要太过于“夸大”这份内心的“愧怍”。
但杨绛的“愧怍”是真的,一点也不矫情。
她是用“记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自省;也是用“记愧”的方式,力图唤醒我们大众的自省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民族是容易“健忘”的,是缺乏足够自省意识的。
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对于杨绛的“愧怍”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wg运动中)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杨绛写自己的“愧怍”,有一层很深的用意,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时时地来反省自己,对于做过的事情要有一种自省的意识。wg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很多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有的因此含冤去世。而迫害者鲜有主动反省自己的,所以wg就容易被人遗忘。
杨绛一家也是wg运动的受害者,她女婿在运动中自杀,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她希望我们的民族时时都有一种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出那段阴霾,走得更远。
所以,唤起民族的自省意识才是杨绛表达“愧怍”之情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