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最爱《老王》第一句

(2022-03-24 21:55:50)
标签:

转载

最爱《老王》第一句

                                     

     

     最爱 《老王》一文的第一句是:“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一句话,四个词语,即“我”、“常坐”、“老王”和“三轮”。

     究其因,缘于熟读几遍之后,发现这几个词,每个词都凝聚着相应的人和事,因此内涵非常丰富。反复读着,就慢慢读出了“温暖”、“感动”、“悲伤”、“可怜”、“敬佩”、“冷漠”、“愤慨”等多种感觉。细述如下:

 读“三轮”,读出了“愤慨”和“心寒”。

 文中提到“三轮”一词主要有两处地方。

第一处第2自然段:“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弯’‘晚了一步’,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这看似是老王的慨叹,实际上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行业恶意垄断,拉帮派、立山头的黑市手段,流行于市,让人愤慨、寒心。

第二处是在第7自然段:“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车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车改成平板三轮。”这一处,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的不稳定性。动荡的社会让底层人民无法拥有最基本的工作,无法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这让人心寒。

这样说来,写“三轮”,实际上写的却是那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文革社会。

读“老王”,读出了“悲哀”,读出了“温暖”。

老王是一个奔波在“活命”边缘的三轮车夫。这个职业随时面临被同行排挤和被政府取缔的危险,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职业。由此可见,老王有“无业之悲”。

老王是一个没有全名,或者外人都不知道他全名的悲苦底层人士。他没有家。文中这样介绍到: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没有什么亲人。作者在这里特地后置“死了”一词,强调老王没有可以依靠的至亲;后置 “没出息”一词,强调整个家族的破落,非常凄惨,这是老王的“无亲之悲”。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这是对老王住所的描写,“荒僻”、“破破落落”、“塌败”让人难受。但最让人难受的是,老王的那句答非所问:“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此破落的大院只是住所,而不是家。因为这里没有家那样给老王以温馨和安全,或者说,老王的心无处安放,永远漂泊无定所,这是他的“无家之悲”。

身残且多病是他最大的不幸。老王的眼睛一只是坏的,好的那一只也是看不清楚。身体也很差,文中在他临终前的几处描写让人特别难受,如“直僵僵”、“面如死灰”、“两只眼睛结着一层翳”、“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特别是“镶嵌”、“绷”和“直着脚”,写出了一种垂死之态,看了让人揪心,让人难过,这是“病残之悲”。

还有来自老王邻里的恶意中伤,如“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睛”,让老王体会不到人世间的半点温暖,让我们也感受到命运对老王也太过苛刻。

以上种种,构成了老王的悲剧。这“悲剧”的内核,是这个社会让老王找不到存在感、找不到安全感、找不认同感,尤其是找不到自尊感。

 

但就这样一个让人让社会遗忘的人,却用他的善良给别人带去了无尽的温暖,让人敬重。

温暖之一:送冰。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带送,车费减半”,“带送”一词体现了老王热心肠,“减半”体现了老王的实诚,让人感动;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一个“代”字,一个“每天”,都体现了老王对工作以一贯之的认真、细致,让人感动;

“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处跟“前任”的对比,既幽默,又表现了老王对“我们”特殊照顾,让人感动;

“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一点”,体现了老王毫无杂质般的朴实与善良,让人倍感温暖,让人敬重。

    温暖之二:送人。

送“默存”虽是我们主动上门给老王做生意,但还是感动于老王用心良苦。他先改造自己的车,让钱钟书尽量坐得安全和舒服,这种处处替他人着想的善良品质,让人倍感温暖。

    温暖之三:送“香油、鸡蛋”

无疑,这是最让温暖和感动的地方了,很多细节都可以催人泪下。

如,“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老王已经是一个连回答问题的力气都没有的重病者,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却强打着精神给“我们”送来蕴含情意如此之深的香油和鸡蛋,能不让人感动吗?况且,这香油、鸡蛋可是老王身边最为珍贵的东西啊,能不让人温暖吗?

再如,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很有意思的一处答非所问。为什么老王回答“我不吃”?因为他无法告诉作者自己送这些东西过来的根本原因——他大去之期不远矣。但老王不愿告诉作者,应该是不让作者担心和难过。试想,这种只知道给予,从不奢求回报的人,难道不让人倍感温暖?不让人感动吗?

还如,当作者转身拿钱时,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这几处作者和老王的对白描写中,有个非常鲜明的对比,即作者的语言写得很长,而老王的语言却写得非常短促。为什么这样写?我想这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的热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王病重无力,以及“纵有千言无处说”的矛盾心理吧。

最让人感动的是后面,“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这话有理”,试着站在老王的立场上想想?如果老王坚持说不用了,势必会让作者怀疑,或者揣摩,便让作者一家多虑,反而给他人增加麻烦,于是干脆把钱接,这样既可以不用再纠缠解释,又可以让作者心安理得,于是就接了这些“没有用处的钱”。这些钱终于成了祸根,让作者感到无比“愧怍”。因为当作者意识到这是对老王以生命为代价传递出的真情,却被作者用金钱亵渎了。但老王选择“坦然”接受了。他的这种委屈“不争”、伤后“隐忍”和独自“承受”,让人感动,让人心生敬意。

命运安排下的老王就是这样一个悲苦的人,但他却一生都在用善良去渡别人的悲苦,让别人尽量快乐。

 

读“我”,读到的尽是温暖。

老王之所以非常感激、照顾、关心作者一家,缘于一种善良对善良的体察,是一种双向的善良在使然。作者一家的善良,于老王来说意义不一般,他们带给老王的正是老王最需要的,那便是他所缺失的存在感、安全感和自尊感,作者一家满足了他的精神需要,这一点让老王非常感激,因此即使在行将就木的时候还要前往表达感谢,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我们具体来看看——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两个短句,一个长句,让人身临其境,白描式勾勒除了一幅多么温馨、闲适的一个画面,这多像一家人拉家常啊。这但对于没有家的老王来说,是多么难得的幸福啊!“我”的善意给老王存在感、认同感和自尊感;

作者女儿送鱼肝油给老王,让老王感觉到作者一家给予他的胜似亲人的关心,感受到了类似晚辈的孝顺,孩子的善意给了老王存在感和幸福感;

“默存”将自己降低为“货”,保障了老王唯一的生活来源,这是在老王最困难的时期给予的最大帮助。试想,假如“我”丈夫善良的帮助,老王的生活都没有着落,哪来安全感呢?因此,作者一家的善意给予老王的是安全感;

平日里,作者的嘘寒问暖,对老王来说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些关心让老王获得了被尊重的感觉,因为这些关心让老王原本孤独的心不再孤独,因为这些关心让老王由“活命”的挣扎状态慢慢进入“生活”的平常状态。这对老王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这样读来,有“我”之处,尽是温暖。

 

 读“常坐”,理解深意。

“常坐”的具体内涵应该包括幸运者对不幸者的“常常关心”、“常常照顾”、“常常帮助”和“常常惦记”,即“常常以善良体察善良”、“常常以善良联结善良”、 “常常以善良传递善良”。这是本文中最为“热乎”的一个词。

幸运者对不幸者的善意帮助,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应该成为一种常识——这就是我从“常坐”里读到的深刻内涵。

 

简单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应该是 杨绛先生很用心写下一句文字,我也最爱这句文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