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的印象,定格在了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南方自驾之旅第七篇

(2020-06-30 16:07:33)
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南京的印象,定格在了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

                ——南方自驾之旅第七篇 

                                               久 久

 



南京的印象,定格在了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南方自驾之旅第七篇

有一种树,看到了,就想起了一座城。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

在南京,最最有名的行道树就是这“法国梧桐”。中山南路、中山北路、莫愁路、汉中路、陵园路……十米宽的路面上,被两边梧桐树伸展开来的枝桠完全遮蔽,不论行走还是开车路过,通身都是沁入心脾的凉意。

关于南京种植“法国梧桐”的说法有很多种,最浪漫的就是:传说当年宋美龄特别喜欢法国梧桐,蒋介石爱妻心切,特意从法国引进两万棵梧桐树种,从美龄宫一路种到中山北路,种成一串宝石项链,送给爱人做礼物。

其实,南京种植的梧桐以法国梧桐和美国梧桐为主,还有英国梧桐,这三种本质上都不是梧桐树,而叫做悬铃木。法国梧桐跟法国也没什么关系,因为这种树最早种在上海法租界,叶子像梧桐,于是被成为“法国梧桐”,其真正原产地是印度。

 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南京石鼓路种下了南京第一棵法国梧桐树,“法国梧桐”的浪漫名字也随着南京行道树栽种的历史而流传开来。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时任南京特别市市长的刘纪文主持修建了一条从下关码头至中山陵的迎榇大道,在中山南路等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称其为法国梧桐),特别是从中山门到陵园的大路两侧,一共种了1034株法国梧桐,成就了今日中山路等街道绿荫蔽日、连绵不断的梧桐盛景,为南京留下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据说,之所以采用法国梧桐,是因为法国梧桐是三球悬铃木,代表纪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中山陵的梧桐的形态很多都是三叉的,这也是人为拗成的,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时至今日,陵园路上的参天梧桐,早已茸茸如海,成为游客心底挥之不去的南京印象。遮天的梧桐树影里,随意一处,都是南京的文化名片。每个南京人心中都有无法割舍的法桐情结,也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梧桐路。在别处,法国梧桐仅仅是一个学名是“二球悬铃木”的树种。但在南京,路边的法桐,却是几代南京人生活的日常。走在越来越深的梧桐树影里,对这座城的眷恋也会越来越深。

 而蒋宋二人的爱情故事更为南京的“法国梧桐”蒙上了一层浪漫色彩,被广为流传。

南京的印象,定格在了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南方自驾之旅第七篇“法国梧桐”,已经成了南京的一张名片,就像南京的秦淮河一样,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中,带着这座城市的性格,每一株都被修剪成一种姿势,一排排Y型的枝干,庄严肃穆。

假设以四季来形容南京的悬铃木。春天,是随园师大仰望春天的微笑;夏天,是穿行在中山北路,聆听双层巴士顶棚的摩擦;秋天,是寂寞石像道,梧桐和细雨的对话;冬天,是光秃秃的枝干对阳光的呼喊。

只是,这些和南京历史血脉相连的悬铃木,每年都无奈地看着越来越多的人为它的去留争执。我们为南京的悬铃木感到抱屈,夏天带来荫凉,冬天礼让阳光,结果只被抱怨每年春天的“毛毛雨”带来的过敏和呼吸道感染,在越来越声势浩大的讨伐声中惨遭杀戮。

专家走过来,在它褪了皮的树干上把了把脉;政治家走过来,用笔在地图上划去那条长街;懵懂的小孩走过来,狠狠打了一个喷嚏……林业专家对着大腹便便的政治家发话了,这里可以换种香樟,或者枫香,乌桕也不错,这样才能有色彩斑斓的南京。

只有那些和南京呆了一辈子的老市民走过来,他们抹了抹泪,失去悬铃木的南京,再色彩斑斓也无法还回南京的性格,这座六朝古都的故国,谁来了会留恋,谁走了会怀念,谁还会啧啧称赞这条条深邃悠长的绿色长廊?

南京的印象,定格在了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南方自驾之旅第七篇色彩斑斓不一定适合南京,金陵王气还是需要一点点端庄和凝重。

有了悬铃木的南京,才有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荣辱成败,才有李香君锁住清秋的梧桐深院,才有紫金王者归处的风水池城……

著名主持人孟非就在微博里表示:“在别处,法国梧桐仅仅是一个树种;在南京,法国梧桐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标识和象征,是几代南京人共同的生活回忆,是一段应该被尊重的中国历史,还有哪一个中国城市的行道树一口气见证过奉安大典、首都沦陷、抗战胜利、改革开放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