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驿路梨花》的“一二三四五”

(2020-04-29 12:41:10)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初中)

             

               《驿路梨花》的“一二三四五”

                      

                         

                      一个故事  


《驿路梨花》的“一二三四五”



《驿路梨花》的“一二三四五”《驿路梨花》这篇小说记叙了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两条线索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不是着重刻画人物,而是以叙事见长。它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了十多年,牵涉了许多人物,也联系到许多事件。而把这些贯穿成一体的是课文内部的两条线索,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突出主题,所以抓好这两条线索的教学这个主问题,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线索之一是梨花。这是小说的主题线索。教参上也说“梨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课文开头写那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花瓣的梨花,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多么美丽的梨花林啊!这段实写烘托出不平常的小茅屋。中间写道:“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香气四溢的梨树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题通过梦境得到很好的升华:梨花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了过路人,“我和老余”自然地“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结尾句,“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在边境地区发扬光大,完成了主题的升华。“驿路梨花”既是边疆盛开的梨花,也是哈尼姑娘梨花,同时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课文通过梨花这一线索把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和谐的统一起来,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线索之二小茅屋。这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教参上没有提到,但在课文中很重要,因为课文中出现的人和事都是围绕小茅屋来写的。作者通过“我们”的所见所闻,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这种精神的产物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显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小说把前后十多年的时间,集中到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来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我们不妨按时间先后顺序作如下排列“十多年前解放军学雷锋造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接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到小茅屋”我和老余“借宿在小茅屋。不难发现,“小茅屋”联结了各种人物和各个事件,无疑是小说的另一线索。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洁白朴素的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小茅屋把连续十几年的事件巧妙地串连起来,揭示了更有深意的主题。这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面。因为学生明白了叙事的层次弄懂了课文是怎样安排材料的,便能较容易地得出课文的中心,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驿路梨花》的“一二三四五”

 

   两次误会

巧用误会,使行文疑窦丛生,波澜起伏,作者利用人物之间对“小茅屋主人是谁?”的误解,来激化矛盾,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

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

 

                        

三个悬念

:“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也是总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对“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产生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这是第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收到了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驿路梨花》的“一二三四五”

    四写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第一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梨花,点题,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带来希望,为下文作铺垫。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第二次:“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看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人物)

第三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第四次: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驿路梨花”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五件好事《驿路梨花》的“一二三四五”

《驿路梨花》的主题贯穿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五件好事围绕小茅屋串联起来。1.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方便过路人;2.梨花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3.梨花妹妹接过任务,照管小茅屋;4.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5.“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从文中主要人物的事迹上勾画出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此地的广为流传,生生不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