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月14日(周二)教学流程


上午9:10 教师
语文微信群学习预备
语文微信群学习预备,打开《中学教材全解》(七年级语文下册),翻到P214,阅读《河中石兽》;点开田家宁自主合作探究阅读分享音频。做好上课准备。
请课代表组织同学们打卡签到。
请同学们拍下自己对着电脑或手机学习的照片,发本群,一人一张,错开时间发。后面共有七个时间段。
上午9:15 上午9:10 教师
第二次提醒: 语文微信群学习预备,打开《中学教材全解》(七年级语文下册),翻到P214,阅读《河中石兽》;点开田家宁自主合作探究阅读分享音频。做好上课准备。
上午9:20
田家宁:
救谁都对,别道德绑架
上节课,说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还提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和“母亲女友该救谁”的问题。
其实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雍正年,东光有条经常泛滥的胡苏河。一次,一位年轻的寡妇,“一手抱儿,一手扶病姑(姑:婆婆)
涉水。至中流姑蹶ju而仆
在道学家眼里,妇人的选择是荒谬的,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选择的天平上,延续香火的法码当然更重。但如果妇人选择了救孩子,恐怕也会遇到道学家的质疑,因为“百善孝为先”,媳妇不救婆婆,乃人生之大不孝,这样的女人还有颜面活在世上吗?从这个意义来说,妇人的任何选择都是错的,她将为此终生背上骂名。而大学者纪昀的观点却让我们耳目一新。在他看来,当时急流汹涌,根本就来不及“深思长计”,因而妇人作出的任何选择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说“超出恒情已万万”。纪昀所关注的,更多地是故事背后浓浓的人性。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公布,试卷二中就出现了这样一道令广大男生困惑许久的难题,不过在考题中,母亲和女友不是落水了,而是身处大火之中。
因此,我们的回答也只能是一种:根据《婚姻与家庭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互相救助的强制义务,受法律所保护;而你与女朋友之间则只是一种单纯的情感关系,并不受法律的直接保护。因此如果你没有履行l xíng这种对母亲的救助义务,对落水的母亲视而不见,只是去救你的女朋友,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你的行为将有可能构成违反法定先义务情况下的间接故意杀人罪。你必须遵循法律,所以你只能救你的母亲。”
再看互联网上见一位外国朋友对此题的作答。“老外”的答案干脆而冷静,因为他选择施救的对象是离自己最近的一位,至于到底是母亲还是女友并不是关键考量因素。“老外”的理由很理性:这样才可能增加施救的成功概率。相较而言,当我们忙于讨论“先救谁”时,“老外”却在考虑救谁的成功率更高,一个关注法律道德却纠缠不清,一个则出于科学角度“快刀斩乱麻”。两者相比较,哪种答案更“标准”一目了然。
当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电光火石之际,作出任何选择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母亲是血脉的来源,女友是新血脉的起始,所以即便只能救出一人, 同样是功德无量gng dé wú liàng。当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尽管不圆满,但却是最合情合理的。因为它与对错无关,所以我们应走出“道德捆绑”,从“技术视角”进行理性选择,“母亲女友先救谁”这道千古难题的情理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
上午 9:26感谢田家宁智慧的解读。下面进入孙楷博讲课时间,看看他要分享什么精彩内容。( 3 分钟)
孙楷博
假如我们穿越一下时空:假设文中的人物穿越到现代,他们也有了手机,可以在朋友圈发布消息。有一天沧州南寺的僧人在朋友圈上发不了一条求助信息:“我寺临河岸,门前的两个石兽于十多年前不慎并落入水中,如今想打捞上来重修僧院。但多次寻找,均未找到,不知为何。敢问万能的朋友圈,谁能献计献策,在下感激不尽。”
你如何伸出援助之手?
如果,你只是记住了一个河中寻找石兽要到上游去找的结论,那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了。
因为作者在结尾已经告诉我们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也就是说对待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主观臆断。道理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教条以对。
山西永济蒲津pú jn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zhù zào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栓系浮桥所需的锚碇máo dìng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hái)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上面这则资料说明了什么呢?
黄河改道,水流不能够渐激渐深;
铁牛的重量太重,水流不能够渐激渐深;
纪昀j yún的《河中石兽》选自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具有虚构性。
上午9:29
下面请高千雅同学,带来她的独特感悟。(4分钟)
《河中石兽》的第一段就耐人寻味,先说“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然后再说“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此处可请学生思考:如果语序没有出错,“竟不可得”可能是指在哪儿“求石兽”“竟不可得”呢?
如非语序出错,只能理解为在原来沉没的地方找过了(只是没有像讲学家想当然般深挖下去而已),最终没有找到;然后才到下游找,还是没找到。
再请学生思考:如果你相信石兽还在河中,它能在哪儿呢?
原地没有,下游没有,只能在上游了。
这就是所谓的选言推理,或说排除法,一种极易理解的逻辑方法,简言之,就是共有n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排除法在阅读和写作中有广泛用途,例如《拿来主义》一文的前半部分,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河中石兽》中老河兵最后出场,如果他知道工程的进度是原地和下游都找过了,他的结论当然有高度的可靠性!如此看来,老河兵很可能不仅聪明而且精明。因此,也不妨一开始就问学生,老河兵如果早些出场,可以为寺庙省去许多时间和花费,可他偏偏最后出场,除了知情较晚外还有哪些可能?
当然,继续研读课文,会发现老河兵的推理还有新的内容!
他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言下之意是河中石兽也应当求之上游,这推理的本质是三段论,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所有的M都有P属性,S是M,S具有P属性。
他是怎么知道河中石兽会到上游的呢?肯定是他的河道工作经验告诉他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和三段论恰恰相反,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更值得注意的是,老河兵的归纳可不是简单归纳,他不仅概括出河中失石往上滚的普遍现象,还分析出河中失石往上滚的原因:
老河兵的推理已深入了事理层面,不仅告诉你石兽在上游,还告诉你石兽在上游的原因。这就是科学归纳法:S类部分个体具有P属性(未遇反例),且研究表明S和P之间有必然联系,所以,所有的S都具有P属性。
若没有这点穷究事理的精神,怎么做到真正的“知其二”呢!
教学中,如果可以渗透一点论证逻辑或批判性思维知识,到了这一层次,学生就会发现,知识的习得还在其次,文本解读思路的打开和思维方式的改进才是主要收获。
上午
陶女士能敞开心扉与大家分享身在演艺圈的心路历程,说明她很真诚。但她对美的一些解读确实不敢苟同。如陶女士对“大眼睛、锥子脸、鼻孔小点就一定完美”的解释,虽为玩笑,却十分荒谬。人与猴属不同类别,如何能混在一起谈美丑。“大鼻子,满脸皱纹难道就不美嘛?”陶女士进一步反问,她举起一张满脸皱纹的老妇人照片,“能说她不完美吗?”她可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雷莎修女,陶女士这样解释。在这里,陶女士把外表美与行为美、人格魅力美混为一谈。接下去,陶晶莹继续为自己骄傲,因为,她认为,演艺圈里没有一张跟她一样的脸,所以,她鼓励听众,也应该为自己骄傲,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脸。这里,陶女士把外表美,误导为个性美。这样一个不断混淆概念的演讲,竟然获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实在让我们有些哭笑不得。
浮躁的社会,我们不能忘了学习。
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就提到看问题的三个维度——时间、地点、条件,并以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三个寓言阐释自己的观点,我们只有根据谈论的话题而采取相应的论辩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认识趋向合理与正确!
周博雅:
《河中石兽》的写作艺术
1.
小说以寻找湮没yn mò在黄河里的石兽(石狮子)为线索,构思故事,让僧、讲学家、老河兵以及世人(众人)在这一过程中都得以表现,展现了各自的独特形象。僧人的盲目、讲学家的主观而自大狂妄、老河兵的老成持重,以及众人愚昧盲从形象,深入人心。
塑造人物栩栩如生x x rú shng,神态描写意味深长。文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两个“笑”字,讲学家在煌煌大众面前,侃侃而谈kn kn ér tán,讲述石兽“湮y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的道理之前,先用一声朗笑,嘲讽寺僧的无知,志得意满之色,溢于言表。一众粉丝虔敬qián jìng的佩服和赞誉:“众服为确论”,似乎为讲学家的“笑”做了注脚。封建时代,好男儿追求的无非是功名利禄。收获众人盛大的赞誉,这是“名”的显现,人生跨入一个极高境界,无异于站上“凌绝顶”的人生巅峰din fng。何其乐哉!
从传奇的角度说,这个故事只需要写出最后一部分:寺僧在老河兵的指导下,在上游数里之外,找到石兽。石兽现身上游,故事以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呈现,就足以吸引读者。但作者运用看似繁琐的笔墨,浓墨重彩的叙写了僧人原地寻找、下游寻找的“无迹”,讲学家坚持在原地寻找的滔滔不绝的理论,以及老河兵对石兽恰如其分的分析。围绕石兽的结局,故事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作者打破了自己原来坚持的简淡文风,使用复杂冗长rng
cháng的笔墨来写,表现了他的精巧构思,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写作上的深重考虑,独具匠心的安排。

一篇篇幅不长的小说,作者寄寓深意,写法上独具匠心。纪昀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编纂bin zun官,文章自是妙笔生花,妙不可言。他去世后,嘉庆帝御赐的碑文里有:“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这样的语句,高度赞扬他的才学和能力。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有:“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这样的语句来高度评价《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的艺术成就,还要细细研读才好。
上午 9:45 文学鉴赏从作品入手,往往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学鉴赏不能仅仅停留于读懂作品的浅表层次,更不能只满足于欣赏作品生动有趣的情节,而应努力通过精细的阅读逐层深入地去探索和体会作品内在的深意,“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只有这样,才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更丰富、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感谢周博雅同学的艺术的眼光。
下面请赵九萱同学,带我们做《河中石兽》练习。(3分钟)
赵九萱:
《河中石兽》练习跟我做。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3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_______答:经过,过了。
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_______答:颠倒,错乱。
2.
A.如其言
B.是非木杮
C.湮于沙上
D.僧募金重修
答案:C
3.(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3分)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答案:A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感谢赵九萱同学精彩的导练。
9:48下面请邢馨予同学带我们见识见识有关《河中石兽》的中考阅读题。(5分钟)
邢馨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文《河中石兽》)(从略)
【乙】赵括(zhào
kuò),1.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dng。尝与其父奢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yáng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人能胜过自己。(他)曾和父亲赵奢探讨兵事,赵奢不能将他驳倒,但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询问赵奢(这)其中的缘由,赵奢回答:“用兵,是有关生死的大事,而赵括却说得很轻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罢了,若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后,将原来的规章全部改变,撤换了军吏。秦将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佯装败走,断绝了赵军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将其分割为两段,士卒离心。(被围困)四十余日,赵军饥饿,赵括选出精兵亲自率领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杀了赵括,赵括军队战败,数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将他们全部坑杀了。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求二石兽于水中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求之上流,固颠
(4)以天下莫能当
(5)秦将白起闻之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答: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带走呢?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罢了,若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答案:B
4.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4分)
答: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以为是。(2分)赵奢:行事谨慎、有预见、以国家利益为重。(2分)
上午 9:53 感谢邢馨予同学倾心倾力的奉献。
孟坤:
究ji物理”的思辨
——《河中石兽》文本解读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在说一件趣闻异事,其寓意似乎也很简单,即jí做事应考虑全面,不能想当然,要有亲身经历。如此理解,不仅使文章的内涵变得浅薄,也无法与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如果我们细细品读这篇文章,探究文章的核心内容,比较讲学家与老河兵所说的核心内容,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奉行的最核心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与本单元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联系起来。
首先,“究物理”的基础是对事物自身特点的研究。
“理”是一个形声字,“玉”为其形旁,对此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如此解释:“《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pú’,是理为剖析pu x也。”从外形上看,玉璞与石头差别不大,只有将之剖析开,才能发现藏在其中的玉,因此“理”就是指剖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少不了对玉璞特点的分析,因此剖析本身就包含了分析、推究的意思。
对照讲学家与老河兵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两人都注意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这一特点,并且都用了“渐”字说明石在沙上的位置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寺僧等人仅仅在石兽落水处寻找,找不到就想当然地往下游去寻找,说明他们根本没有考虑石与沙的特点,更没有推究这一特点对其位置所造成的变化,因此讲学家嘲笑他们“不能究物理”。
“究”是探究之义,同样也是儒家知识分子学习的基础。朱熹zh
x将“格物致知”作为学习的至高境界,这里的“格”就是推究之意。朱熹就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也就是世上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特点,要想认清事物的变化,就必须了解这一规律,这就是“格物”的内涵。也只有先“格物”方能“致知”,“格物”是“致知”的基础。由此可见,认识“理”必须要探究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其次,“究物理”时不能忽略事物的细微变化。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还引用他的老师戴震的话来阐释“理”的含义:“理者,察之而几微j wi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也就是在研究“理”时,不能放过任何细微之处,找到不同事物的区别,这才能真正了解事物之“理”。从玉的角度来说,剖析出来的玉只是一块美丽的石头,玉与玉之间形状大致相同,颜色差异也不大。但能工巧匠通过自身的技艺,结合玉石自身的色泽,精雕细琢,将其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玉石的美才能得以完全体现。可见,认识玉仅仅是一个开始,从细节上雕琢玉才是使玉成型的必然途径。
对照本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讲学家与老河兵都注意到了石与沙的特点,但唯有老河兵认识到了在石与沙之外,水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的特性是自上游顺流而下,但水遇到“坚重”的石兽,在无法推动它的情况下,就会向回流去,由此产生一种回荡之力。而“轻浮”的沙很容易被这种回荡之力带动,这样就在石兽迎着水流的方向形成了一个洞穴,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穴越来越大,最终使石兽“倒掷坎穴中”,此处的“倒”是指石兽倒下的方向正好与水流的方向相反,因此石兽也就向上流移动了。水流的回荡力在河底是无法看见的,它所起的作用也是很细微的,但正是这细微的活动最终决定了石兽移动的方向,可见细节的重要性。细小的雕琢成就了玉石之美,穷尽每一个细节方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理”。
儒家知识分子同样关注细节的变化,要求学习者穷尽每一个细节。在《中庸》开篇就指出真正的“修道”者不应忽略每一个细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意思是没有比藏于幽暗之中更为显著,没有比细小之处更为明显。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往往会被迷惑。讲学家的话“众服为确论”也就是这个原因。因此,正如朱熹所言,“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也就研究“物理”必须穷尽每一个细节。因此,仅仅了解事物表面的道理远远不够,真正的“格物”还要推究事物的细节,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境界。《礼记·学记》中认为善于提问的人应当如此提出问题:“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先解决容易的问题,但绝不就此止步不前,还需要继续一步步地深入下去,最终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后,达到“相说以解”的境界,这才是学习者应有的态度。
第三,“究物理”离不开实践经验。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年青时就渴望做圣人,他的方法是“格”竹子,结果是面对竹子思考了七天,不知没有收获,且生了一场大病。杨振宁先生指出,王阳明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用在我们这篇文章中,我们就发现,老河兵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一规律,是因为他有长期在河堤上工作的经验,知道水流对河堤的侵蚀作用,由此也能明白“河中失石”最终的走向。而讲学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因为他没有实践的经验,只能通过事物的特点“臆断”。实际上,朱熹也强调“格物”的基础是“因其已知之理”,也就是有一定的实际经验,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探究。由此可见,“格物”是不能脱离实际经验的,否则就是成了空想。
儒家的知识分子早就指出了这一点,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要达“全之尽之”的境界,必须做到“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前两者指理论上的学习,后两者指在实践上的施行。只有通过实践,方能真正通晓事物之“理”。
众所周知,纪昀是《四库全书》的总编官,曾经编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但其本人的著作仅有这一部《阅微草堂笔记》,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本人是非常熟悉儒家知识分子对于“理”的追求,以及达到“理”的必由之径,因此本文虽然是一篇看似平常的杂记,但同样渗透shèn
tòu了传统的学习观。而
“理”正是科学研究的精神。没有对事物特点的研究,没有对细节的探究,没有实践的探索,何来科学呢?由此可见,本文所阐述的其实也就是科学研究最核心的思想。换言之,唯有具备“穷物理”的精神与体验,方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这也是本文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关联之处。
上午 之以政无不达”,他就是纪昀纪晓岚;读懂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门口的两只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在河中寻找石兽的故事;领悟了一个道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实践了一种精神,即科学质疑精神,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河中石兽》告诉我们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的道理和规律,还必须自己亲身实践!感谢孟坤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鉴赏的审美境界。
10:00教师
布置作业:
一、4月18日阶段检测系列复习
《木兰诗》练习
二、特色阅读
三、七年级下必背古诗文字帖(田英章行楷)临摹天天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