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清姿素容化为洁身自爱——4月1日(周三)教学流程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初中) |

下午1:50
课代表请组织同学们打卡签到。
请同学们拍下自己对着电脑或手机学习的照片,发本群,一人一张,错开时间发。后面共有三个板块,八个时间段。
下午1:55
下午2:00 第一板块








以文代言 ,落实字词
“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将“莲”比作君子,赞美其君子的品行和节操。我们要扣住“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描写莲花外形的语句,咬文嚼字,品味玩赏,从“不染”“不妖”中读出莲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中的洁身自好和淳朴素简,感受到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近墨者不黑”的脱俗;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读出她因正直豁达、不攀附别人的独立人格而美名远扬;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读出她的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清高风度。
因言悟情 ,体会志趣
下午2:13第二板块
下面请周博雅同学,带我们一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4分钟)
周博雅:请同学们跟我一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午2:17
田家宁:我来跟大家分享的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dú pì x jìng,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ki tàn。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ch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qián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jié shn zì hào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下午2:21
赵九萱:我来跟大家说说本文的衬托和比喻手法。(3分钟)
1.周敦颐(dn
yí)
2.全文以“爱”字贯通,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爱、不阿谀逢迎权贵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行为正直、表里如一、不拉拢勾结的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莲花如君子般端正严肃,令人敬重。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结尾这几句话暗指天下像他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实在太少了,而世俗之人又何其多,使开头“可爱者甚蕃shèn
fán
3.全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用爱菊爱牡丹衬托爱莲,用隐逸者和富贵者衬托正人君子,用爱菊和爱莲的人少衬托爱富贵之花牡丹的人多。作者用菊花比隐士,用牡丹比富贵,用莲花比君子,只用七句短语就生动写出了莲花的神态。作者表面上写莲花,实际是在写君子,写自己。
下午2:24
高千雅:请大家跟我一道做课内练习题。 (3分钟)
1.“陶后鲜有闻”中“陶”指的是: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比喻意义的句子是:
花之君子者也。”
3.全文以
境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一反问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6.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7.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请完成下列表格。
描写角度 |
语 |
赋予的品格 |
答案:
描写角度 |
语 |
赋予的品格 |
生长环境 |
(出……不妖) |
高洁、质朴 |
体态、香气 |
(中……益清) |
正直、芳香 |
风度 |
(亭……亵玩焉) |
清高 |
孙楷博:请大家跟我一道来做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下午2:29
邢馨予
爱莲说(原文略)
可爱者甚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答: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3
答: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4.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
不同:
答: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分)
5.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答: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2分)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cuò zhé、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
答: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7.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答: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下午2:33
学习别人的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非常重要,但仅局限于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不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要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心目中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当留声机或传声筒。在周敦颐笔下,无论是莲的形象还是牡丹的形象,都只是周敦颐心目中的形象,带有主观色彩,并不能完全代表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赞美“莲”的同学,还可补充很多与莲有关的诗句,结合课文《芦花荡》、电视剧《小兵张嘎》等作品谈“莲”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从《荷叶 母亲》中读出了莲象征母爱,从植物学的角度谈到莲花浑身都是宝,从国家主权的角度谈到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选用莲花的原因。
特别喜欢牡丹的同学尽可创意出新,从《镜花缘》中读出牡丹反抗武则天暴政的坚贞不屈的形象,从《牡丹之歌》中唱出众香国里最壮观的牡丹历尽贫寒,把美丽带给人间的奉献精神。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解读出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
孟坤
水陆草木之本,可爱者甚蕃。元冯子振独爱松。自李唐来,世人甚爱槐huái。予独爱竹之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也,亭亭净植,四时青翠,凌霜傲雨,可亵玩而不弯折焉。予谓松,木之长寿者也;槐,木之富贵者也;竹,木之君子者也。噫!松之爱,冯后鲜有闻。竹之爱,同予者何人?槐之爱,宜乎众矣
她,没有睡莲的娇贵;没有玫瑰的浪漫;更没有彼岸花的悲伤。有的是她的高雅与坚强,无不令人为之动容。在寒霜傲雪之中,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她一枝独秀,其实也可以这样阐述:严寒之中,她又是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世人如此道她:"梅花香自苦寒来。"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以及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无不令人折服。那暗香,汹涌却恬淡,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古有《爱莲说》,以言志,然吾独爱菊--爱其坚忍不拔,历霜寒而不倒,度风雨而不懈也。
菊是为晋陶渊明所至爱也,其花大而艳,花繁叶疏者也。
晋陶曾坐于其丛中,而后欣然忘返,后记于文中:“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
其亦隐者也!春夏将至,百花争艳。其却未开,乃未时至也,收集雨露以备怒放之需……
秋至,其绽放艳丽于一身,任秋风肆虐sì nüè、霜露冲洗。此时,百花皆尽,唯独菊英姿飒爽sà shung,但在秋风中--傲然而孤独,若无超凡脱俗之态,何能孤立于潇潇秋风之中而独度寒秋?
如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故深谋远虑者矣,噫!菊之婀娜 nuó,毋须wú x复言已跃然于纸上矣!
梅,性高洁,傲然于天地,寒风冽雪无能撼也,乃真君子。
严冬百花残,冰封万里,皑皑纷纷。然雪地之间惟有一红,自是傲立,昂昂不屈;清冽芬芳,萦萦不散。忠直之骨仰面之花,惟余浩气凛然长存天地也。
古往今来,爱梅者居多。其中以宋陆放翁居首。其诗云:“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自诩zì x梅花之品性,不受浊世之污,浩浩荡荡,留名青史。
放翁爱梅,世人无能及也。一如晋陶潜qián
语文学习、写诗作文,需要点拨顿悟。请借我一双智慧的双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感谢孟坤漂亮的导写。
2:40
布置作业:
一、
二、
三、特色阅读
四、七年级下必背古诗文字帖(田英章行楷)临摹天天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