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经典咏流传——2月20日(周四)教学流程

(2020-02-21 15:25:01)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初中)

            

                                诗词经典咏流传

             —— 220日(周四)教学流程



诗词经典咏流传——2月20日(周四)教学流程

上午8:20 语文微信群学习预备  打开《中学教材全解》(七年级语文下册),翻到P118,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点开听音乐小说广播剧的有声社区《逢入京使》。做好上课准备。

  请同学们拍下自己对着电脑或手机学习的照片,发本群,一人一张,错开时间发。后面共有三个时间段。

  上午8:25 教师第二次提醒  语文微信群学习预备  打开《中学教材全解》(七年级语文下册),翻到P118,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点开听音乐小说广播剧的有声社区《逢入京使》。做好上课准备。

   上午8:30点开听音乐小说广播剧的有声社区《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赏析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中国古代书信别称谈

  中国古代的文人总会用诗意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身边的事物,面对春花秋月可以感慨万千,面对青山绿水可以心有所动,面对收到的书信,自然也是思绪飞扬。在通讯极不发达的时代,一纸薄薄的书信,要翻越千山万水,要传递很长时间,才可以到达收信人的手中,更不要说遇到“烽火连三月”的情况了。当书信在手中展开时,也许已经没有了墨香,也许已经有些破损,也许纸上只有只言片语,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深情厚谊,充满了传奇故事,因此在古人心中,书信除了传递讯息,还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为了表达对书信的这种特殊情感,古代文人便赋予其诸多的别称,让书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现将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分为三大类逐一说明。

  1.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2.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三国志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养着三只青鸟,替西王母取食报信,因此人们便以“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使者。李商隐说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正是期望着能有青鸟频频传递相思。

    3.烽火,应该是最早的传递信息的方式;驿站,应该是最早的官方的邮局。它们都是为官方传递书信的,普通老百姓想与远行的亲人通信,真是万难,他们几乎没有专门的通信渠道。“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诉说着古人音信难通的惆怅与无奈。因此也只有将真情寄托给青鸟、鸿雁,让它们帮自己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和思亲之情了。

 

   8:37点开  周三诵读日晨读之《边塞诗》,我们来说说边塞诗。

   同学们,看着这些图,你一定猜出了本周诵读日的主题。

   这是一组边塞风光图。诗歌体裁中,有一类叫边塞诗,它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跟随着这些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塞生活。

   说起边塞诗,大家想到了谁?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对了,他们就是边塞四诗人。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王之涣的《凉州词》。

  (一)走进王之涣《凉州词》诗词经典咏流传——2月20日(周四)教学流程

   .凉州词的由来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考考你们,《凉州词》,是诗歌的题目吗?

   凉州词,这是唐代的一种曲调的名称。唐玄宗开元时期,凉州都督郭之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敬献给了玄宗,玄宗把它交给皇家的教坊,翻唱成了中原的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将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作为曲调的名称,这就是《凉州词》的来历。那么凉州在哪儿呢?就是现在甘肃的武威市。

   唐代的很多大诗人都非常喜欢这个曲调,用它填写了很多的边塞诗。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凉州词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读:

  黄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你看,汹涌澎湃的黄河水竟然像一条丝带飞上了云端,跟皑皑的白云紧紧的衔接在一起,这真是出乎意外的想象。

  诗仙李白曾有诗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黄河水可了不得,如此的浩淼汹涌,就好像从九天之上落到了地上。这是李白自上而下来写,而王之涣这首诗是由下向上写。

   从实景的角度来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比李白的诗句更符合边塞的风景。

  再看, 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一片儿,是唐代的口语。其实就是一座的意思。但是一片加上孤城,让人感到----单薄、瘦弱、孤独。王之焕,他要突出的就是西域大漠的荒凉和高山独立的孤独感。

  请跟着我读后两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写得尤为巧妙。

   羌笛是什么呢?羌笛指的是胡笛,是唐代时期少数民族吹奏音乐使用的笛子。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流行于四川北部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羌族居住地,是唐代边塞中常见的乐器,少数民族或者军队中士兵自娱自乐的乐器。

   古代还有“折柳送别”的民间习俗呢。

   柳和留谐音,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下一枝杨柳条为他送别,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暮雪霏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树,何人不起故园清?

   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有人去边疆时写下《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盛唐时代,唐朝非常的强大,在守卫边塞之时,也对外宣示着国力的强盛和军力的强大,所以诗中虽有忧伤有思乡之苦,虽然也有怅然不得志的情怀,但是总归来讲在诗歌当中表现的依然是盛唐特有的骄傲和一种朝气。

   .凉州词小故事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就非常著名。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你们听说过“旗亭画壁”这个典故吗?

   传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曾到酒馆赌诗,最美的歌妓最后唱的一曲,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诗词经典咏流传——2月20日(周四)教学流程 故事的真伪,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宁愿相信它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位诗人的诗能够为人们广为传唱,说明他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尤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明代才子解缙曾为朱棣御扇题此诗,只是不小心少了一个“间”字,朱棣生气地问:“爱卿不会背诵王之涣的《凉州词》吗?”解缙急中生智,答道,“这是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咱们一起读读这首山寨版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妓演唱、朱棣也喜欢,可见,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古代有多火!

   当我们再次吟诵《凉州词》的时候,眼前不自觉的还是会浮现出那大漠穷秋的风光,还是会感受到盛唐的那股气象。这大概就是《凉州词》为什么能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集体诵读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首诗: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边塞诗有它独特的写作风格,诗人喜欢在诗中加入意象。你们知道意象是什么吗?意象就是寓“意”之“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像这样的边塞诗意象,除了羌笛,还有玉门关,胡马等。

   让我们一起去再去高适的边塞诗中感受一番……

   (二)走进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高适的边塞诗,多表现为笔力雄健,气势奔放的气势,但是这首诗抒写思乡情,多了几分悲凉,几分凄婉。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三)走进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同学们试着读读看。

   现在我们一起读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四)走进王昌龄《出塞》

   作为“七绝圣手”、“诗天子”的王昌龄,明代李攀龙称其《出塞》为“七绝第一”。

  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一起吟唱吧。

   857  初中篇 每日读写46 |

  《晚春》导读导写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韩愈的《晚春》。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力求新奇,《晚春》是韩愈《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

   从这首诗题可以看出作者所写是晚春之景,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幅美景吧: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很快就要过去,都想方设法抓住最后的春光展现美姿,万紫千红竞相争奇斗艳,好不热闹!可怜柳絮和榆钱既无娇艳颜色,又无婀娜姿态,如同没有才气的人一般,只能随着阵阵春风恣意曼舞,像片片雪花飘洒于空中。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晚春的生机盎然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韩愈诗新奇的特点:花草本无情,作者却赋予其人的情感和个性,可“知”、可“斗”、可“解”,亦可以“才思”论之,足见想象之新奇。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都寄寓在这晚春之景中。一个“斗”字,可见万紫千红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开放,都特别珍惜春天最后的美好时光。对花草的惜春之情,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斗芳菲”和“无才思”之间形成的对比,及一个“惟”字足可证杨花榆荚的无才,对万紫千红的争春行为,杨花榆荚根本没有与其媲美的资本,这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其一定的嘲笑和揶揄。可是,即使是这样“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并未偃旗息鼓、顾影自怜,而是借助春风扶摇直上,像雪花般自由飞舞,尽显一己之长,这其中更包含了作者对它们的赞许,同时也告诫人们: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短短几句之间,足见其构思之新奇。

   全诗借景抒情,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表达了作者珍惜光阴、乘时而进、积极向上的情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晚春》既有对 “无才思”之辈不藏拙,为晚春添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赞美,也有对杨花榆荚根本没有与万紫千红媲美的资本,却不懂自尊自爱,偏要与它们争春之行为的嘲笑和揶揄。

   韩愈具有这种哲理意味的诗还有一首是《春雪》。

 

   同学们点开朗诵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春雪》韩愈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诗词经典咏流传——2月20日(周四)教学流程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但同时也给我们另一番思考,春雪是迎春还是伤春了?

   雪,故穿庭树,作花纷飞,是真的给我们带来了春天还是无意伤害春天,好心真的就能办得了好事吗?

 

    9:06   请大家点开儿童歌曲《晚春》。我们一起跟着吟唱这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吧。

                        

   9:10  教师  下课,谢谢,同学们再见。

   布置作业:

   一、<</span>课外古诗词《逢入京使》《晚春》背默

    二、特色阅读

   《骆驼祥子》领读4,研读28

    三、七年级下必背古诗文字帖(田英章行楷)临摹天天练。诗词经典咏流传——2月20日(周四)教学流程

诗词经典咏流传——2月20日(周四)教学流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