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江堰》的美学解读

(2014-03-20 10:03:10)
标签:

文化

现实意义

节奏

李冰筑

史册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高中)

 

                            《都江堰》的美学解读

 

                                         文/ 吕创辉

 

  节选自余秋雨著名散文集《文化苦旅》的作品《都江堰》是一篇描述形象生动、议论深刻独到、抒情自然深沉的写景记游散文,教学此文,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蕴含于文中的三美,即“引人深思的形象美、意蕴深邃的情感美、丰富多彩的写作技法美”。

 

  1. 发人深思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才能获得持久永恒的艺术生命。作为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余秋雨的《都江堰》,不仅有“都江堰”的景物形象之美,同时也有李冰的人物形象之美。

 

  都江堰的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千百年来,它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庇护和濡养着四川平原,它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变成天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都江堰的美也是一种朴素纯真的美!它绝不炫耀、卑处一隅、默默无闻、只求奉献、不求索取。都江堰的美更是一种灵动活泼的美!它的水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以至于余秋雨发出感叹: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都江堰的美,美得赏心悦目,美得沁人心脾。

 

  李冰的美首先体现在他的“仁慈”:他深刻理解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他以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疾苦为己任,以毕生的实践化解了四川最大的困扰——旱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实实在在为民造福。李冰的美其次体现在他的“智慧”:他以实践为基础,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可谓是水利学的开山之祖。李冰的美更是永恒的美!大愚大智、大拙大巧的李冰,他的美丽跨越了千年,精魂永不消散,注定是要被浓彩重笔地载入史册的。李冰的美,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2. 意蕴深邃的情感美

 

  《都江堰》一文包含着巨大的情感容量,使人为之陶醉,为之激动。捧读《都江堰》,我们感情的脉搏总是会自然而然地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在余秋雨生动描绘都江堰的过程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他的审美情感。余秋雨赞美都江堰,其实就是在赞美实实在在的、朴素纯真的、灵动活泼的一切有生命力、有美感的世间物象。读罢全文,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美更应注重于内在,不能只看外表”、“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这些朴素道理的深刻诠释。作者描写李冰,总是或隐或现地将李冰与官场诸公做比较,以突出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实践者本色,暗寓情感的褒贬。作者赞美李冰,其实也就是对为人、为官的仁慈和智慧的赞美,在余先生的赞美声中,能激发起读者对李冰的人格魅力与操守的崇敬之情,让读者陷入深思: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人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作为文化散文的代表,余秋雨的散文总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宏阔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得出富有启示性的结论,给人一种睿智和大美,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文化反思的意义在于挖掘其文化内涵对现代文明的影响及价值取向,让历史文化能对现代发挥价值的有效性。作者对李冰的赞美和对都江堰文化内涵的概括,不也对今天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吗?

 

  3. 丰富多彩的写作技法美

 

  《都江堰》的写作技法之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对比、排比、夸张、拟人、比喻、反问......在多种修辞手法中,又以“对比”的运用最为丰富精彩。例如:拿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开篇第一句话便抛出一个非常吸引读者眼球的观点,一下子震动了读者的神经,万里长城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何以不如都江堰呢?作者用这种具有强烈颠覆性的对比为文章设下了一个悬念,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读者。接下来拿都江堰的水和海水进行对比――“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对比中包含着拟人,把都江堰的水写得异常生动活泼,让人身临其境。这种对比延续到第三部分,转变为李冰和“无所专攻的官僚”、“衮衮诸公”的对比——“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以及后面的“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的对比;“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和李冰筑都江堰的指令”的对比,在对比中比出了人格魅力与操守,也比出了生命力,比出了价值意义之所在。在对比中将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丰碑,关照历史、启迪后人。

 

  在阐明都江堰的作用的时候,作者写道:“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排比句式的运用,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鲜明,突出了都江堰的伟大,也和开篇第一句“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遥相呼应,结构严谨。又如写都江堰的水,更是先声夺人:“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句中不仅有比喻,而且有排比,更有夸张,这些句式的运用,极富音韵美,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写作技法之美不只是体现在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上,文章第二部分写都江堰——“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极尽铺垫之能事,降低了读者对都江堰的期望值,接下来再把都江堰的水势写得惊心动魄,跃然纸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给读者强烈的心灵撞击。这种“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写法的确高明,跌宕起伏,多姿多彩,让读者牢牢记住了都江堰的壮观,记住了都江堰的美。

 

  纵观全文,作者用语精炼,描述生动,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法,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意蕴深隽,读他的散文,总能给人以激情的同时又让人沉浸于理性的思考,总能让人在体味历史的苍凉的同时又时时关注着今天,眺望着明天,深刻把握《都江堰》的美学价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