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纠错

(2013-05-23 23:01:08)
标签:

文化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高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纠错

                                                                                                             久 久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1)—(3)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2)作者描写周瑜的英雄业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3)请从感奋、感伤以及二者的关系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进行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 (1)为描写人物烘托气氛,引出下阕对风流人物周瑜的赞颂。作者精妙独到地描绘古战场险要雄奇的形势,勾画了一幅壮丽如画的景象,为追怀英雄业绩设置背景,渲染声势。
   (2)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用“羽扇纶巾”衬托其风流儒雅;用“谈笑间”衬托其指挥若定;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其战功卓著。

   (3)感奋中略有感伤,感伤是感奋的表现。作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难免流露出伤感之情,但这正是词人不甘沉沦、感奋进取的表现,仍不失豪迈本色。
                                   (载2012年1月17日《中学生学习报·高一版》第三版) 
   试题2“用‘羽扇纶巾’衬托其风流儒雅;用‘谈笑间’衬托其指挥若定;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其战功卓著”的表述,把手法和作用混为一谈。“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正面刻画周瑜的形象。与前面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的侧面勾勒不同,此处突出的细节描写和富有画面感的鲜活形象,要表现的是周郎的风流儒雅、指挥若定,战功卓著。其实,往深处说,这还不是词作者的主要目的,写以美女衬英雄也好,写周瑜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也好,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想要表明的是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以及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这道题这样回答可能更准确,此处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周瑜渲染了环境气氛。下片再着力正面刻画周瑜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另外,从烘托映衬的反作用来看,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我们还可以找到两处映衬周郎英雄业绩的实例。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些都有力烘托了年轻有为的周郎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