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基础及能力检测

(2012-05-26 09:22:08)
标签:

文化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初中)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基础及能力检测

                                                                                                                 久  
   一、基础过关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参差(cī)  寒蝉(chán)    骤雨(zhòu)     良辰美景(chén)
    B.繁华(fán)  凝噎(yē)    钓叟(diào)     堑无涯(qiàn)
    C.豪奢(shē)  堤沙(dī)       珠玑(jī)        咏赏烟霞(shǎng)
    D.叠巘(yǎn)  凄切(qiē)   风帘(lián)     兰舟催发(fà)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珠玑(jī)     公瑾(jǐn)  羽扇纶巾(guān) 兰舟催发 (fà)
    B.暮蔼(ǎi)   樯橹(qiáng) 良辰美景(chén)  金戈铁马(gē)
    C.恪守(kè)     钓叟(shǒu)   封狼居胥(xū)  羌(qiāng)管弄晴
    D.羸弱(léi)  吮吸(yǔn)    舞榭歌台(xiè)  户盈罗绮(qǐ)

3.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霜雪           矍铄          染柳画桥          羌管弄晴
    B.今宵           暮蔼          金碧辉煌          户盈罗绮
    C.梳妆           好像          十里荷花          破涕为笑
    D.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三秋桂子

4.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南形胜                 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
    B.嬉嬉钓叟莲娃              钓叟:钓鱼的老翁
    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

5.下列句子在诵读时,节拍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B.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A.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8.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9.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10.下面对柳永《望海潮》《雨霖铃》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世态多么炎凉,他们都会安之若素。
    B.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忘却了曾经的理想,淡漠了身肩的责任,以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以梅艳芳为原型的电视剧《梅艳芳菲》择其情感经历为主线,再现了她的一生。“梅艳芳菲”,不禁让人想到她生前的一颦一笑,可谓风华绝代。
    D.历史是严肃的,是不容任何人篡改的。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上肆意歪曲事实,妄图蒙蔽其国人,掩盖其曾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二、能力把握
    完成《雨霖铃》一词画线处的填充,阅读整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雨霖铃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2.开头三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14. “、、” 三句,历来为人称道,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完成《望海潮》一词画线处的填充,阅读整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5.结合词的内容,说说开头三句在诗词中的作用。

16.有评论家说、两句写得高度凝炼,请简要分析。

1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完成《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画线处的填充,阅读整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8.上片中的“、、”三句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在全词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9.在词的下片中苏轼为何要加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完成《定风波》一词画线处的填充, 阅读整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               
    20.赏析这首词,完成填空。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                       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             ,于          生奇警,表现出           的胸襟,寄寓着           的人生理想。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                                          。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                         的超然情怀。
    结句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又暗指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完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画线处的填充, 阅读整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            ,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2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22.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完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画线的填充, 阅读整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                

 23.本词用了四个典故,请概括的分析这些典故在词中的作用。

 

 24.作者写佛狸祠“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反映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完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画线处的填充,阅读整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②          ,③               
     25.词中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                                   的少妇形象。
    上阕:描写                                     ,点出了 “愁思”的心境。
    下阕:写                                                 ,       直接抒发离别的极度悲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           
    完成《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画线处的填充, 阅读整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26.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27.赏析开头三句的妙处。

 

 28.填空:
    在思想内容上,《声声慢》所表现的是                 的悲苦忧愁,但从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历史视野看,它所写的哀愁,是所有生命的哀愁,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是             所共有的,它将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李清照对国破家亡,孤独漂泊的体验是深刻的,词作突显了一种深远而广泛的悲剧意识。
   从抒情方式上,《声声慢》一词                  。全词充满了悲愤激越的感情色彩,不加掩饰,不加节制,毫无顾忌,直抒亡国家破之悲,读者可以直接感触到词人血液的奔腾与脉搏的跳动。
 从悲秋意象上,                                               等这些冷色、感伤的意象负载了词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积淀了词人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凄切”的“切”正确的读音为“qiè”;“兰舟催发”的“发”正确的读音为“fā”。)

2.B(A项“发”应读“fā”;C项“叟”应读“sǒu”;D项“吮”应读“shǔn”)

3.B(“暮霭”的正确写法为“暮蔼”。)

4.C(“经年”是“年复一年”的意思。)

5.D(正确的停顿应是“封/狼居胥”)

6.D(“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7.C(①“英俊杰出的”;②“繁华的景象”;③和④都是“旧”的意思)

8.C(C项是直接抒情,其他三项和例句都是借景抒情)    
    9.D(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10.D(“经年”呼应“今宵”不对。)

11.B(“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用来形容大学生显然不合适)


   二、能力把握
   12.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准确地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它反映了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

这三句由上阕对离别情景的实写转向下阕别后思念预想的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14.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历来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15.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16.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句式,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

1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思为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全词起兴之笔,把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蓄势。“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过渡作用。总束上片,带起下片,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19.加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但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配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20.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2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上片借景抒情,分别写了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等意象,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牵动了作者的心绪。“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便是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的直接流露。 “看”、“拍”、“会”、“登”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22.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词人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23.用典以借古讽今,把典故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起来,抒发了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24.人们在佛狸祠举行祭祀,可以看出时间已经冲淡了民族的耻辱感。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深重忧虑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25.词中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上阕:描写闺中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点出了 “愁思”的心境。
    下阕:写重阳节赏菊饮酒,面对菊花,销愁无计,直接抒发离别的极度悲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与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26.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①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②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7.“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词的下片,李清照给读者勾画了一幅感伤的秋景图,满含了词人的家园之思,漂零之感。“满地黄花堆积。”“黄花”即菊花,落花遍地,狼籍不堪,一片调零,破败的景象。“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枯落,不值得去采摘。读者听到了词人凄苦的心声,看到了词人那憔悴感伤衰老的容颜。李清照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身心憔悴,人比黄花瘦。菊花那细瘦的花茎,黄色的花瓣,清雅的芳姿,傲霜的神韵,不正是词人瘦削的形体,憔悴的面容,高洁的情怀,坚贞的情操的真实写照吗?此时此景,只有人菊相吊,茕茕孑立,是何等的冷漠萧条,孤单伤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形单影只,独自一人在窗前空守,怎样才挨到天黑。仿佛时间凝固了,白昼是那样的漫长。然而窗前景物又总让人伤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屋漏偏逢连夜雨,恰在家仇国恨,孤独无助之时,秋雨却飘然而至,淅淅沥沥,缠绵不绝,滴打在枯萎的梧桐叶上,恰似叩击在词人的心弦上,他乡作客,那郁闷的羁旅之愁和欲归而不得归之苦,向谁诉说?如此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呢?
  
  28.在思想内容上,《声声慢》所表现的是李清照个人的国破家亡的悲苦忧愁,但从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历史视野看,它所写的哀愁,是所有生命的哀愁,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是人类所共有的,它将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李清照对国破家亡,孤独漂泊的体验是深刻的,词作突显了一种深远而广泛的悲剧意识。从李清照南渡后的经历来看,她始终笼罩在亡国的阴云下,南渡前后的生活差距实在太大,悲凉之雾时常弥漫在心头,使其心灵和词作蒙上了一层感伤色彩,忧患丛生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李清照多愁善感的性格。锥心刺骨的国破家亡之痛,抒写得情真意切。《声声慢》一词表现的虽为一人一己的哀愁,然而具有普遍的人生感慨,故感人至深。
 
  从抒情方式上,《声声慢》一词直抒胸臆,直率自然。全词充满了悲愤激越的感情色彩,不加掩饰,不加节制,毫无顾忌,直抒亡国家破之悲,读者可以直接感触到词人血液的奔腾与脉搏的跳动。词人追寻往事,痛不欲生,借景抒情,吐露心中万斛愁恨,曲折动荡,如泣如诉。诗词以含蓄为贵,但《声声慢》一词不加掩饰,李清照将那满腔的情愁倾于词上,喷薄而出,一泻无余。至真之情,用血泪抒写,词人完全沉溺于悲怆痛苦之中,使读者感慨嗟叹,引起强烈的心灵震颤和感情共鸣。另外,用语质朴,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语言浅近平易,十分巧妙将民间口语糅合在词作中,成了妙手偶得的佳句。在音韵学上称作“险韵”的“黑”字韵,被李清照信手拈来,却如此贴切,稳妥自然,音韵和谐。这是词人毫无雕饰的真情的自然流露,哀婉动人。
 
  从悲秋意象上,“大雁、菊花、梧桐、秋雨、西风”等这些冷色、感伤的意象负载了词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积淀了词人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景物无自主、性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天然的意象成了词人抒发感情所凭借的最恰当的意象,附着词人的感情色彩,打上了词人思想的烙印,满含着词人内心无法言尽的辛酸与悲凉。这些悲秋的自然意象正契合词人的失意与愁苦。刘勰《文心雕龙》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自然景物让灵心易感的李清照心理上间接经历了哀残灭亡的体验,从悲秋意象中觉得生命所共有的哀感,对过去事物的惋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哀的愁情的抒发也就更为深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