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久久南方北方
久久南方北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117
  • 关注人气:8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学海观止》(《师说》篇(一)

(2012-04-09 11:33:36)
标签:

文化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高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学海观止》(《师说》篇(一)  

                                                             久 

 

一、导入课文

1  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

说明: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四、 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分析课文

(一)、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yōnɡ)知    jiē)乎    dòu      )奉承     欤(yú        

  dān  pán)(蟠龙,蟠桃)    zhuànjiā)奖   yí)笑大方

 

 

   (二)、疏通文意

1、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

(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①、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做“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学习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       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②、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   以……为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六)、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七)、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

2、不拘于时        “于”表被动,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4、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

六、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2、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七、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八、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1、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

九、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四

十、板书设计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