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 ——读季薇《雨的抒情》

标签: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文化 |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高中) |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地响。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要不然,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台湾南部雨量不多。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堆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
赏析:
“雨像千万条琴弦,弹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季薇的这篇散文如一首动听的乐曲,奏出低回的乡情;旋律间,流淌着斩不断的轻愁。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像影子似地沉浸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瞧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在这里,张爱玲没有发宏谈高论,却真实地道出了大众的普通心理。本文作者也许“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所以便抓住了“雨”,“求助于古老的记忆”,将自己多年来隐藏于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她说:“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就在如梦如幻间,作者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大陆的故乡。江南春雨的缠绵香醇,西湖夏雨的“元气淋漓”,天目山秋雨的苍凉深邃,富春江冬雨的“如泣如诉”,这一切无一不让作者魂牵梦萦;而每一牵萦,都是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都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
虽然客地的雨不如故乡雨的风情万种,但因为作者怀有一颗温柔的心,所以,她对高雄的雨一样欣赏喜爱。可是,仍然割舍不了的乡愁,又被这雨勾起。一时竟不知身居他乡。
全文妙语连珠,如诗如画。开篇“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连珠的比喻,把雨演奏千变万化的声音的特点形象地刻画出来。“春雨软柔、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排比整句,描绘出四季雨的不同特点。全文整散结合,如“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教人喜悦”颇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而这一切,又全是为表现表现主题服务的。她说:“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叫人幻想。”就在如梦如幻间,作者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大陆的故乡。她又用连珠的句子写江南春雨的缠绵香醇,西湖夏雨的“元气淋漓”,天目山秋雨苍凉深邃,富春江冬雨的“如泣如诉”。这一切无一不让作者魂牵梦萦;而每一牵萦,都是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虽然客地的雨不如故乡雨的风情万种,但因作者怀有一颗温柔的心,所以,她对高雄的雨一样欣赏喜爱。可是,仍然割舍不了的乡愁,又被雨勾起,恍惚中“依稀是西湖的景色”。文章末尾引用苏曼殊的诗句,把“雨”和思乡之情融在一起,令人唏嘘不已。连珠的妙语,绘出优美的雨,抒出优美的乡愁,构成这篇精彩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