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

(2011-09-06 16:00:44)
标签:

艾青

旧中国

大堰河

诗人

细节描写

文化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高中)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

 

                                                     久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wbr>——《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   一、学习导入

艾青(1910~19 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他幼时被寄养在贫苦农妇“大堰河”的家里,五岁时才回到父母家中。他的家族让他成为地主的后代,他的情感让他成为农人的儿子。命运使他从小感受了农民的不幸和忧郁,而他的歌唱正是以此为土壤而生根发芽的。可以说,他是唱着《大堰河》踏上诗坛的。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于狱中。1935年出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爱国情怀,情调深沉而忧伤。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抗战激发了他的诗情,迎来新的创作高潮期,出版了《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9部诗集,气势雄浑壮阔,格调奋发昂扬。

 

大堰河

大堰河,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一生命运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苦,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二、字词识记

青苔(tāi) 荆棘(jí) 火钵(bō) 忸怩niǔní 麦糟(zāo) 炖 (dùn) 肉团箕(jī) 凌侮(wǔ) 叱(chì)骂

 

多音字:

瓦菲菲薄

泥巴拘泥漂泊 湖泊 青苔 舌苔

 

重要字形:

碾碎辗转堤堰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凌侮 陵墓 棱角 忸怩 纽扣 枢纽

重要词义:

叱骂:责骂。

凌侮:欺凌、侮辱。

飘泊:漂泊,比喻生活不固定。

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天伦叙乐:指家庭亲人间团聚所有的欢乐。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凌侮:欺凌,侮辱。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wbr>——《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近义词辨析:

养育:抚养和教育。

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三、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这首诗比较散文化,有人称它为“散文诗”。但阅读时并不感到“散”,其原因在于诗中有节奏和旋律。这种节奏和旋律取决于诗人起伏的思绪和奔涌的激情。

 

指名分段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阅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四、把握诗歌结构,对各部分作简要赏析。

 

第一部分(1─3) :写大堰河的卑微与 奉献、“我”的怀想与悲悼。

 

大堰河的卑微

 

大堰河的养育

 

大堰河的凄凉/我的感伤

 

表现手法:联想、 想象。

 

小结: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抒情诗里叙事性。把“我”和大堰河分置于两个阶级,彼此地位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亲情:“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种讲述,是很具震撼性的。

 

诗人在狱中所见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忆大堰河身后的凄凉,也极具叙事的色彩。在诸多色彩黯淡的意象叠加之后,我们愈发感受到这是一个冷漠的世界。

 

作为抒情诗,大堰河故事的讲述,毕竟要为诗歌的情感服务。诗中反复出现有关“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咏叹,不仅强化了诗中人物,也为全诗奠定了浓重的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4—8):写大堰河的辛劳与慈爱、“我”的亲情与依恋。

 

大堰河的慈爱

 

大堰河的不舍

 

我的生分

 

大堰河的辛劳

 

大堰河的深爱

 

表现手法:铺陈、对比。

 

小结:诗人饱含深情地一一展开“我”与大堰河共同度过的贫苦、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的画面。8个“在你……之后”的细节讲述,缀以对“我”的“抚摸”,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更表现大堰河慈爱的真挚与美好。[来源:学科网]

 

“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形,用笔极简,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大堰河的哭。诗人以孩童的发问来表现,传递了亲如母子的深情,而“我”对自己家的生分,则反衬了大堰河母爱的深厚。

 

写大堰河的劳作,连用了6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面对贫苦生活时的无可抱怨,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家人生存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现实的描写,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大堰河盼望喝上乳儿的婚酒,可看作她精神世界里最幸福、美好的憧憬。这种爱完全超越了阶级的贫富,而充满了母性的光辉。

 

第三部分(9─11) :写大堰河的牵挂与凄惨、“我”的同情与控诉。

 

大堰河的牵挂/我的歉疚

 

大堰河的薄葬

 

大堰河的身后/我的情缘

 

表现手法:细节、议论。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wbr>——《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小结:写大堰河的临终,采用的是很生活化的语言。“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为她流泪”“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既真实地写照了她的苦难人生,又凸显出她对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以及乳儿的重要意义。

 

写大堰河的殡葬,连用了5个“同着”的句式,所写大到“四十几年的凌侮”小到“一手把的纸钱”,对大堰河饱受磨难的一生作了写实性的概括,也对黑暗社会的不公给予愤怒的控诉。

 

大堰河身后,她的家便不复存在。这揭示了旧中国农家的悲剧命运,深化全诗的悲剧气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堰河这个普通的农妇,是怎样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苦难的家庭。从而扩展了大堰河悲剧命运的深刻内涵,包括我们对所有苦难母亲油然而生的敬意。

 

第四部分(12─13):写大堰河的伟大与永恒、“我”的讴歌与崇敬。

 

大堰河的高尚/我的赞美

 

我的敬意

 

表现手法:照应、抒情。

 

小结:诗人思绪回归监狱这个现实,他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献上一首“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他以大地所有儿子的歌唱,敞开襟怀,直接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末节用呼告手法,歌唱出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全诗在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赞美过后,留给世人的是情感的抚慰、心魂的皈依。最终,“大堰河”成了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人类的母亲。

 

五、学习探究

 

(一)说说诗人笔下大堰河的形象。

 

大堰河是普通的农妇、“我”的保姆。她勤劳,“养育”一家,生无所息地操劳;她慈爱,“流尽乳液”,不求回报地付出;她善良,并不抱怨,永是“含着笑”地做每件农活;她的精神世界了永存了对乳儿幸福生活的祝福。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掠夺了她的健康,年近40岁就“含泪的去了!”大堰河的命运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写,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平凡却伟大。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了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母亲最美好的深情。

 

(二)说说抒情长诗中的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

 

这首诗的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是融为一体的,诗的感染力就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4节连用8个“在你……之后”,句子所写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劳作,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再如第8节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为乳儿切冬米糖,把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显要处,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做梦喝着乳儿的婚酒。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说明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的乳儿,也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让诗歌极具感染力。

 

(三)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分析:如第4段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段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1段,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四)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分析: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这类句子,体会它们所起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着重体会第4、6段的对比。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wbr>——《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六、补充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写于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

 

 

七、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段落大意

大堰河形象

诗人感情

主要修辞手法

 

一、大堰河与我

 

(1—3节)

身世悲苦低微

怀念与痛悼

反复

 

二、大堰河勤劳、善良、悲苦的一生(4—8节)

勤劳、善良、无私

眷恋与感激

反复  排比

 

三、大堰河身后的悲凉和一家的不幸(9—11节)

命运悲惨

同情与控诉

反复  排比

 

四、对大堰河的怀念与礼赞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wbr>——《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

 

(12—13节)

 

 

八、教材练习

 

(一)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年近40岁就“含泪的去了!”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所以诗人才无限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二)这首抒情长诗中有许多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试找出几例,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是融为一体的,诗的感染力就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4节一口气用8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再如诗的第8节,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显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尽管这美妙的梦境连对人说都不可能。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说明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的伟大、无私的保姆──母亲,才使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唱出爱的赞歌。所以,没有细节描写,就不会有如此的感染力,诗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

 

(三)这首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多个诗节的首尾重复。反复朗读有关诗节,揣摩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沉的挚爱。全诗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第4、8节都是这样。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对大堰河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节、第6~11诗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宛转,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四)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请你去观察生活,搜集有关素材,写成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参考答案:写一首诗或写一篇短文,两者难度不一样,前者难,但也许有些学生会感兴趣,可以指导学生借鉴这篇课文的某些写法,写得短些,形式可以自由一些,重在抒发真情实感。写一篇短文难度小一些,可重在考查学生是否清楚明白地记人叙事。无论是写诗还是短文,都属于片段作文,要求不要太高。

 

参考答案:

1、朋友,请相信我诚意,

不要破坏我们之间最纯洁的友谊,

不要忘记我们当初的形影不离,

不要背叛我们结识的千言万语

 

2、妈妈,您时刻都让我感受到您的爱;

在我生病您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时候,

在我遇到挫折您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的时候,

在我犯错误您及时提醒和批评我的时候,

在您撑着雨伞为我遮风挡雨的时候,

在您嘘寒问暖着正外出的我的时候,

在您用您那双巧手为我编织毛衣的时候……

妈妈,您时刻都让我感受到您的爱,

您时刻都能让我感到清静与温暖。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wbr>——《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

 

九、拓展创新

(一)《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艾青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实情感”(《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这种“自传性质”,决定了这首诗极少用比喻意象,而纯以描述性意象为主。这类意象是诗人的心灵对现实的直接映照,其触角可以伸到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心灵的各个领域,具有极大的包容量和丰富的表现力。《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从本质上说它依然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对大堰河的深沉的爱为动力,按照诗的艺术规律展开想像,其意象的运动与组合主要通过如下两条渠道进行。

 

其一是接近联想,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而把它们联想到一起。《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信息提取方式主要是接近联想:“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这是空间接近联想。紧接下去:“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搭好了灶火”“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等等大堰河辛勤操劳的场景,由于时间上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这就属于时间接近联想了。

 

其二是对比联想,即由于对某一事物的回忆,头脑中又浮现出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事物。诗人描写了大堰河家的极端贫苦的生活之后,紧接着联想到自己家里的豪华生活:“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这里展示的还不仅仅是地主与贫苦农民悬殊的生活水平,而是诗人的波涛起伏的内心世界:“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在大堰河家中的那段生活,给艾青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目睹了贫苦农民的痛苦生活,也发现了他们的善良美好的品格;他对养育自己的大堰河充满深情,而对自己亲生父母的家却感到陌生而不安,艾青的叛逆思想在幼小时候已见端倪。此外,大堰河的生前勤奋劳作与死后的惨淡萧条、大堰河对乳儿的“美梦”与现实粉碎了她的梦均构成了对比。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现出来,从而显示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的、无私的爱,又是她的乳儿──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爱,然而诗人并未以他的一己之爱为满足,《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是这首诗的普遍价值之所在。

 

(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选自久久博客)

 

艾青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诗人,他被人称之为“吹芦笛的人”和“吹号者”。为我国留下了一批著名的现代诗,其中尤以他的代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最为有名。

1934年,在这个战乱还未结束的年代,诗人发表了这篇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诗人从此引起了诗坛的注目。

这篇现代诗是作者在回忆自己的乳娘,是一首感人的回忆诗。“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在一开头便道出乳娘的身份以及我的她的关系,接下来诗人用“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等让人伤感的事物告诉人们乳娘的离去,随后诗人开始回忆自己与乳娘生活水平点点滴滴,文中用白描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乳娘的贫困以及在贫困中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母爱。在描写母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乳娘的勤劳和能干,最后写出乳娘在悲惨中逝去。全诗始终在乳娘的爱与悲中交织,表达出诗人对乳娘的思念。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wbr>——《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我们知道,艾青出生时难产,因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克父母,后被送到贫苦人家大堰河那里抚养。艾青5岁回到家里读书,仍受到歧视,不得叫生父生母爸爸妈妈。对一个差不多被遗弃了的地主崽子,大堰河向他献出了生身父母才有的爱:给他奶吃,用厚大的手掌把他抱在怀里,抚摩他;当他被领回老家,她为此而哭泣;自己拖有5个孩子,家境贫穷,却仍深爱她的乳儿。与“我”的生母的自私势利相比,大堰河的母爱就是一种超越了阶级局限的大仁大爱。大堰河这位母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员,她母性未泯,还伸出孱弱的翅膀来护卫更为弱小的生命。她一生中作出的这种牺牲,使她恶劣的生存境遇和卑微的死亡镀上了一层金光,从而增大了悲剧对于读者的震撼力。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wbr>——《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的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大堰河”,作者说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而她又是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的。这样的是来自生活的,但同时又赋予了“大堰河”以某种象征的意义,简直可以把她看作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化身。作者在描述“大堰河”的命运时,所强调的依然是她的平凡性与普遍性:不仅她的欢乐是平凡的,就是她的苦难也是平凡的,普遍的。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的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韧。这样,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艾青的诗的宣言书:他至高无上的诗神是养育了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普通人民,他(她)们的生命存在。在以后的诗里,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于是,他写出了“土地一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光凝视着你,看你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乞丐》),这里的每一个字都震撼读者的灵魂。诗人更写出了“游动于地心的热气”、“土地一农民”的复活:“我们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的血液”(《复活的土地》)。随着历史的前进,诗人终于写出了“土地一农民”的翻身与解放:“云从东方来,天下雨水,到处都好像在笑”(《春雨》)。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光明颂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向太阳》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一至三节,“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这是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四至五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这是“现代化城市”里的“太阳之歌”,诗人所要追求与表现的是现代化社会的新的理想,因此,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六至七节,歌颂“太阳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战时代里,祖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诗人着重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兵、少女、工人及士兵的形象,写出了他们新的精神面貌。八至九节,转向写自已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与寂寞、彷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这首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的时代的来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在这里,诗人正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与理想世界的呼唤者。

这首诗,今天读来,仍使我心旌摇荡,思绪难平。要说大堰河的地位,也实在太普通太平凡太不起眼了,“她是童养媳”,连名字都没有,“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诗人想起她时,她已经死了:她的草盖的坟墓已被大雪覆盖了;檐头瓦菲早已枯死的故居关闭了;一丈平方的园地也被典押了;门前的石椅也长了青苔了..这是一幅多么荒芜而凄清的画面啊。然而,这里曾经印有诗人童年生活的印痕,这里曾经是诗人得到和体验“母爱”的圣地,如今人去物非,满目惨象,怎能不激起心中无限的伤感和悲哀? 怎能不激起对大堰河深挚的思念之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不仅反映出现实,还在通过现实揭露深层意义。作品写于1933年,对于这个已经遭受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来说,时代太需要一个“吹号者”了,哪怕是在神经上对他们早已腐朽的大脑进行稍微的刺激,人民在多难,民族仍沉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诗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篇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现代诗。诗人在诗中赋于了大堰河某种象征意义,把他看作中国普通农民的化身,大堰河具有所有中国普通农民的品质和苦难,但是在下层的苦难中仍有纯朴和善良在延伸。文中,大堰河是一个牺牲自我而为别人的普通乡下农妇,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养育着一家子人,但在自己悲苦命运中她选择了沉默,现实是痛苦的,唯有在梦中,她才能找到自己生活中唯一的幸福的微。但是现时的残酷将她的梦也击碎了,在沉默中她沉默地去了,亲人的不幸,自己的不幸共同构成了整个悲剧,就如同这人民族一样,无法摆脱。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在揭露个人命运不幸时,也反映出了整个民族的命运的不幸,诗人在诗的起点上就与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和人民取得了血肉般的联系。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太需要人去呼唤了,就这样,《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现了。诗人在揭露人民苦难的同时,也展示出了这个古老民族以及生活在在它土地上的人民的宽厚、仁爱、纯朴、坚忍。或许这就是这篇现代诗最为让人难以释怀的地方!

 

正是要反映泥土气息,艾青自由诗体写诗。他说,自由诗体是“新世界的产物”,“受格律的制约少,表达思想感情比较方便,容量比较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自由体的诗是带有世界性的倾向”。艾青还专门提倡诗的“散文美”。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它最接近口语,“新鲜而单纯”,“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艾青诗体的特点是,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即是在我爱这土地,我爱这人民 <wbr>——《学海观止》(《大堰河——我的保姆》篇)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他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十三节,少则四行一节,多则十六行一节,少则每行两字,多则每行二十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短而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基本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艾青的诗正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派的自由诗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