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让学生幸福起来(四)

(2009-09-05 21:41:59)
标签:

教育

文言文

教学模式

课文

朱熹

中国

原创

分类: 大气人生论文

 

[原创]让学生幸福起来(四)

 [原创]让学生幸福起来(四)

学生的幸福在课堂。

教育必须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创造一种好学乐学,旨在提高学生素养,培养能力,为他们终生发展谋划负责的高优教育。

形成这种教育,必须集众人智慧,合作双赢。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高优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1.“面向全体”原则。要求在课堂上,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面向优、中、差某一个层面。多层面问题的互动对师生具有智慧挑战价值。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模式,落实面向全体的目标。课堂不能建立在教师“以讲为主”的模式上,“教”要以“学”的需要为基点,课堂教学要变成“基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上,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偏心,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全心全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2.主体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伙伴”的帮助,或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主体发展”、“主动发展”、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把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进取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习惯。

3.创新性、实践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的质疑。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4.主体协同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反对“以教为主”“教”的霸权,又要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作用,来凸现所谓“以学为主”的单极主体的做法。我们主张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协同投入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

5.目标统筹原则。课堂教学要将“三维目标”统筹安排。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

 [原创]让学生幸福起来(四)

高优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按照课堂的一般规律,要上好一堂课,先要明白“干什么(目标)”—然后,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放给学生做一做(预习)—究竟学的怎么样,有何疑问,展示出来看一看(展示)—面对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再共同点拨一下(点拨),—最后,通过作业加以巩固(作业)。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如上所述的“新五环节”教学模式。它不是一种人为的规定,而是对一般课堂教学规律的概括。在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认定

目标设计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设计要具体,忌空泛。

(2)自主预习

预习内容要明确,问题指向要清晰。预习指导要得法,具有可操作性。

(3)展示交流

展示形式可灵活多样,根据具体内容采取口头展示、文本展示、操作展示等形式。通过展示实现个体学习资源向公众学习资源的转型。要善于利用学习资源转型效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投入,提高学习效益。

(4)点拨升华

要充分利用展示资源,通过激励性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化解。不要满足于展示资源的定性,要追求展示资源的升华和学生潜能的开发。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以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讲读课:预习——质疑——讨论——点拔——拓展

自读课:引导——自学——练习——小结

文言文:读——译——论——背——练

综合学习课:导读——导编——导演——导评

    一、讲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讲读课是语文的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对它的模式研究对语文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讲读课模式的第一步——预习。

预习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这种预习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个内容就是把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回忆和接触,发现和强化,对必备的旧知识缺陷进行补救,以架起“认知桥梁”。另一个内容就是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对实验操作进行实践准备,以便从中提供信息和问题,实现“常识反馈”。

第二步——质疑。

思考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接触新的课文时,学生难免会有疑问,即使在学了课文后,学生也可能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使学习效果更为扎实。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安于现状,很少有学生主动质疑,而且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缺少探究性,所以,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即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原创]让学生幸福起来(四)

第三步——讨论。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

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会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因为数学在小学阶段概念教学比较多,学生是不会产生好的印象,认识也就肤浅了。有些知识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乃至促进素质的整体提高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时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去讨论。由于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成。只有充裕的时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抓住要领,才能从容去组织语言,去选择表达方式。因此,即使是讨论也应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时空,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才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真正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课堂讨论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第四步——点拨。

课堂点拨主要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提高。

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点和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上进行点拨。通过点拨能疏通学生的思路,并把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使教学更加深入。因此说,讨论是点拨的基础,点拨是讨论的递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点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而是设计出有助于指导学生继续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点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强调课堂点拨的创新价值,正是改革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步——拓展。

拓展,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文本之间的拓展我们已有意识无意识的做得比较多了,比如类型相同的阅读练习,这在课本后面和练习册安排的较多。

向读的拓展,这个在我们教学小说诗歌的时候安排的比较多,我们教学的小说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那么我们就叫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小说,教学诗歌的时候也是一样。当然我们要把这种被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拓展的目的。

向写的的拓展,我们也经常在做。学了游记就让学生学习按游踪记叙的方法;学了新闻就让学生用新闻的格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课文;学了小说,就要求学生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人物反映思想。

向生活空间拓展,现在显得特别重要,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言语实践亲历和亲历语感的积淀”,那么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把课堂课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的课文文短意长,有的课文读完之后,情感还在回荡,若向课外延伸,就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有些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已深深地被课文中的人物感染,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这种情绪,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自读课课堂教学模式[原创]让学生幸福起来(四)

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与教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口语课、多媒体辅导教学课等课型并列的一种课型。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课”上所学习到的方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占一半左右,而自读课的教学又最易忽视、最难落实、最难坚持,必须有一个既符合自读课的教学规律,又能提高自读课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自读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引导——自学——练习——小结”的自读教学模式。

“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

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自读课是一种培养人才,因材施教的好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敏捷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思辩能力。

自读课教学模式第一步——引导。

自读课开始,教师运用2——3分钟的时间巧妙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重视导入的技巧,“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柏拉图)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自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趣出发,以激为触发点,激而成趣。激趣导学的方法可以乐激趣、以情激趣、以奇激趣、以疑激趣、以新激趣、以成功激趣、以故事谜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