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平与晓霞的爱情

(2011-04-27 08:24:42)
标签:

杂谈

分类: 儿子日志

   这是儿子读《平凡世界》后的感想。

   不论看过多少遍《平凡的世界》,读到晓霞死的这段依旧难受,依旧责怪路遥的伟大与残忍。“青春年华如同晨曦与晚霞,绚丽多彩而又变幻莫测”,这是少平对他与晓霞关系的显性评价,即便从造字的角度看,晓霞的死也是某种必然——尽管她的死与她的性格也有些关系。“晓”跟“霞”本来就是矛盾的,生命力只能是绚烂而短暂的,“晓”与“晨”的结合才是合理的存在。
《平》只有两个主角:孙少平与田福军,所有的故事都是这两个人的辐射与延伸。而以孙少平为中心的平凡人的部分无疑更具有恒长的吸引力,尽管它不可避免的要受后一部分环境的制约,但其中的人性得失必将超脱出来成为某种永远的存在,这也是全书之所以能打动一代代人的缘故。
    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故事自然是最精彩的部分,晓霞的死亦是高潮中的高潮,但无论如何,这也仅是“平凡”的孙少平要达到“不平凡”的境界的所要跨过的某个点,是一个过程的存在。晓霞与少平爱情始于(如果有开始)第二部最后几章,结束(如果死算结束的话)在第三部的三十几章,“连续存在”的章节大约只占到全书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路遥的美学追求:他建筑起少平与晓霞的爱情宫殿并非如某些作家一样就是为了拆掉它,书的魅力正在于建和拆的过程,而这拆必定是意义的最后落脚点,而在《平》中,晓霞被路遥弄死实在是某种无奈和必然。
孙少平实在是个矛盾的人格结构——当然他最后实现了某种层次上的和谐。正如他给兰香的信中写到的:我们出身于农村,不要鄙夷我们的出身,但同时又要从农民狭隘的意识中超脱出来。《平》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来构架整部作品: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平凡的(现实生活意义上),但人必须追求某种不平凡(精神生活意义上),孙少平的话完全可以“翻译”成:我们平凡,但我们要追求不平凡。这样的作品及构架只能这样来铺排故事:主人翁不必要甚至要避免在现实生活上的“不平凡”,力驱平凡,而在精神层次上刚好相反,中间的差距便是故事的衍进过程以及主人翁能达到的境界的高度。当然有没有这样一种存在:现实的不平凡和精神的不平凡统一起来,这当然是可能的,但《平》必须避免:一是少平的现实基础便是平凡的,如果实现了不平凡,则落入个人奋斗获得幸福的老调,也会混淆与精神不平凡的疆界,大大削弱路遥要着力表现精神不平凡这一主题;二还是基于前面的事实,因为绝大多数人在现实中是平凡的,只有写出平凡的人不平凡,才能有最大的受众和涵射性,才能具有最深层次的感染力,要不然孙少平只能用来仰视佩服而不是感同身受的,换言之,路遥要表现的就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普通的“我们”,并鞭策,我们必须“不平凡”!
这种矛盾人格的视角分野了少平与晓霞,也分野了他与金秀、兰香。在双水村,真正走完现代人格之路的人大概只有四个:金秀和兰香是“完整正常”走完这条修炼之路的,通过上大学自然实现了现实不平凡与精神不平凡某种程度上的统一。金波跟少平同质而田晓霞则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是理想的化身。他跟少平有极大的不同,她从不需要为物质生活烦恼,即使在那么特殊的年代里,她也从未在现实生活中受过世俗意义上的苦,她的一切烦恼或哀愁全部来源于精神层面,当然一切的欢乐也滥觞于此。她与少平的交集恰恰是在此处,尽管契合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绚烂热烈的爱情,但始终缺乏厚重的现实基础,这个在与少平和金波的友情对比中一目了然。
这无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爱情跟现实生活有关吗?或者说关系 的程度有多大?那婚姻呢?

    孙少安爱过润叶,润叶也爱过孙少安,孙少安最后选择了贺秀莲并最终爱上她!

    金波爱上藏族少女,藏族少女也爱上金波,金波最后一无所获。

    路遥在这里拓展了爱情的边界,或者说在路遥眼里,爱情更深意义上是某种个体内部的情感存在,是个体自己无因性的感觉,跟两个人最终在不在一起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即便从来没有真正在一起过也可能是相爱的,如少安与润叶、金波与藏族少女。但婚姻不同,婚姻透着的更多的是责任——尽管需要一定的情感基础,而责任的实现程度则一定与现实生活相关,人不能仅仅活在精神世界里啊。所以少安最终只能选择秀莲,金波的婚姻更是水月镜花!当然理想范本式的爱情应当是孙兰香与吴仲平的,个体的现实生活与个体的情感感受都达到极致并和谐,可是世间这样的幸运儿实在寥若晨星。孙少安与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孙兰香与吴仲平这三对爱情不仅是因为情节使然,更完整展示了路遥的情爱观:少安与润叶既无现实基础,亦无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契合,所以爱情、婚姻俱不能持续;少平与晓霞只有思想契合而无现实基础,只能有爱情;只有兰香与仲平是现实与思想的完整拥有者,所以爱情婚姻才俱都成功!

  所以少平是不可能与晓霞持续的“结合”,如果将爱情比作一条河,那么它沿途流过的那些美好情感俱都是流量的组成部分,热恋无疑是其中最大的湍急,但河流的流向无外乎是婚姻或分手,婚姻不可能,这种不可能不仅是种无奈——不符合责任基础,也是种必然——是路遥自觉的美学追求,假使少平真的成了省委书记的女婿,他还算什么“平凡”?这样的身份无疑削弱了作品本来赋予他的精神品质和涵射意义。而分手呢,无疑极大的破坏了晓霞前面留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这种形象的破裂也将给读者打上沉重的心理阴影。所以晓霞只有死——绚烂的开始,绚烂的结束,这也是理想的特质。
死是一切人的必然宿命,世间所有的一切、一切人和事说到底都只能是某种往事的存在,晓霞与少平的往事早已存在并随着少平对那三本日记圣经般的翻阅逐渐打上圣物的光芒,晓霞死了,却无损于他们曾经那么炽烈的爱情,相反,现实躯体的离去反而剔除了以后破坏污染情感的可能性。死使爱情取得了永恒的品质。这个从我们无论读多少遍作品、无论多么理解这死是某种必然,在读到这段还是会潸然泪下、悲切不已中得到映证,可以说晓霞不死,我们决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从这个角度看,路遥写晓霞的死其实还是为了写他们的爱情,即便为爱情死了那也是值得的

    晓霞死后,少平思念成灾,意念的力量竟然大到让外星人不得不捕捉的地步,再现了一回晓霞的形象,在少平受伤最脆弱的时候也总是晓霞踏云而来,露出灿烂的笑脸,晓霞在少平心中大概是永恒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