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谏逐客书》开头
(2009-05-21 16:04:51)
标签:
客卿谏逐客书矛头李斯文化 |
分类: 大学作业 |
此篇文章言简意丰,就开头第一句就有多个含义。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此句被寓为文章写作方法之开门见山的典范。李斯当时正处于被逐的路途中,即他写此书的时候秦王已经下达了命令,要逐客卿了。而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就是要言简意丰,让此谏能直接给秦王一个明确的观点。这就对开头这一句要求极高。另一方面,此句就隐密地体现了李斯的政治敏感度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聪明才智。
开头一句可直译为:我听说有官吏议论要驱逐客卿,我私底下认为这是错误的。首先,李斯自称“臣”,由此可看出他仍认为自己是秦国的臣民或臣子,这样可以给秦王一个映像,即我李斯虽是客卿,但我是秦国的臣民或臣子了,而且是忠心的。虽然,李斯可把对自己的称呼该为别的,但是就没有了“臣”所含的深意了。接着是“闻”这一词翻译为今文有点模糊两可的意思。闻就是听,听说。这样写就显得秦王似乎还未下逐客卿的命令,有点给台阶下的意思,为下半句的“过”做铺垫,因为秦王是君主嘛,直面指出他的命令是错误的,不就成了死谏吗?所以李斯用这样的模糊视听的词来让秦王认识自己的错误的同时,不至于恼羞成怒而不收回成命,也就达不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而后的“议”“窃”两字都是李斯推敲得的字眼,与“闻”构成一种似乎秦王未下逐客卿的命令的状况,给秦王收回成命的台阶。当然这只是营造了一种心理上的氛围的手段而已。我认为李斯这一句的精华是在“吏”字。大多人从这一个字推断出李斯把矛头指向官吏,特别是那些生于秦国且支持逐客卿的官吏,避开了秦王,避免了忠言逆耳惹怒君王的后果。而我认为“闻吏议”要放在一起理解,正如上所说的,“闻”字有模糊两可的意味,就是说李斯可能没有想把矛头指向生于秦国的官吏,李斯知识听说有这一件事而已,而且不说是谁说的,只从是官吏的议论中得知而已,并且官吏可能是秦国人,也可能是他国人,这样就没有把矛头指向官吏。在于当时的情况,我想李斯也不想得罪秦国人的官吏,不然此谏如何传达到秦王的手中,并且就算秦王想改命令,受到的阻力太大的话,也会失去写此谏的本来目的。所以我认为,此句中李斯并没有想把矛头指向秦国人官吏,反而想像避开秦王一样避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