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文三篇

(2010-12-07 21:33: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借着诗的羽翼,我又回溯到尘封的唐朝。她的庄严恢宏、金碧辉煌以及她的挽悼悲歌在诗中重现,留下一段诗意的神话,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迎着“千树万树梨花开”那冰雪中吟哦的春的气息,踏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幽古绵情,攀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雅质朴,初唐,从诗歌中走来。国家初兴,“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初唐,俊杰辈出,意气昂扬;初唐,已流动成一幅绝美的山水。如玉碧透、如酒醇厚的诗韵流淌着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唐朝风情。那“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的五岭原上高塔、“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瑟瑟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清丽江南,是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中国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把繁丽的初唐也从诗中返还了自然。初唐是歌剧、是画卷、是宝库。初唐的诗漫江碧透。梦醉沉酣,几对比翼鸟凌空掠过,“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一点长篙,小舟箭一般地驶入盛唐的浓艳与浪漫。
    “七月七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淡风清的日子里,佳丽结伴而游;水波荡漾,清风送来秋天的馨香。“云鬓花颜金步摇”,“梨花一枝春带雨”,是盛唐中娇艳的一景。盛唐是森林、是高山、是一泻千里的大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李隆基、杨玉环凄恻婉约的爱情绝唱;“蜀江水碧蜀山清”,“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骚客雅士们脍炙人口的人间妙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将帅士卒们慷慨激越的报国心声。中国人不但善于描绘,而且善于建筑自己。盛唐呵,长生殿仙乐飘飘的羽衣舞,莫高窟熠熠放彩的巧夺天工,构筑了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传奇。
    “斜山柏风雨如啸”,“枫叶荻花秋瑟瑟”,不要说盛极必衰,在美景的延伸线上,你会看到一个王朝沉没的背影。“翠华摇摇行复止”,“六军不发无奈何”,在马嵬,大唐的由盛到衰,又岂以一红颜女子解释得完全?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褪去了帝王华颜,散尽了五彩斑斓,扑面而来的是“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兵车行,是“年年战骨埋荒外”的凄凉,是“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满目哀怨……一卷清瘦的西风从诗页中吹来,掐灭了大唐残破的灯光。
初唐,清峻、通脱;盛唐,丰腴、端庄;晚唐,沉寂、落寞。穿越时光的云烟,唐朝呵,我从诗中感受你的呼吸,采撷你的芬芳,看清楚历史长河中生命的来龙去脉。
      一个人要在学问上做出成绩,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努力,其中对学问本身影响
最大的当是个人的品德。钱穆先生有一封劝勉后学的信,其中说:“当知学问与
德性实为一事,学问之造诣,必以德性之修养为根基,亦以德性之修养为限度,
苟忽于德性,则学问终难深入。”诚哉斯言!关于道德对学问的重要性,许多大
学者包括钱穆先生本人已经在道德标尺上为后学做出了表率。但我以为,德性之
外,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
个限度。贫穷乃学问之大敌。
《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南京应天府睢阳郡做学官期间,秀才
孙明复,因贫穷而乞讨,常常“汲汲于道路”。范仲淹观其乃才俊之士,对他这
种“日得百钱,则甘旨足矣”的胸无大志表示不能理解。不过当得知是贫穷使然
后,范仲淹就使他“日可得三千以供养”,让他能“安于为学”。十年后,孙明
复不负众望,从一个秀才成长为一代大儒。范仲淹知道后感慨地说:“贫之为累
亦大矣,倘因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少时家境
贫穷,为求学经常划粥而食的范仲淹对此可谓深有体会。

“贫之为累亦大矣”,谁说不是呢?在古代,有多少聪敏、勤奋之人因家境贫寒
而导致学术“早夭”啊!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方仲永少时天
赋异常,能够“指物作诗立就”,一时名扬于乡里。但故事的结局却是一个悲
剧——方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王安石对此分析说,方仲永虽天赋极高,
但由于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致有这种结局。但进一步来看,方仲永为什么没
有获得良好的教育呢?那是因为他家“世隶耕”,祖上世世代代都以种田为业,
家境贫寒啊!这和今天农家子弟因贫穷上不起学,道理是一样的。且不说方仲永
家财万贯了,即使是一个中等之家,恐怕他父亲也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人”,四处乞讨而“不使学”了。因贫穷导致方仲永的人生悲剧,我们要为他惋
惜。

贫穷对学问之累,古代尚且如此,在今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下,当更是
严重。“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事情,不是随处可见、支耳可闻吗?人穷志短。
富兰克林也说两个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没有钱,保持一己的品格操守尚且很
难,又何谈做学问这个更需要人格独立、精神独立、思想独立,需要安定气质的
事业呢?大圣人孔子招收弟子时尚且要求干肉一束作为学费,想必是非常明白个
中道理的。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孔子又怎能安下心来删定六经呢?那种又穷
又酸,穷困潦倒又自命清高的文人是被看不起的,司马迁就说:“无岩处奇士之
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如果一个学者连一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
地维持,何谈抱负、理想,又怎能兼济天下呢?

学界大师的成功历程一再告诉我们,做学问除需要高尚的品德、安定的气质、忘
我的勤奋之外,还需要有一个衣食无忧的“后方”,一个面对一定的资料费和交
游费而不用愁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基础,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
段,学问即在饭碗中,饭碗即在学问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取得优秀的学术
成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不妨以研究生的情况为
例来说明:读研究生期间,尤其是博士生阶段,正是一个人精力充沛、时间充
裕、为学问打基础的时候,但也是最需要钱的时候,可又是不好意思再向家里伸
手的时候。这时候国家的助学补助理应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可怜的是每月300
元左右的补助,吃饭尚且不够,又何谈学业上的“补”与“助”呢?于是,他们
不得不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去换取生活上的温饱。

而有些人却撇开这些物质基础,大肆批评学术浮躁和后继乏人,这种批评无疑隔
了一层,没挠到痒处,也显得批评者不厚道。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
“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不应成为管
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啊!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无异于痴人
说梦、异想天开。

记得一位长辈给我说过这样的话:上学的时候需要钱但没有钱,工作后不那么需
要了却有了钱。我想,也许就在这有钱与没钱之间,需要与不需要之间,牺牲了
个人做学问的理想,牺牲了国家学术事业的发展。想到这一层,我觉得我不能再
沉默了,于是我推开《窃愤录》,移走《归潜志》,写下了这篇文字。

这几天中央二套经济半小时都在演播一个系列节目“直面贫困”,我不知道有多
少朋友在收看。他们的记者去各地采访并带回素材,然后由主持人分别请到演播
室一同做节目。我看过三期,看的心痛,看的震惊。 我们,还有理由奢侈吗?这
是我的第一感觉,甚至有些惭愧。
   大前天那一期讲述的是一位50多岁的老人,是贵州一位农民。说是农民,他
赖以生存的其实就是其他村民救济的一点粮食和一屋子的冬瓜!他就那么坐着,
很无奈的眼神面对记者的摄象机镜头,他眼中没有欲望也没有希望,他所仅有的
一个愿望,竟然是能每年见一见他的两个儿子。这里要说一下他的两个孩子,一
个年龄11岁,已经在外瓢泊一年,靠给人做保姆为生。这个孩子去年给家里寄来
1100元钱,而他每月的工资只有150块,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一年时间只花掉700
元钱!更为震惊的在后面,老人另一个孩子,一个4岁的小孩子,目前也跟着11岁
的哥哥在外漂泊!4岁的孩子,我不敢想象也无法想象出他们在外面过怎样的生
活。如今已经没有了这两个孩子的消息,我不知道那个老人还有多少坚持下去的
希望,也许就象屋子里那一堆冬瓜,越来越少,越来越渺茫。记者的摄象头拍到
这样一个画面:一口黑乎乎的锅中,一堆不成形状的面糊,这是老人今天的口
粮,甚至一天不能吃完......因为那两个孩子,我震惊的无法说出话,那一刻为
这几个孩子的命运揪心,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惭愧。
  
   前天晚上讲述的是一位八十多的老太太与他儿子的故事。这是云南境内的一
处农村。记者走进她家的时候,屋里没有一件家具,这个看起来实在不象人住的
地方就是老太太与她儿子的家。因为没有多余的地方,他们与自己养的猪住在同
一间屋内,我所感到难受的是,这位八十多的老太太睡觉的地方竟然是一个小
洞。记者的镜头拍到了这个还需要爬梯子上去的洞里面,顺着老人颤颤巍巍往上
挪的身影,镜头下这个洞中只有一些破棉絮和破布,整个面积甚至不能够铺满一
个人大小。老人就是每天爬到这堆破烂中蜷缩着睡觉。那一刻我有些哽咽,想做
出些评论,喉咙中发出一些呼噜呼噜的声音就再也说不出话。老人的儿子在象记
者抱怨,抱怨老人饿了就乱吃东西,她因此而时常肚子疼,看病要花掉几十块
钱,这让他心疼的不得了又无奈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局面。站在他的角度和环境,
我想谁都能体会到那种境况下人的心态。一口锅中放这一些洋芋,这就是老人的
口粮。又一个镜头,这是只在我回农村老家时农民喂猪才会有的动作:用一把锈
迹斑斑的刀在切一些绿色的植物,这是地瓜蔓,一些喂给猪吃的饲料,在切好好
将要与洋芋一起煮给老人吃。
   这个时候我不知道该是哭是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贫困而揪心,更为我竟
然对这种贫困摆在面前时感到的无所准备和震惊而惭愧,我所想象的贫困大概就
是徐本禹所支教的山村,而这样的贫困和这样没有希望的贫穷让看的人也失去了
很多希望。抛开记者采访的那些信誓旦旦的省长市长,这些镜头所记录的场景足
以让所有还在被欲望控制的人抬不起头,心痛啊!
   昨天晚上的故事来自陕西,一堵破墙前蹲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主持人的话
外音是:“他没有任何玩具,这个5岁的孩子每天都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填饱自己
的肚子。”另一个镜头转过来,一间由木头和油毡纸搭的房子,那其实就是个棚
子。老人的孩子都出去打工,他带着这三个孩子赖以生存的就是这个四面透风的
窝棚。屋里只有两张床,三个孩子挤在内里那张只铺了席子的床上。他们只有两
床被子,跟主持人的解说一样,我不知道当冬天来临时这个棚子和这两床被子能
给他们带来多少温暖。记者提起孩子的爸爸妈妈时,他们只是哭,一个深刻的镜
头特写中,小女孩眼中的泪水止不住的掉下来,面对记者的询问,她没有说一句
话,只那么擦着脸上的泪水,然后一脸茫然和失望的面对着摄象机镜头。
   记者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你们有菜吗?”有嘛菜?没有菜!老汉回答。
这几个孩子还要上学,而通往这个村子的路只有一条,记者在去的时候正赶上下
大雨,那条山路一直哗哗的趟水。我能想象当一场山洪爆发时走在这条唯一的路
上的村民会有怎样的命运,当他们被埋葬或冲走时,我们在电视机前绝不会看到
救援人员动用各种工具抢险的镜头,因为这里没有人会关注,他们的命运不会为
那些救援人员或者执政者带来上电视宣传的机会。这些村民的生活就象他们的命
运一样看不到希望。
  
   故事还没有完成,刚看了CCTV的网站,这个系列节目将播到6号为止。我已
经没有再看下去的心思,看只是让自己更加痛心,当为自己的生活和欲望追求奢
侈时又为自己所能做到的感到惭愧,我们还有什么不可满足的呢?这些镜头记录
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眼神是最让人不愿意看到的纯净,也有最深
的失落和无奈,当他们面对镜头时,眼睛中似乎缺少太多的东西,他们生存的愿
望简单的很:能吃上油盐的味道,能见几次亲人,能有一片土地种出庄稼。当这
仅有的愿望无法满足,当这仅有的愿望在与我们这些人的欲望对比中黯然失色
时,我们还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资本,还有什么可去花消和浪费的资本?似乎在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应该放掉自大的心态找找无地自容的感觉。
   震惊的还在后面:这些镜头中的人属于贫困户,按照记者采访出的结果,他
们还不够“特困户”级别!相信吗,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我已经想象不到特困户
的生活是怎样一种状态,实在不知道比这些人差的生活会到什么程度。这些特困
户都生活在深山中,他们的村子是与世隔绝的,因为没有进去的路,记者根本无
法记录到这些已经不敢想象的贫困。崎岖的路、无奈的眼神、蹒跚的身影、破烂
的房屋、陈旧的摆设......这一切镜头记录下的不美好都象一个耳光,扇给所有
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这个时候我特别痛恨那些官吏,当他们在一场饭局上花掉
一万块,当他们坐着大奔视察所谓的贫困地区时,是不是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良
心?一个没有良心的社会啊。
   我最不愿意看到记者采访贫困地区的官员,这些采访的镜头也成为了他们或
者说中央台为政府工作所找的一块遮羞布。用这种很掩耳盗铃的方式来为他们开
脱,因为这写官员无一例外的都讲到他们正如何如何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也把他
们辉煌的发展目标拿出来炫耀一番,这往往又成为让人嗤之以鼻的把柄,是多么
的可笑!
   贫困还在继续,中国穷人的生存状态就这么赤裸裸的摆出来,这不是一年两
年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敲给所有人的警钟:醒悟吧,当我们为所经历的这些
浮华生活或享受或不满,或是创造更为奢侈和虚荣的表象,是不是该想想浮华背
后隐藏的黑暗,是不是该脚塌实地的做点事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处
的这个国家和这些生活的落后,在反省中看到自己真正应该是在什么位置。直面
贫困,也是给所有人一面镜子,照出虚伪,照出糟粕,也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露水姻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