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一题】帕图斯潟湖

(2016-07-03 11:17:35)
标签:

潟湖

帕图斯

地理

湖泊

形成原因

分类: ^思·学^

帕图斯潟湖(摘自《上海崇明县2016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地理》)

材料一:帕图斯湖为一潟湖(xì ),与大西洋仅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泊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湖水最大深度仅5米,辟有人工航道,7000吨的海轮可直抵湖北岸的阿雷格里港,该港为巴西南部重要港口,有铁路、公路通往周围各大城市。注入帕图斯湖的雅库伊河为巴西货运量最大水系之一,流域内和湖区西岸为发达的农牧区,盛产谷物、烟草、葡萄、牲畜、羊毛、木材等。

材料二:该区域简图http://s3/mw690/001Eip7Fty71oWNjrIS02&6901.海岸潟湖是陆上河流与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分析狭长帕图斯湖的形成过程。(4分)

2.简述帕图斯湖发展航运的最大限制条件和解决措施。(6分)

3.阿雷克里港是巴西重要的农牧产品输出港,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4.有人认为该地区的农牧产品输出港应该选择在里奥格兰德。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31.陆上河流给沿海地区带来丰富的泥沙(1分),受波浪和自北向南流动洋流的共同影响,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面的长形离岸沙坝(2分),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1分)

32.泥沙淤积,水位较浅。(2分)  解决措施:湖区西岸避免过度垦殖,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泥沙,减少入湖泥沙;定期清除湖底淤泥,疏通航道。(4分)

33.周边区域是发达的农牧区,农牧产品丰富,而且大多为商品性农产品,出口量大;(2分)阿雷克里港是水陆交通枢纽,成为农牧产品集散地;(2分)帕图斯湖有水道与大西洋相连,可实现湖海联运,便于农产品输出。(2分)

34.赞成   里奥格兰德靠近大西洋,海运更便利;(2分)不在河流入海口,无河流泥沙淤积,港口水位深。(2分)

不赞成   里奥格兰德距离农牧业生产区较远,增加运输成本;(2分)与内陆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海陆联运。(2分)


试题背景拓展:

1、帕图斯湖

http://s7/mw690/001Ler3yzy72XtyIwDQ06&690

http://s12/mw690/001Ler3yzy72XtA4WOD6b&690
       
巴西第一大湖泊,南美洲第二大湖。在南里奥格兰德州东部,与大西洋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长290千米、宽64千米,面积1.01万平方千米。北端有雅库伊河等注入,南端有圣贡萨洛水道与米林湖相连; 在里奥格兰德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通大西洋。海拔0米,最大深度5米,为一潟湖。海轮可抵北岸的阿雷格里港。渔产丰富,西岸产水稻。

2、潟湖

           潟湖(xì hú)(误称泻湖由于潟字少见并被不少人认为是繁体字,其实不然。现在也有写为“泻湖”。):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海岸与滨岸坝之间,有水道与外海相通的浅水区。滨岸坝是由波浪堆积而成的砂坝或砾石坝,或是珊瑚礁坝,相应地分为两种类型:海岸潟湖和珊瑚潟(xì)湖。潟湖形成后由于与水体连通性的差异,导致其水体盐度出现差异,据此可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

杭州西湖其实也是一个潟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http://i8.qhimg.com/t01bf33b6027e7282b7.jpg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