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牛根生
在文化上,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对于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化,顶好的态度就是兼容择收。
人们公认,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提倡儒释道兼容,首先要组合这三种境界: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拿得起”是一种进取。大人拿得起大的,小人拿得起小的,高人拿得起高的,低人拿得起低的。
“拿得起”是一种胆魄。有机会不敢上,有意见不敢讲,有歪风不敢正,有风险不敢冒,这种人只配两手空空。
“拿得起”是一种责任。大兵压境,解围者登高;市场攻坚,破城者胜出。水漫来了,火扑来了,自顾逃生,也许无可非议;但站出来率先抵挡,镇定组织,救大家于水火的人,“拿得起”的分量无疑要大出许多。思想的盘子有多大,拿得起的盘子就有多大。
“拿得起”是一种结果。一百公斤的力,举两百公斤的古董,要么拿不起,要么“卟菜”摔烂,不该拿起的,还真的不要拿起,除非你进行了充分地运筹,比如使用杠杆。
回想我自己,当年能成为伊利创始团队成员,首先就是得益于“拿得起”,别人认为苦的,累的,难的,不可能的,费力不讨好的,我第一个站出来承担,义无反顾地拿起,结果把最小的业务做成了最大的业务,把地域品牌做成了全国品牌……创立蒙牛就更不用说了,鞠躬尽瘁,舍生忘死,该我拿起的一件不少拿。
“放得下”是一种觉悟。山拿下了,使命完成了,荣誉搁下,令旗传承,自己走开……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规律,每个人都应适时为后来者腾出位子。
这世上能拿得起的人不少,但能放得下的人就不多了。拿起的东西越重,越不容易放下,平民百姓如此,帝王将相也很少例外。其实,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是人生的大规律;在“放得下”的问题上,没有人能例外,只不过在实现上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之分罢了。秦始皇拿得起的分量算重了吧,但他到死也没放下,到头来江山易手不说,埋下的兵马俑也得被后人掘出,所做的江山“万世梦”与墓地“万世梦”全部落空。成吉思汗大概没像秦始皇那样兴师动众地留恋身骨,但后人给他所立的“坟墓”反而更多,中外都有。华盛顿做满两届总统,坚拒再任,结果,他书写的灿烂不再是一章,而变成了两章:既有拿得起的一章,又有放得下的一章。
“放得下”其实既可能是社会层面上的一种开明,又可能是自我层面上的一种新生,因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前进,不卸下泥担子就背不上金篓子,不迈出老房子就到不了新堡子,不蜕掉硬壳子就换不上软膀子。
我放下了财富,捐出了全部股份;也放下了权力,不再掌舵企业的事……但是,“老牛基金会”创立后,我在公益慈善领域里,却开辟出另一重天空。这就是一种“新生”,自我超越。
“想得开”是一种境界。点线面体,由小到大:点上正确的事,线上不一定正确;线上正确的事情,面上不一定正确;面上正确的事情,体上不一定正确。所谓“想得开”,就是善于把小问题放到更大的格局中去思考。找不成对象就动刀子的人,仅仅局限在“二人局”,而没进入“亿人局”;在单位受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的人,仅仅局限在“单位局”,而没进入“社会局”。把局放大一点,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溺在太小的局中,再简明的事,都有可能变得不开明。
“拿得起”的前提是“想得开”,“放得下”的前提也是“想得开”。
权、钱、誉三者中,最难舍的往往是财富,古人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完成由聚财到散财的转变,那么,就说明他已经理解了财富的本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大有就是大无,大无就是大有,这叫“想得开”。
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还能“想得开”,儒释道三者兼融,那就是“超越胜负”的境界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人度我,我度天下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