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标签:
地震波上地幔古登堡面莫霍面教育 |
分类: 人文地理 |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变化的,相同的深度,就有相同的地震波波速。据实测,地内有两个明显的波速不连续面(界面)。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以“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为主要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三个圈中又细分为七层,即地球内部有“七层三圈两个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地壳
为固体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由固体岩层组成,下界为莫霍面。地壳厚度在全球各处不均匀,在大陆区,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33km,在大洋区平均厚度11~12km。
地壳可细分为上部的硅铝层和下部的硅镁层,上下层的分界面称康拉德面。
2、地幔
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间的圈层称为地幔。根据地震波速资料,可分为上地幔(B层、C层)和下地幔。
(1)上地幔(B层、C层):为含Fe、Mg较高,含Si较少的超基性岩,称为地幔岩。
低速带(软流圈):在上地幔内,深度在60~250km处存在着地震低速带,地震波发生强烈衰减Vp为7.7~8.1km/秒,Vs为4.0~4.2km/秒。组成低速带的岩石有较大的塑性,并称之为“软流圈”或“软流层”。
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作用的发源地。
软流圈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其部分物质呈熔融状态。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B′层)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是组成地球表层的固体薄壳,均由岩石组成。
(2)下地幔:一般认为它的化学成分与上地幔相似,只是铁的分量更多一些,其成分相当于石铁陨石。另外,其结晶结构为更紧密的高密度矿物。
3、地核
是地球内自“古登堡面”到地心的部分。按地震波的分布,分为三层:外核(E层)、过渡层(F层)和内核(G层)。
外核(E层):由液态物质组成(横波不能通过外核)。
过渡层(F层):其物质是具有由液态向固态过渡的特征。
内核(G层):内核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铁、镍成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