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题外话

(2024-09-30 08:41:44)

 

  • 诗词题外话
    诗词题外话
  • 在湘西州诗词楹联六届五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 胡文玉

 京剧是国粹,诗词是国花,她们与国画并称为中国艺术“三宝”。但国画和京剧的普及率及发展速度远比具有五千年历史的诗词来得迅速,特别是只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更加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为何早登大雅之堂的诗词却原地踏步、停止不前,甚至有走向衰亡的趋势。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借此机会,我想说说关于诗词的一些题外话。

诗词题外话

一、莫让格调束缚思想

(一)声韵古今通用。按今天的解释,声韵就是声母与韵母拼音组合而成的字和音,是表达和彰显声音、和谐、情趣、风度的一种形式,音韵律是诗词的灵魂。长期以来,古典诗词采用的都是古韵,比如张珍怀的《词韵简编》、戈载的《词林正韵》、清代的《佩文诗韵》等,这对于熟悉和惯用古韵的老同志和专家来说是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但是绝大部分从小学习拼音的初学者根本不知道有古韵一说,多少知道一点的在创作使用过程中也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断层式的诗词声韵代沟严重制约了古诗词的创作。因为平上去入的古韵文字范围与现代汉语拼音四声调的今韵文字范围及声调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严格按照古韵要求,许多作品都难免在平仄和压韵上犯韵。比如,“楚”与“语”在《词韵简编》中均为“六语”部韵,但在今韵中却属于两个不同的声母(chu)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yu)。两字并用在一首诗中,古韵是压韵的、今韵是不压韵的。所以本人认为,今韵是诗词传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创作中古韵必须慢慢向今韵转化,专家点评时也要综合考虑不应局限于古韵,从而提振更多年轻诗词爱好者和初学者的信心。

(二)格调长短自由。这个题外话主要是针对词作而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格律》是我学创词读到的第一本专著,该书收集遴选了唐宋时期名词作家的代表作和格律词牌范文153首,其中平韵格52首、仄韵格75首、平仄韵转换格12首、平仄韵通叶格6首、平仄韵锁叶格8首。其中变格、变调、增减字和衬字范文占了相当的比例。如大家熟悉的词牌《江诚子》,定格35字、五平韵,但欧阳修的《晚日金陵暗草平》却变格为36字:“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西子镜照江城。”这个“如”字就为增字,使定格中结尾的三言两句变为七言一句。又如《浣溪纱》定格42字、上片3平韵、下片2平韵。而李璟的《浣溪纱》上下片各增了3字变成了48字:“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每片最后所增3字,使整个词的结构更加完美,表达形式更加灵活,意境更加悠长。下面再举一个《霜天晓角》变调例:定格43字,上下各三平韵。范文是辛弃疾的《旅兴》:起句“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声调为“--11,11--1。”。而蒋捷的起句是“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声调变成了“-1--,1--1-。”。这些例子说明词的格律声调不是一尘不变的,是可以根据情景需要作出改变的。古人尚且可变、嬗变、敢变,现代人为何怕变、难变、不变?

二、要让诗词走进大众

《宋玉对楚王问》中,宋玉有这样一段回答楚襄王的问话:“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古典诗词是千百年来古圣贤们将人文、历史、景物等自然属性融合为一体的一门高雅的文化艺术形式,她与声腔高低同一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味,作品越是高雅欣赏学创越是高难,参与的人数越是稀少,这就是所谓的曲高而和者寡。闻一多先生说:诗词创作是“戴着撩拷在跳舞”。这一精辟的论断,戳透了无数诗词创作者和爱好所的心,可见古诗词创作的难度了。就是因为受格律声韵这一“撩拷”的束缚和局限,相当一部分诗词爱好者和年轻人对古典诗词望而却步而被拒之门外。长期以来,古典诗词很难走进大众、走进生活,其应用创作被锁定在一些学者、文人、研究家和少数爱好者的小范畴,大多数时候成了一些达官贵胄附慵风雅、有志之士抒发情怀、文人雅士陶冶情性、失意落魄泄世愤俗的文化工具,而不是以国花的艺术身份展现在国人面前。所以,给古诗词松“撩拷”、解绳索,让诗词走进大众人,让其发挥失去已久的活力和魅力也是诗词工创者肩负的使命。

三、要让诗词适应发展

一是平台拓展。以往诗词宣传平台和载体主要是书报刊,诗协活动也只局限于几次采风和会员微信群中自发创作、互动切搓,不具备可视、可听功能和效果,而且层次高、数量少、渠道窄、延伸短,广大民众进不来、看不到、听不见。2016年至今,央视主办了7期中国诗词大会,一些地方后紧随其后相应开办了该节目,这说明诗词宣传的平台载体在逐步拓展创新。但仅凭几场大会、几本书刊、几个微信群,或者仅仅依靠诗词协会这一有名无实的民间组织,宣传的力度和效果很微小。要实现传承弘扬诗词的宏伟目标,必须融入政府行为并辅以制度保障。

二是机制创新。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在永顺县人民检察院从事宣传工作,不久前她把参加省纪检宣传工作培训班结业要求写的一首诗《李六如故居瞻》发给我欣赏,说这是本次省纪检宣传工作培训结业的必交答卷,也是纪检宣传工作者准入的必备条件和身份证。这件事让我耳目一新,我终于明白有的县市诗词协会工作和诗词创作发展事业为什么会走在全州前列,有的县市诗词普及到了校园、企业、乡村,诗词队伍不断壮大且成果斐然,就是因为县委、县政府支持和重视,相关部门创新建立激励机制。据我了解,龙山等县不仅将诗词协会所需工作经费纳入了县财政年度预算,还安排提供了环境优美、面积足够的办公场所,这次省纪检宣传培训把诗词创作设为纪检宣传干部的准入前置条件,更是一次创新和创举。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也给了诗词比较大的篇幅,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就编选优秀古诗词26首并作为必修必考课程,这就是激励机制的具体创新模式,今后还可以尝试把诗词纳入公务员、事业编考试范围,让古诗词从封闭、保守、狭隘的朋友小圈走向更广阔、更信任的社会大圈。

三是价值转换。诗词为什么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登上了巅峰,可以说人人会诗词、处处有诗词,到清代诗词仍然有一席之地。这与国家重视、与仕途挂钩、与文教融合、与市场接轨不无关系。比如古代国考选士只需三篇锦绣文章,一是申论、二是散文、三是诗词,评判一个人才学的标准就是题诗对联,《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其中所谓的“才”就是贾宝玉给大观园里的亭台楼阁题写名、联、额。所以古典诗词在古代能够深受文人学士的崇尚追捧,并得以广泛流传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就是她是取士及第的主要途经,取了士及了第生活就有了保障,就能够“上致君、下泽民”、就能够“扬名声、显父母”、就能够“光于前、裕余后”。但现在,写诗作词仅仅为了消遣娱乐,或者说是因为诗词传承爱好者心中残存的那点爱和不舍,除此之外不能换来任何经济物质价值。这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和参与其中的老一辈来说没有多大影响,写写诗、作作词反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防止老年痴呆。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搜尽枯肠、耗神费时写得一首半阕却换不来一升半文,他如何养家糊口?如何承担时下入学、就医、购房的重负?不如搞直播、刷抖音、翻快手、网络销售来得实在。唐宋时期就是把诗词融进音乐,把诗词谱成曲,让歌女在教坊、民间广为传唱,引来市民视听,带动一方经济,诗人从中得到了实惠,从而实现了诗词的价值转换,推动了诗词的发展和繁荣。所以,我认为要让古诗词焕发新生命,必须与文教结合、文旅结合、文艺结合,开展文旅诗词有偿服务,把诗词推向大众、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让古诗词适应新形势、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这样才能让诗词这朵国花在湘西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盛开怒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铜钱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