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不可磨灭的群体特征,而这个历史时期也必然会由一批人垒筑成一道独特风景线,彪炳青史,警醒后人。我们七七级应该坦言,是文革结束之后,聚集起来的精英和干才。
1977年10月,中央宣布文革结束。那时我正在知青点劳动,从早到晚,肩担背驮,手抡锄把儿,掌心血泡连着血泡。从喇叭匣子里听到这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将信将疑。很快到了冬天,广播里再次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远离县城,蜗居在山旮旯里,手头只有几本中学教科书,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文史地理、数理化都复习一遍,谈何容易呀!半醒半梦走进考场,稀里糊涂作完试卷,却踌躇满志地把目光盯在了北大和武大。两个月后,收到了现在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许多年以后看资料才知道,那年全国参加考试有570万人,其中27万人过关斩将,在冻结十年的高考冰消雪融之时,终于迈进了大学门槛,成为了天之骄子。由此想到,我们七七级,又何尝不是最幸运的呢?!
七七级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年龄参差不齐。从“老三届”到应届生,这中间相隔16年。老学生入校时大多结婚生子,有妻儿老小拖累。应届生还是懵懂少年,简直可以让他们父子相称!然而,年龄悬殊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共同的追求,仿佛是干燥的海绵,在知识浩瀚无垠的海洋里,大家都拼命汲取,不敢有半点懈怠。有太多的书要读,有太多的文章要写,有太多的疑惑要去叩问先生,有太多难题总是解答不完。后来有人形容说,我们七七级在求学的时间里,是把一分钟掰成两半儿用的,这比喻真是恰到好处,绝妙传神。
七七级还有一个特点是男生多女生少。文革之后恢复高考,能够突破重围考入大学的女生,寥若晨星。物理专业只有仨女生,其中两个还是“老三届”,她们来上大学,她们的孩子在家上小学。七十年代末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看一场电影都显得十分奢侈。我们学中文的几个女生,常常相邀为伴,踏夜色徒步走十来里路,去市内看《大篷车》《追捕》《尼罗河惨案》《叶塞尼亚》《人证》等进口电影,一饱眼福。就在我们快乐品尝文化大餐时,却有一些挑灯夜战苦读诗书的男生,几年间,连一场校内的露天电影也不曾看过!
七七级成分复杂,有当过兵扛过枪的,有下过井挖过煤的,有民办教师,但更多的是知青。从集体农场和知青点走出来的七七级人,都有难以忘怀的插队落户经历。当年毛泽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让整整一代人,在花样年华时节,在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再求学,而是抱着“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志向,到农村劳动,靠双手挣“工分”吃饭。我同班就有自嘲是坚持“八年抗战”的郑州籍知青,她们来上学时,已经二十五、六岁,毕业时宁愿去省城幼儿园工作,也要回到父母兄妹身边,回到故乡温暖的怀抱。
赶上了那个时代,我们并不会因此自鸣悲哀。苦难,从来都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无价可沽的精神财富。恰恰得益于这种磨炼,让我们学会对人真诚、善待自己,宽容坚忍、勤勉敬业。我们赶上了恢复高考头班车,有幸成为27万七七级人中一分子,生命里,便珍藏了一份极致的美丽和永远的骄傲。
七七级,或许有太多坎坷经历值得大书特书。七七级人,如今大多都在工作岗位上成为领军人物,指挥若定,与时俱进,枚不胜举。七七级多数人,正是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笑对人生成败得失,看潮涨潮落。或许,越是久远的东西,它的影像就会越显清晰?回头再看恢复高考30余年,世事变迁,今非昔比,沧海桑田。惟一不变的,是我们作为时代的栋梁和中坚,在国家建设进程中,依旧是满怀理想主义激情和人文关怀热望,永远把祖国与人民的荣誉视若生命。在中国铿锵前进的豪迈节律中,你完全可以清楚听到七七级人细碎而又坚实的足音。我们七七级,应该也必须,为这个继往开来的时代,背负光荣与神圣的历史使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