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治通鉴》中的故事——慧眼识珠

(2014-07-31 09:46:02)
标签:

历史

杂谈

在司马光记载的关于魏文侯的领袖素质的几个故事当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被放在第一位,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是何等重要。具有尊重人才的观念不难,落实尊重人才的实践却不易。如何从芸芸众生中发现人才?如何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呢?

《资治通鉴》当中有很多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在这方面加强认识。

还要说一下魏文侯,魏文侯时期有一段时间相位空缺,魏文侯心里有两个人选:一个是翟璜,另一个是魏成,这两个人都很优秀。到底任用哪一个一时半会拿不定主意,魏文侯犹豫不决。

有一天,他就找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李克来商量。因为国君选相是一件特别重要和机密的事情,所以李克一开始就推辞,意思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怎么能随便插嘴。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临事勿让!李克看魏文侯如此诚恳如此认真也就不好再客气了,等到李克真正开始说了,他却又毫不客气,上来就批评魏文侯有失察之责。

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这两个人的言行的话,再有一个比较恰当的人才评定标准,谁个更适合做相国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你之所以举棋不定,是因为你没有一个评定相国人才的标准,平时又不仔细观察。

那么,什么才是做相国的人才标准呢?李克有一番言辞: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是李克评定人才的五个标准,只要你把你认为那些非常优秀的人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李克说:对于臣下,第一条平日居处你要考察他和哪些人亲近,和他来往的都是哪些人;第二条当他富有时要考察他把财富都花到哪去了;第三条当他仕途显达或者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时要考察他为国家所推荐的人才都是什么样的;第四条当他仕途不顺、面临困境的时候要考察他是否能够遵循“有所不为”的原则;第五条当他贫寒穷困潦倒时要考察他是否能够遵循“有所不取”的原则。

这是李克的五条人才标准,是非常值得分析的。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居视其所亲。我们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也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意思呢?我们看一个人他经常和哪些人来往,和哪些人亲近?通过这些人我们基本上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第二条和第三条是一对,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当一个人拥有财富和权力的时候,他这个财富是为了自己吃喝玩乐?还是用来扶贫济困?他为国家举荐的人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是能给自己好处的人?还是真正的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第四条和第五条也是一对,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当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你要看他做人做事有没有道德底线?中国有句古话叫“时穷节乃见”,当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恰恰是考验一个人品格的最佳时机。

李克讲完这五条标准以后,魏文侯说:好,先生的意思我懂了。选魏成还是翟璜做相国我心里有数了。李克听魏文侯这么一说心里很高兴,也就起身告辞了。魏文侯没有说到底选谁,李克也没问你到底选的是谁,两个人都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但是,可以想象魏文侯和李克已经心照不宣了。

李克退出后,正好遇见翟璜。翟璜问李克: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先生认为会是谁呢?李克说:是魏成。我们知道刚刚谁也没有说是谁,为什么李克这么果断地判定会是魏成呢?因为李克认为他说的几个评选标准魏文侯听懂了,那么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相国非魏成莫属,这是铁板钉钉。翟璜听了以后很不高兴,他说:我曾经向国君推荐过像吴起这么能干的将领做西河守令,使秦国不敢侵犯我们。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得不到治理,我推荐了西门豹把这个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没有合适的将领,我推荐了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合适的人去镇守,我向国君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这些事实先生您都有目共睹,我哪点儿不如魏成呢?”     

听完翟璜这一席话,李克首先问道: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就是为了让我今天能有个机会在国君面前给你说好话?帮你做上大官吗?这就是你推荐我的目的吗?其实,国君并没有向我透露相国是谁,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只是说了几个评选标准那样一番话。如果国君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选相国的话,我想国君会选魏成为相。为什么呢?魏成虽享有俸禄千钟(一钟相当于64斗),但十分之九用于为国招贤,十分之一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魏文侯尊为老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的确非常优秀非常能干,但是他们只能在君王手下当臣来用。魏成所结交的人、所思考的问题明显比你所结交的人、所思考的问题高出一截,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无言以对,猛然醒悟后,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刚刚失礼了!”

这就是魏文侯选相的故事,魏文侯最后选的是不是如李克所料,《资治通鉴》里没有记载,史学家为什么没有把魏文侯选的是谁这个谜底揭开呢?这说明选谁当相国不是这个故事的重点,而李克的五项评选人才标准才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一个比较高级的人才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他?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翟璜差吗?不差。他所推荐的五个人都解决了五个具体的问题,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发现人才的比较高级的人才。差别在哪呢?差别就在魏成推荐的是人师,翟璜推荐的是人臣。

魏成推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些人,他们有的是学问和名声,在当时那个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学问和名声看上去都是虚的,没有用的。并不像翟璜所推荐的吴起、西门豹、乐羊这些人有具体的才干,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就卜子夏、田子方他们的学问和名声足够做魏文侯的老师,魏文侯拜他们为老师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它能够让散落在各地的人才看到魏文侯礼贤下士屈尊降贵的真情实意。于是,纷纷跑来为魏国效力,这就是魏文侯的本领。魏文侯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些人的用处化虚为实。使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些人成为魏国的标杆性人物,甚至把他们塑造为国家形象,造时势比识英雄更重要。这种做法所产生的凝聚力超乎想象,天下归心的潮流自然水到渠成。

    这是人才的深远,那么除了深远之外,更高级人才还应该具备哪些才能呢?还有一种看上去也是很虚,但是实际上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厚重”。

     
《资治通鉴》当中记载了另外一个故事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历史上叫魏武侯。新君继位,也面临选相国,但世易时移,这个时候什么样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呢?这次魏武侯选的是一个叫田文的人,这个人和齐国的孟尝君同名。这个人选公布以后,当时在魏国效力的一个著名的人物吴起非常不满意。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威信很高。魏武侯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却任命田文为相。

      
吴起很不高兴,他就去找田文理论理论:听说国君选你为相国,你能和我比一比功劳和能耐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牺牲,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们,你比我强吗?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我强吗?田文说:我不如你。这两个问题一个比的是武略一个比的是文才。吴起继续说:镇守西河地区,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尊从我们,你比我强吗?田文依然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不如你。这第三个问题比的是具体的贡献,比的是具体的成绩,田文还是不如吴起。听完田文的回答吴起发飙了:“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凭什么做相国?而我却不能?
 
    
听完吴起气势汹汹地发问,田文非常淡定地说:国君年少,全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少国疑”,这个时候国家往往会隐藏着一些不可预测的危机和矛盾。田文反问吴起,在这种情况下,稳定时局,镇服人心,你说国君是托付给你合适还是托付给我更合适呢?吴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你,国君选你为相国是对的。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们可能会有点纳闷,还是不明白其所以然,故事里没有说明田文比吴起更适合做相国的原因呀?况且连吴起自己都承认他不如田文。
我们来分析一下,吴起的确是非常能干的,他就像一把利剑所到之处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我们看上面两个人的对话,吴起是非常锐利的,那么和锐利捆绑在一起的是求胜心切的浮躁心态。再看田文,表面上看,这个不如你,那个也不如你,什么都不照。但是他在面对吴起尖锐质疑的时候,在回答“我不如你”的时候心虚了吗?不自信了吗?没有。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八风不动”的厚重。

    
我们刚刚打了一个比方说吴起就像一把利剑,吴起就用利剑的标准去衡量田文,所以无论怎么比较吴起都觉得田文不如自己。田文既不是利剑也不是钝剑,田文是厚重的重器。厚重到声明赫赫威震诸侯的吴起拿这么三个尖锐的问题来问他,田文都能够应付自如,八风不动,坦然面对。不能动移他半点心志,有点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魄。

    
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主少国疑,暗流涌动,形势变幻莫测。利剑是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也可以造成新的伤痕、引发新的矛盾。这时候只有重器才能够镇服人心,稳定局势。所以最后吴起自己不得不承认田文比他更合适。一个国家需要像吴起这样的人才,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也要像田文这样的人,能够填压浮躁,能够镇服人心。

    像吴起这样的人才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毋庸置疑是很容易被发现。难的是像田文这样的人才不容易被发现,看上去很迟钝,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其实,这样的人具有深远的价值,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选择这么一个故事来告诉读者:有些东西看上去是虚的,是无的,但是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有更沉静、更深远、更厚重的力量,它在无用之中蕴含着大用。所以在鉴别人才上“识有易,识无难”,我们应该重视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无用,实际上却能致深远的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