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故事——慧眼识珠
(2014-07-31 09:46:02)
标签:
历史杂谈 |
《资治通鉴》当中有很多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在这方面加强认识。
还要说一下魏文侯,魏文侯时期有一段时间相位空缺,魏文侯心里有两个人选:一个是翟璜,另一个是魏成,这两个人都很优秀。到底任用哪一个一时半会拿不定主意,魏文侯犹豫不决。
有一天,他就找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李克来商量。因为国君选相是一件特别重要和机密的事情,所以李克一开始就推辞,意思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怎么能随便插嘴。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临事勿让!”李克看魏文侯如此诚恳如此认真也就不好再客气了,等到李克真正开始说了,他却又毫不客气,上来就批评魏文侯有失察之责。
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这两个人的言行的话,再有一个比较恰当的人才评定标准,谁个更适合做相国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你之所以举棋不定,是因为你没有一个评定相国人才的标准,平时又不仔细观察。
那么,什么才是做相国的人才标准呢?李克有一番言辞:“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是李克评定人才的五个标准,只要你把你认为那些非常优秀的人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李克说:“对于臣下,第一条平日居处你要考察他和哪些人亲近,和他来往的都是哪些人;第二条当他富有时要考察他把财富都花到哪去了;第三条当他仕途显达或者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时要考察他为国家所推荐的人才都是什么样的;第四条当他仕途不顺、面临困境的时候要考察他是否能够遵循“有所不为”的原则;第五条当他贫寒穷困潦倒时要考察他是否能够遵循“有所不取”的原则。”
这是李克的五条人才标准,是非常值得分析的。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居视其所亲。我们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也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意思呢?我们看一个人他经常和哪些人来往,和哪些人亲近?通过这些人我们基本上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第二条和第三条是一对,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当一个人拥有财富和权力的时候,他这个财富是为了自己吃喝玩乐?还是用来扶贫济困?他为国家举荐的人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是能给自己好处的人?还是真正的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第四条和第五条也是一对,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当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你要看他做人做事有没有道德底线?中国有句古话叫“时穷节乃见”,当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恰恰是考验一个人品格的最佳时机。
李克讲完这五条标准以后,魏文侯说:“好,先生的意思我懂了。选魏成还是翟璜做相国我心里有数了。”李克听魏文侯这么一说心里很高兴,也就起身告辞了。魏文侯没有说到底选谁,李克也没问你到底选的是谁,两个人都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但是,可以想象魏文侯和李克已经心照不宣了。
李克退出后,正好遇见翟璜。翟璜问李克:“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先生认为会是谁呢?”李克说:“是魏成。”我们知道刚刚谁也没有说是谁,为什么李克这么果断地判定会是魏成呢?因为李克认为他说的几个评选标准魏文侯听懂了,那么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相国非魏成莫属,这是铁板钉钉。翟璜听了以后很不高兴,他说:“我曾经向国君推荐过像吴起这么能干的将领做西河守令,使秦国不敢侵犯我们。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得不到治理,我推荐了西门豹把这个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没有合适的将领,我推荐了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合适的人去镇守,我向国君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这些事实先生您都有目共睹,我哪点儿不如魏成呢?”
听完翟璜这一席话,李克首先问道:“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就是为了让我今天能有个机会在国君面前给你说好话?帮你做上大官吗?这就是你推荐我的目的吗?其实,国君并没有向我透露相国是谁,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只是说了几个评选标准那样一番话。如果国君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选相国的话,我想国君会选魏成为相。为什么呢?魏成虽享有俸禄千钟(一钟相当于64斗),但十分之九用于为国招贤,十分之一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魏文侯尊为老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的确非常优秀非常能干,但是他们只能在君王手下当臣来用。魏成所结交的人、所思考的问题明显比你所结交的人、所思考的问题高出一截,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无言以对,猛然醒悟后,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刚刚失礼了!”
这就是魏文侯选相的故事,魏文侯最后选的是不是如李克所料,《资治通鉴》里没有记载,史学家为什么没有把魏文侯选的是谁这个谜底揭开呢?这说明选谁当相国不是这个故事的重点,而李克的五项评选人才标准才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一个比较高级的人才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他?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翟璜差吗?不差。他所推荐的五个人都解决了五个具体的问题,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发现人才的比较高级的人才。差别在哪呢?差别就在魏成推荐的是人师,翟璜推荐的是人臣。
魏成推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些人,他们有的是学问和名声,在当时那个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学问和名声看上去都是虚的,没有用的。并不像翟璜所推荐的吴起、西门豹、乐羊这些人有具体的才干,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就卜子夏、田子方他们的学问和名声足够做魏文侯的老师,魏文侯拜他们为老师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它能够让散落在各地的人才看到魏文侯礼贤下士屈尊降贵的真情实意。于是,纷纷跑来为魏国效力,这就是魏文侯的本领。魏文侯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些人的用处化虚为实。使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些人成为魏国的标杆性人物,甚至把他们塑造为国家形象,造时势比识英雄更重要。这种做法所产生的凝聚力超乎想象,天下归心的潮流自然水到渠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