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三绝”—张之汉
古今之称循良者,必“清勤慎”,三者相因,本在于“廉”。辽海名人张之汉,秉承经世致用的思想宦游于乱世中,与当时的社会名流交往密切,官至东三省盐运使,一生恪守“清勤慎”,留下赫赫声名。在风云际会的清末民国,东北地区一批政坛雄杰和文化名士中,张之汉可谓独树一帜,他工诗,能书,擅画,享有“三绝”之誉。
一、张之汉先生行述
张之汉(1866年2月13日—1931年9月29日):生于同治四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八,因该月十九日(农历)立春,按照旧历,当时已进入到同治五年(丙寅),故亦有同治五年生人一说。
先生字仙舫,因所居住的寓所名为“石琴庐”,故自号“石琴庐主”、“石琴外史”,拆“仙舫”二字为别号“方舟山人”,在书画作品上常署“辽海画禅”,别署“辽海老渔”。祖籍直隶抚宁(今河北抚宁),曾祖时,全家迁至广宁小黑山(今辽宁锦州黑山),其父因经商移居奉天城南的十里河驿(在今沈阳苏家屯区),并购宅置地,定居于此,入承德县(今沈阳)籍。曾祖父张锦文(字文振),祖父张福,均未出仕。父张德名,字声远,弱冠便经商,因经营有道而富甲一方。
张之汉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入家塾接受启蒙教育,时年7 岁。
13 岁时父亲和叔父(字兴业)同年辞世,至此家道中落。
16
岁成婚,并与叔父之子分家,家族生意交予堂兄打理。因堂兄经营不善,生意亏损,债台高筑。张之汉知家资不保,开始奋发读书,功课精进。
20 岁时家族生意彻底衰败,为养家不得不中断家塾学习并外出授徒任教,同时刻苦自修课业以备考取功名。
光绪十五年(1889)通过岁试,翌年科试取得二等,后参加乡试数次未能中举。甲午战后,外患日重,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著《辽东守备策》三千余字,创“三卫法”,得到当局关注,声名鹊起,政治才华初步显露,时年32
岁。
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起,先后为奉天营务处总办崇一山,东三省、山东省捐务总局总办彭丙庚充当幕僚,其间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先后著《拒俄策》、《时势平议》、《挽人心以保危局论》、《弭盗策》等文,当时的政要人士称其“有经世之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接任彭丙庚,负责东三省、山东省捐务总局事务,同年任奉天乡镇巡警总局顾问。
宣统元年(1909)被举为孝廉方正,并考中优贡,督抚会考取得第一名,被选为咨议局候补委员,次年朝考取列二等。
宣统三年(1911)任高等学堂国文教席,补为咨议局委员,代理大清银行总办,兼任东三省官银号总稽察。辛亥事变,与同僚苦心经营,维持住了地方金融系统的稳定。
民国五年(1916),任奉天官地清丈局兼东三省屯垦局局长,列席省署政务会议。两局任上三年,为上解忧,为下造福,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奉天满汉八旗官员兵甲合送匾额一方,上书“实惠均沾”。
民国九年(1920),东三省银行在哈尔滨成立,任督办,翌年因体恙辞职。民国十一年
(1922),任奉天省公署政治咨议,襄理镇威军(即奉军)后防机要处事务,翌年任奉天省实业厅厅长,兼任交通委员会委员。
民国十七年(1928),任东三省盐运使。
民国二十年(1931)农历八月十八卒于营口运署,享年66 岁。
二、张之汉诗文成就
张之汉自幼随家塾先生学习古文诗词,有着坚实的诗文基础,对古诗研习颇专,造诣深厚。金毓黻曾说过“大抵先生之诗……伯翔(张朝墉)、竹山(成多禄)以诗名家者,似不及也”,袁金铠也自认为“诗不及张仙舫”。张之汉所作之诗内容很丰富,涵括纪游、咏景、交往、怀古、纪史、纪实、抒情等等,尤其擅作纪游咏景诗,所到之处,所观之景,大多以诗记之。其诗以清新雅致、情感真挚、用词精妙、见解精辟、不拘于古而见长,读来朗朗上口,品来格调清雅。《夜发龙城洁珊来寓送行别后赋感》五言云:“撄心多少事,分手太匆匆。夜永愁偏觉,交深话转穷。悲歌思拔剑,别绪促鸣钟。霜月登车去,萧萧班马风。”
资料记载,张之汉在家塾初学制艺试律时便开始写诗。《砚底草》集中收录了其14
岁时创作的多首试律诗,并自言“绮龄粗解声律,辄喜闲吟,塾师谓防正课,不敢坦然为止,偶有所咏,书小纸压藏砚下”,可见其对诗的喜爱程度。出馆授徒后开始大量作诗,他21
岁任教于辽东缸窑村宣德堂张宅时,已经写了《登古白岩城》《宿大安寺》《过李家峪》《山中古墓》等多首游历诗。此后辗转各地任教,有机会游览山川大河、名胜古迹,更有机会结朋交友,相互切磋诗艺,创作欲望浓厚,水平日渐精进。据其自述,“庚子事变”(1900)前,“猥自辑存,积久成卷帙,得诗千”,这时张之汉35
岁,已经作创了1000
余首诗,蔚为壮观,然而诗稿在战乱中全部佚失,可谓憾事。自“庚子事变”后至“日俄战争”(1904—1905)的三年间又作了100
余首诗,可惜诗稿也佚失了。此后,张之汉逐渐步入仕途,公务开始缠身,从事诗文创作的精力大为减少,虽然写的诗少了,但却没有间断。
张之汉一生诗作虽多,但由于乱世诗稿丢失,以及自认为“辄喜为诗,非以博诗名也,譬之鸟语虫吟,自鸣其适,意兴所寄”,并“随作而随弃其稿”,故整理编辑刊发的诗并不多。民国元年(1912),张之汉发起成立“诗钟社”,成员多为当时奉天的名士,如世荣、孙鼎臣、谈国楫、三多等人。在同“诗钟社”诸君吟诗作对中,激发了张之汉整理存稿的念头。民国三年(1914),辑印《石琴庐诗剩》一册,收录自光绪十三年(1887)起创作的100
余首诗。民国十三年(1924),张之汉退奉天省实业厅厅长一职,无公事闲暇之时重新搜集旧诗稿,编辑刊行《石琴庐诗剩》和《石琴庐诗存》。其中,《石琴庐诗剩》收录光绪六年(1880)至宣统三年(1911)所作之诗213
首,分六卷,并附《浣月轩试律草》一卷;《石琴庐诗存》收录民国元年(1912)至十三年(1924)所作之诗317
首,分四卷,并附《菊橹新草》一卷。在自序中,张之汉谓“都十有二卷,虽此外毁佚尚多”。《石琴庐诗剩》和《石琴庐诗存》中收录之诗虽然只是张之汉既往所作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他的诗貌和诗风,展示出了在诗歌上的卓越成就。同时,这些诗的创作时间涉及了他生命中的各个重要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窥其一生为文为政的心路经历。之后至其逝世的4
年间,虽亦作有大量的诗,可惜未刊印于世。
写诗同时,张之汉也擅作文章,在正式步入政坛前,因忧心时局,写了《辽东守备策》《拒俄策》《时势平议》《挽人心以保危局论》《弭盗策》等多篇时政文章。晚年,张之汉整理新旧文稿,希望以丛刊之名陆续将其刊印,然而仅仅刊印发行了《石琴庐丛刊》(二册)便辞世。《石琴庐丛刊》收录了其撰写的《十里河五异人传》一卷,《日录摘剩》一卷,并附《七家诗缀评》。
三、张之汉书画成就
张之汉于书画极有天赋,按其年谱自叙,在襁褓中便经常凝视家中挂画,似乎能解其意。年龄稍长后,遇到几案上的灰尘就用手涂抹作画,入冬时用手指在玻璃窗上就霜画花鸟,见到的人皆惊其形似。22岁时,经名宿陈笙伯介绍,为左宝贵将军绘制西方各国旗阵图副本,甚得左氏满意。到了参加县府院试之时,张之汉已经开始利用作画所得的润笔费来筹措考试所需费用。自26
岁时就读萃升书院,尤其是28岁移居省城奉天后,因有机会观摩古帖名画,并与奉天名士相互切磋,书法绘画水平得以快速提升。进入民国后,张之汉的书画在奉天声名鹊起,许多豪门贵族和商贾仕绅的家中,以悬挂其书画为风雅。1927年(一说1928
年),张之汉同王光烈、邱壑等人在奉天大南城门外倡办了“金石书画研究会”,邀集会员35 人,自任会长,并主授山水画。研究会于1928
年举办了一次大型的金石书画展览会,其中张之汉若干作品获得广泛好评。晚年在营口料理东三省盐运事务,官邸近海,公务暇余,习字作画于居所“镜帆楼”,乐在其中。
张之汉左手作画,擅作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见长。从时人的评论和传世作品看来,其画师法王石谷和戴熙一路,在《秋林曳杖图》中自题到:“耕烟散人论画云: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余作是图,窃有志焉而力未逮”。金毓黻曾亲见张之汉作画“……画竹,披拂而疏落,淡远有致,又喜泼墨作老梅,题曰铁心花以寄意”。其绘画作品总体上看来苍茫浑厚,格调明快,但渲染不及王、戴,是为不足。张之汉左右手皆能书,笔力苍劲,浓墨重笔,沉稳俊美。虽然时人评论其书不如画和诗,却俱可名世。
张之汉书画作品传世不多,辽宁省博物馆藏其《梅花图》、《枫菊狮子狗图》、山水扇面,及一页行书作品;辽宁省文物总店藏其《烟江泛舟图》扇面;张氏帅府博物馆藏其行草题诗扇面;锦州博物馆藏其《芦艇人物过江图》扇面。此外,辽宁省博物馆藏民国《磁县新出魏齐墓志本末记》碑石上亦有其行书题跋。在《石琴都转哀挽录·上编》中,刊载了几幅张之汉生前创作的书画作品,是为力作,可窥其艺术精髓。
张之汉逝后第三年,辽阳袁金铠将其葬于沈城东北二十里王家沟,是处群山环抱,中出一岗,遍植松柏,山有清泉。又一年,袁洁珊为其撰碑文,由冯公度恕书丹,洁珊还为撰传及像赞、祭文,洋洋万言,词甚哀婉。王光烈挽之云:“生平金石交,以我为老友,记话雨琴樽,踏春杖履,曾无几时,谁共趋车造南市;辽海书画社,待公作主人,帐字题山谷,诗写江村,竟成绝笔,那堪掩袂过西楼。”
注:根据么乃亮先生《官箴守三字妙笔定千秋——张之汉生平及艺术成就 》整理
http://s12/mw690/001LdENezy6Soee8JaH2b&690绢本山水" TITLE="诗、书、画“三绝”辽海画禅—张之汉 绢本山水" />
http://s9/mw690/001LdENezy6SoenSLSEf8&690绢本山水" TITLE="诗、书、画“三绝”辽海画禅—张之汉 绢本山水" />
http://s6/mw690/001LdENezy6Soer3WKN15&690绢本山水" TITLE="诗、书、画“三绝”辽海画禅—张之汉 绢本山水" />
原装裱绢本设色山水,带有火漆印,2.4平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