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苏氏一门法书册》祖帖面目的复原

标签:
文化书法杂谈考古苏轼 |
分类: 苏轼研究 |
第117期 | 《苏氏一门法书册》祖帖面目的复原
作 者:李跃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苏氏一门法书册》,简称《一门册》,是眉山苏氏家族的书法名品。包括苏轼与杜氏五札,苏辙四帖;苏迈和苏过各一帖。帖后有宋王安中、吴幵跋。
《一门册》现存帖目,与安岐《墨缘汇观》所记的《苏轼一门十一帖》完全一致:“颖滨四帖……皆短札,俱有曹氏印章。必在曹册中取出配入者。又伯达台眷一帖,……又叔党试后四诗一帖……有曹氏印章,亦自曹册中拆入者……前有老泉临顾一帖,卞氏拆去。”按“曹册”,应指曹溶(1613-1685)所藏册页。可见此册诸帖在安岐收藏后不再有变动。依刘正成在《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中的考释,苏轼五帖罗列如下:
《宝月帖》,1065年,治平二年,苏轼致杜君懿:大人令致恳,为催了《礼书》,事冗,未及上问。昨日得宝月书,书背承批问也。令子监簿必安胜,未及修染。轼顿首。
《京酒帖》,1080年,元丰三年,苏轼与杜道源:京酒一壶,送上。孟坚近晚必更佳。
《啜茶帖》,1080年,元丰三年,苏轼与杜道源: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
《尊丈帖》,1092年,元祐八年,与杜传(孟坚):尊丈不及作书。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冗,殊无聊也。
《令子帖》,1094年,绍圣元年,与杜传:令子所示专在意,来日相见即达之,但未必有益也。辙送十缗,省为一奠之用。患难流落中,深愧不能展毫末也。不罪不罪。轼手启。
http://mmbiz.qpic.cn/mmbiz/d89OhAWU4gO4ysSNxU13NYMDbSXbff3WJEbpWS5uC8UcYxG4j9vr00icpn8Mo3CKeDKffs9yaex4bxoPhbXrdzw/0
http://mmbiz.qpic.cn/mmbiz/d89OhAWU4gO4ysSNxU13NYMDbSXbff3WiaJUXSuwBzmW9oBr0On7Rnd7icwChW3HKFiblh5Ck6XdLvj08SbZ3OKgQ/0
http://mmbiz.qpic.cn/mmbiz/d89OhAWU4gO4ysSNxU13NYMDbSXbff3WyodE2MF9orheqmnic8HDARqU3Vibjt7l0jIPiaWTVtxicicWic5icstdCXdSQ/0
《苏氏一门法书册》中苏轼《与杜氏五札》,依次为《宝月》、《京酒》、《啜茶》、《尊丈》和《令子》及苏迈《台眷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著录了一件《苏氏一门诸帖册》,多出苏洵一帖,也记录了安岐所云的“非原题”的吴幵、王安中,和赵子崧、僧上振的题跋全文。录吴幵跋文如下:
“杜 唐弼出眉山苏公父子与其先书十一帖以示予。君懿于唐弼,曾大父也。明允友君懿而兄事之。道源以父任簿其官,有子孟坚,践世科道源,优游侍旁。时过予舍。孟 坚官于黄,子瞻适谪居,道源过之游,相好也。孟坚金陵丁外艰,子瞻赴英州,阻风石头,唐弼方少,往见,从容累日,所为求哀挽者。子瞻交接杜氏四世,观其书 可以识其年。晚与孟坚《江上帖》,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盖似其暮岁之文。然不数月而病且死矣。唐弼材而贤,能世其家者。建炎己酉闰月庚辰魏郡吴幵识。”
建炎己酉是1129年。 上跋中提到的杜君懿、杜沂(道源)、杜传(孟坚)、杜唐弼是祖孙四代,与苏洵、苏轼都有密切交往。此跋明确地揭示出《一门册》的肇始,乃是杜唐弼所执的 “眉山苏公父子与其先书十一帖”。跋中还留下了这十一帖的内容线索。苏轼“交接杜氏四世,观其书可以识其年”,说明这批苏轼信札涉及杜氏四代人,且皆可按 信中所载之事确定书写时间及受书人。《一门册》中苏轼五帖的内容、收信人和书写时间,也都可对应于吴幵的跋文。如“道源以父任簿其官”对应于《宝月帖》中 的“令子监簿必安胜”;“道源过之游,相好也”对应于《京酒帖》和《啜茶帖》的内容;“孟坚金陵丁外艰”对应于《令子帖》中的“送十缗省为一奠之用”, “子瞻赴英州”对应于《令子帖》中的“患难流落中”等等,这些可认为是杜唐弼示吴幵的苏氏致杜氏十一帖的骨干。
笔 者也注意到,吴跋中的几个细节在苏轼五札中并没有出现,如“明允友君懿而兄事之”,“唐弼方少,往见,从容累日,所为求哀挽者”,及“晚与孟坚《江上 帖》,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等。说明吴幵还见到了现存《一门册》中苏轼五帖之外的墨迹。那么我们能否根据吴跋和其它文献,找到《十一帖》中的其它祖帖 呢?
吴幵提到的《江上帖》,真迹尚存,是屡经出版的名帖。
苏轼《江上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四家真迹册》之一。书写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杜传: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辱书,且审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非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
我在明刻《晚香堂苏帖》找到了《令子帖》及另外两帖,书法极相似且内容密切相关,未具受书人名。姑名之《潸然帖》和《哀挽帖》。
苏 轼《潸然帖》,见《晚香堂苏帖》。释文:轼启,昨日令子见访,始知道源倾逝。怀想畴昔,潸然焉出涕。奈何奈何。想孝爱之深,何以堪处。轼自获谴以来,所至 未尝出谒,虽地主亦不往谢。今来无缘往吊,惭负深矣。忧患所缠,恐畏百端,非有简于左右也。千万亮察。令弟各安否?且祝节哀强食,毋重堂上之忧。不次,轼 顿首。
苏 轼《哀挽帖》,见《晚香堂苏帖》。释文:轼启,前日叠辱手谕,感慨弥日。又数承令子见访,不得及时裁谢,悚息之至。两日热甚,孝履何如?计哀苦不易易。示 喻哀挽固当作,但新以言语得罪,且更少徐之耳。必亮此意。无缘诣别,千万节哀强食。流汗不谨。轼再拜至孝奉议阁下。六月十日。
孔凡礼《苏轼年谱》将《潸然帖》及《令子帖》系于元丰五年致道源,误。其关键是对“轼自获谴以来”的时间判断。苏轼曾二度获谴,第一次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贬黄州,时元丰三年(1080), 杜道源之子孟坚任黄州法曹,当时三人的交往记录见《京酒》、《啜茶》等帖。又苏轼有《武昌西山题名二首之一》,记载“江綖,苏轼,杜沂,沂之子传、俣游。 元丰三年四月十三日”,故“始知道源倾逝”绝非此时。所以,刘正成判定《令子帖》书写于苏轼第二次“获谴”之时,即绍圣元年受贬去南方的路上。既然“道源 倾逝”,又谈及“令子”,且劝受信人“毋重堂上之忧”,则收信人只能是杜传了。且与吴幵“孟坚金陵丁外艰,子瞻赴英州,阻风石头”的记录一致。
孔 凡礼《苏轼年谱》将《哀挽帖》定为元丰四年与“郭至孝”,即《廷平郭君帖》中的“郭至孝”,误。“至孝”在此并非人名,是指为孝顺的意思。且从书法上看, 与《廷平郭君帖》截然不同,却更为接近《令子帖》。从文意上看,则与《潸然》、《令子》二帖相承。所署时间“六月十日”,又与《诗集•卷三十七》同年所作 《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时间相合。其中“又数承令子见访”、“示喻哀挽固当作”与吴幵跋中所记“唐弼方少,往见,从容累日,所为求 哀挽者”等事可一一印证。
从 叙述上看,《潸然帖》当是孟坚遣子唐弼向苏轼告知道源去世消息后,苏轼写给孟坚的第一封信,说明自己受谴途中的窘迫并为不能亲往祭吊致歉。孟坚随后可能再 遣唐弼请苏轼亲吊,《令子帖》则是说明患难中的苏轼确实不能前往但送了丧礼。《哀挽帖》或许是孟坚再遣唐弼致谢并求苏轼作挽词的答书。三帖书风一致,也可 印证书写时间及境况的相近。
《潸然帖》和《江上帖》中除提到了“令子”唐弼,还提到“令弟”,这是上文所引元丰三年《武昌西山题名》中的“沂之子传、俣”中的杜俣,《苏轼年谱》述杜俣是甚详,可参考。
安岐在《墨缘汇观》中说“册前有老泉《临顾》一帖,卞氏拆去,未得一见”。我在《晚香堂苏帖》找到了《临顾帖》的图像,其文字和《式古堂书画汇考》的记载一致。
苏洵《临顾帖》。见《晚香堂苏帖》。释文:洵顿首,前辱临顾,未由诣谢。承惠教,祗增愧悚。晴暖,尊体佳胜。旦夕走。前次人还,且此布谢不宣。洵再拜。君懿郎中仁兄阁下。钱已如数领讫,何用忙也。
老 泉是苏轼之父苏洵,“君懿郎中仁兄阁下”正好对应了吴跋之中的“明允友君懿而兄事之”。《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赵子崧题跋,更说明了苏洵《临顾帖》就是《十 一祖帖》中第一帖:“老苏先生书世罕见,今始获观笔法。……杜君唐弼出以相示,且请题其后。己酉闰八月三日,长沙何行中、东都赵子崧同阅于凌江物不迁 斋。”赵子崧为赵宋宗室,是南宋重臣,己酉为建炎三年(1129 )。值得注意的是,《临顾帖》的书法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洵《致提举监丞帖》和《陈元实夜来帖》明显不同,而这两件墨迹上的“洵”字签名历来有所争议,所以,《临顾帖》的发现意义重大。
这样,加上《江上帖》和《晚香堂苏帖》中的《临顾》、《潸然》和《哀挽》三帖,我们就恢复了《十一祖帖》中九帖的内容与书法。那么还有两帖的情况如何?我们来看《一门册》中王安中的题跋:
唐 弼杜氏自其曾大父四世与眉山三苏游,书帖俱存。绍兴癸丑中秋,安中过惠州,登白鹤峰,拜东坡像。观壁间诗文:则皆后人追书。求公翰墨已不可得。后十二日, 邂逅唐弼于潮阳,出此卷相示。一翁两孺千载不没之气,凛凛在目。犹恨独无叔党字画。方求类于旧门,顾小坡之不在。龙驹已逝,骏骨万金。亦可为叹息也。
王安中年轻时尝师事苏轼,绍兴癸丑是1133年, 比吴幵题跋晚了四年,他们看到的应是同一组信札。这里记载的是王安中至惠州白鹤峰的苏轼旧居凭吊后邂逅唐弼,得观其十一帖。其中“一翁二孺”又“独无叔党 字画”,只能是指苏轼、苏迈和苏迨。因白鹤峰与苏洵无关,所以王安中没有提到老泉一帖。《一门册》中有苏迈《台眷帖》,但并无苏迨帖。另外,苏迈生于1059年,而卒年失考,跋中“龙驹已逝”的记录,可为苏迈的卒年定出下限。
那么,《台眷帖》是否为《十一祖帖》之一呢?《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载的发僧上振题跋云:
右 苏氏一门真柬杜氏四世者,意高笔古而老泉尤胜。然皆骎骎于晋唐之席矣。尾有王安中、吴幵、赵子崧三跋,……但原本十版止老泉东坡颖滨三人而无叔党,……兹 余既得叔党诗笺,且得伯达手简,亟命重装合成一册。夫以三世之遗墨,越数百年之久而诛连璧合于一旦,岂非造物者为眉山巧作因缘也耶?发僧上振跋。
这位僧上振,是明末清初的惠州人,是卞永誉之前的藏家,在《虞初新志》卷四的顾彩《焚琴子传》中,提到了他善于弹琴。这也说明,南宋至明末,这套遗墨一直都在保留在惠州。
僧上振明确提到,苏迈、苏过二帖是被自己合装入册的。苏轼《潸然》、《哀挽》二帖和苏迈、苏迨二帖的拆去,苏辙四帖的羼入,在上振合装之前已经发生。苏辙四帖和苏过帖上的曹氏印,又说明这次重组发生在曹溶时期。
应 该指出的是,今人研究、学习书法和书法史,对明代刻帖一般都不太重视。如对于《晚香堂苏帖》,就普遍认为遴选、刻制不精,即使如《中国书法全集•苏轼 卷》,也没有采用其中任何一件作品。而本文的研究表明,这些刻帖中多存流传有序而现已失踪的墨迹留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武英书画微信订阅号:wy2010bbs
投稿和版权合作信箱:wy2010bbs@163.com
网址:www.wy2010.com
版权说明:
武英微信带期号的文章,均为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喜欢本文的读者,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订阅办法:
一、点标题下方”武英书画”链接加关注。
二、进入通信录,公众号,点右上角加号,搜索“武英书画”或“wy2010bbs"。
三、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