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鹡鸰颂》:书手小考

标签:
《鹡鸰颂》启功鉴定李隆基李跃林 |
分类: 谈书论艺 |
李跃林(返吾庐)
http://s11/mw690/6030ec6fgdde834709eca&690
图一:《鹡鸰颂》纸本,纵26、横192厘米。行书,40行,计337字。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笔者因为《兰亭》的缘故而留心《鹡鸰颂》更及玄宗各种书迹多年。所关心的问题是《鹡鸰颂》书法本身是否为玄宗遗迹。至于是否写本或响拓,不是关键。现在综合所看到的材料,觉得启功先生在这里材料收集并不完整,逻辑考虑也有所不周。
启功先生认定其为翰林代笔,只在其《论书百绝句·四七》及其注释中说明:
“翰林供奉拨灯手,素帛黄麻次第开。
千载鹡鸰留胜迹,有姿无媚见新裁。
此 颂因为唐明皇御撰,后有敕字,遂号为御书。然明皇书有裴耀卿奏记批答及石台孝经批字,笔势与此并不相类,因启后人之疑。疑者有二类,其一疑为米临,此已不 足多辨。其一谓为硬黄摹本,其说谓米元章记其所见者为绢素本,米氏鉴定,不能有讹,此非绢本,必属不真。且硬黄摹书,已成常谈,此本既为硬黄,苟非摹书, 又将何属?余昔年曾见原迹,墨痕轻重,迥异钩填,然则此桩公案,究竟如何剖决?一日阅宋代诏敕、告身,皆出御书院、制诰案书手所写者。文属王言,后有敕 字,然无一本出宋帝亲笔。又见乾嘉时南斋翰林奉敕以精笺录御制诗文,或高头巨卷,制逾寻常;或寸余小册,仅盈掌握。而同一诗文,累见复本。盖词臣精写,以代印刷,清代尚尔,遑论李唐。米氏所见绢本与此纸本,可谓同真同伪。同真者,同出开元翰林供奉也;同伪者,同非明皇手书也。至于硬黄必用以摹书之说,则痴人前不必说梦也。”
从现有的材料看来,启老判定《鹡鸰颂》之笔势非玄宗所为,恐难成立。启老所依据的只有玄宗的《裴耀卿奏记批答》及《石台孝经批字》,并认为《鹡鸰颂》“笔势与此并不相类”。《石台孝经批字》现存西安碑林(图二),玄宗隶书,唐天宝四年(公元745)立,高620厘米。批字部分,字径约20厘米。考其书法,虽大小相悬,其实与《鹡鸰颂》笔势并无轩轾。《裴耀卿奏记批答》刻石本今尚见于刻本(图三),字径也在20公分左右,然笔势与《石台孝经批字》及下面的几种玄宗碑刻,全然不类,很难断定是否可靠。
而玄宗行书之流传至今者,在《裴耀卿奏记批答》、《石台孝经批字》而外,尚有多种刻本存世。计有《常道观敇》(图四),又称《赐益州长史张敬忠敕》,立于开元十二年(724),为唐玄宗亲笔诏书,字径约4厘米,现在青城山天师洞轩辕台。其笔势结字,与《鹡鸰颂》几乎一致。又有《裴光庭神道碑》(图五),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唐開元24年(736)11月立,现存闻喜县的礼元镇裴公祠,字径约3厘米,額久佚,陰刻天寶元年敕書。又有《金仙長公主神道碑》(图六),徐嶠之撰,唐玄宗行書,字径约3厘米,立于開元年间(713-741),现在陝西省蒲城縣,石殘泐甚。又有《內侍省功德碑》,李隆基撰並行書,立于開元年间(713-741),现在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碑漫漶殊甚。将这些碑刻的书法,与《鹡鸰颂》书法相比,笔势结字,基本是相同的。这与欧阳修《集古录》中的一条记载中对比刻石与墨本的结论“右《謁玄元廟詩》,唐玄宗撰并書。余嘗見世有玄宗所書《鹡鸰颂》,與此字法正同”(详见下文),是完全契合的。
那么“盖词臣精写,以代印刷”是
否成立?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有《鹡鸰颂》的本事,文字、和写本墨本的流传。笔者收集的,尤其是宋代的记载,列在表一。虽疏漏难免,也多少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来。最先注意到的是欧阳修的《集古录》中的两条记录。一条是他既见过墨本,也见过刻本:“當皇祐至和之間,余在廣陵有勅使黄元吉者以唐明皇自書《鶺鴒頌》
本示余,把玩久之。後二十年獲此石本於國子博士楊裒。又三年來守青州,始知刻石在故相沂公宅。熈寧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書。”另外一条,是上面引用过的“右
《謁玄元廟詩》,唐玄宗撰并書。余嘗見世有玄宗所書《鶺鴒頌》,與此字法正同。”这里说明几件事,一是《鶺鴒頌》已经在宋初已经有刻本、墨本同时流行,且
墨本与刻本相同。二是《鶺鴒頌》书法与玄宗行书所书碑《謁玄元廟詩》字体正同;三是玄宗尝亲自书碑,甚至是诗碑,与我们现在的观察是想符合的。
另外两条有关的记载,一是赵明诚《金石录》中“唐鶺鴒頌,明皇撰并行書”,和陈思《寶刻叢編》中“唐《鶺鴒頌》,唐明皇撰并行書,天寶中立”。这两条,更说明《鶺鴒頌》原本就是玄宗所书并曾立为碑碣。
墨
迹本的记载,有米芾对一绢本墨迹的详细记录,文献中多有讨论,不赘。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和书谱》中,记载了包括《鶺鴒頌》在内的二十余件行书,在批答敇文
之外,也有如《鶺鴒頌》这样的其他文学作品《送虚已赴蜀川诗》和《春台望杂言》等。这些说明一方面《鶺鴒頌》与当时还能见到的玄宗的书迹并无不同。更重要
的是,玄宗自己也是参与“以代印刷”的工作书写自己的诗文的,与上面的《集古录》、《金石录》和《寶刻叢編》都可以相互印证。
另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鶺鴒頌》还有与现在所见墨本不同的文本。这一不同文本,刻于《汝贴》(图七),又见于《兰亭续贴》(图八)。出人意外之处是在虽然文字 上和如今看到的墨迹本是完全不同的版本,而书法字体如果进行单字比较,则完全一致的(图九)。在文字上的两个版本,我们现在所见的墨迹本内容收入成书于清 的《全唐诗》、《全唐文》,有序,显系从墨本抄出。《汝贴》和《兰亭续贴》中的版本,文字则收于成书于南宋的《玉海》,且无序。这两本之间的差异,已经是 远远超出编书者所能作的编辑改动。而文字上还有第三个版本收录于成书于清代《御定渊鉴类函》,更近于墨本却有所节略。三本文字的对比,列在表二之中。
再
仔细考察《汝贴》和《兰亭续贴》,其中所刻,又有不同。《汝本》有裂纹贯通全幅,显然为刻于石或由石刻之拓本翻刻。但二本第二行“五”字底本残沥都照原样
刻出,又指向二者同一的原始之底本。这一残沥,在现存的墨本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有排除了刻帖者从现存的墨本中集字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汝贴》和《兰亭续
贴》中所刻,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今墨本的一个底本。而其墨本与刻本书法上的同一性,则表明两个底本又是来源于同一个更老的祖本。而这个祖本,只能是玄宗的手
书。从所存字数来看,则墨本存字更多,且有些字并不见于刻本,所以应当更加接近祖本。
综 合上述事实,《鶺鴒頌》最初曾立碑碣,比为玄宗行书。到了宋代,已经有了刻本,且墨本底本也至少有二种,其文字内容有所不同而书法一致。米芾、黄庭坚所 见,不一定就是宣和内府的藏本。但这些本子的书法笔势却完全是一致的,源于同一个更为原始的祖本。而这些本子,与现在所存的其他行书书迹相比,除了《裴耀 卿奏记批答》之外,笔势结字都是一致的,都源自玄宗手书的一个本子。这些多种本子出现的原因,在响拓摹写之外,也有可能是后人的文字游戏如集字为乐。但是 与启功先生所说的“盖词臣精写,以代印刷”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见,启功先生跟据“宋代诏敕、告身,皆出御书院、制诰案书手所者”而
断定玄宗《鶺鴒頌》应出自翰林之手,是不符合事实的。逻辑上,更是以普通记载来排除有特殊情况的可能性,是说不通的。就像《世说新语》中记载了魏晋士大夫
的一些乖异行为,不说明所有的魏晋士大夫都有这样的乖异行为,更不能一次而认为所有的历史上的士大夫都一定有这样的乖异行为一样。
总之,启老在《鶺鴒頌》的书手的问题上的看法,与现存的材料相矛盾,也不符合逻辑。笔者的结论是,现存的《鶺鴒頌》墨本,无论是写本还是响拓,都真实可靠地反映了唐玄宗的书法、笔势。
启功先生晚年以游戏法出精彩人生,被世人戴上书法和鉴定泰斗的帽子,原非己愿。如今片言只语,皆为世所重,奉为圭臬,也不是先生所能预知的。其中的差错,是需要指出的。
http://s4/mw690/6030ec6fgdde8417fd843&690
图二:《石台孝经批字》,字径约20厘米,西安碑林。
http://s10/mw690/6030ec6fgdde8496eeb79&690
图三:《裴耀卿奏记批答》,出处未详。
http://s2/mw690/6030ec6fgddad42913681&690
图四:《常道观敇》拓本,高110 厘米,宽60厘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http://s3/mw690/6030ec6fgdde855fcbfe2&690
图五:《裴光庭神道碑》,中国国家图书馆。
http://s8/mw690/6012b0a0hc2450306b8f7&690
图六:《金仙長公主神道碑》拓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上)及博友籍金精舍主人藏本(下)。
http://s13/mw690/6030ec6fgdde86eef565c&690
图七:《汝贴》中的《鹡鸰颂》,转自《中国法帖全集》。
http://s5/mw690/6030ec6fgdde8747a82e4&690
图八:《兰亭续贴》中的《鹡鸰颂》,转自《中国法帖全集》。
http://s2/mw690/6030ec6fg0ab150ce35e1&690图九:《汝帖》、《兰亭续贴》中的《鹡鸰颂》与墨本的比较
表一:历代《鶺鴒頌》文字和书法的有关记载
张说(667-730) |
《奉和聖製同玉真公主遊大哥山池題石壁》 |
《奉和聖製同玉真公主遊大哥山池題石壁》 池如明鏡月華開,山學香爐雲氣來。 神藻飛爲鶺鴒賦,仙聲颺出鳳皇臺。 |
欧阳修等,1060 |
《新唐书》卷81 |
世謂天子友悌,古無有者。帝於敦睦盖天性然,雖讒邪亂,其間,而卒無以摇。時以鶺鴒千數集麟德殿廷樹,翔棲浹日,左清道率府長史魏光乘作頌以為天子友悌之祥。帝喜,亦為作頌。 |
欧阳修等,1063 |
《集古录》 |
唐鶺鴒頌 當皇祐至和之間,余在廣陵有勅使黄元吉者以唐明皇自書《鶺鴒頌》本示余,把玩久之。後二十年獲此石本於國子博士楊裒。又三年來守青州,始知刻石在故相沂公宅。熈寧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書。 唐玄宗謁玄元廟詩 右《謁玄元廟詩》,唐玄宗撰并書。余嘗見世有玄宗所書〈鶺鴒頌〉,與此字法正同。碑在北邙山上,洛陽人謂之老君廟也。嵗月向右集本嵗月闕右集本 鶺鴒頌 |
朱长文(1041-1100) |
《墨池编》 |
唐鶺鴒頌 唐明皇書 |
黄庭坚(1045-1105), |
《山谷题跋》 |
䟦玄宗鶺鴒頌 唐太宗妙于書,故高宗雖潦倒怕婦,筆法亦極清勁。玄宗書班班猶有祖父風,此如長沙王十世後子孫猶似其祖耳。 |
米芾(1051∼1107) |
《书史》 |
貞觀、開元皆小印,便於印縫文之印一寸半許。開元有二印,一印小者印書縫,大者圏刓角。一寸已上古篆,於〈鶺鴒頌〉上見之,他處未嘗有 |
王寀,1109 |
《汝帖》 |
|
1119~1125 |
《宣和书谱》 |
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五: 隶书:五王赞,法空字,喜雪篇,太一字。 行书:赐赵宣王等勑,访道勑,嘉宾勑,赐李含光勑二,批答李含光表修斋二,批答李含光表谢赐,批答李含光表投璧,批答李含光表起居,批答李含光表香信,批答李含 光表谢修功德,批答张九龄谢知制诰表,批答杨励俗等表,批答裴耀卿等雪篇表,批答裴耀卿等贺雨表,批答裴耀卿等奏谢宣示圣旨,赐裴耀卿等诗,鹡鸰颂,送虚已赴蜀川诗,春台望杂言。 |
赵明诚(1081-1129) |
《金石录》 |
唐鶺鴒頌,明皇撰并行書 |
郑樵(1103-1162) |
《通志》 |
鶺鴒頌,西京 |
?淳熙年间(1174~1189) |
《兰亭续帖》 |
|
陈思((1225年—1264年)) |
《寶刻叢編》 |
唐《鶺鴒頌》,唐明皇撰并行書,天寶中立,金石録 |
王应麟(1223-1296年), |
《玉海》 |
唐鶺鴒頌 《寧王憲傳》:玄宗時有鶺鴒千數集麟德殿廷木,魏光乗作頌以為天子友悌之祥,帝喜,亦為作頌。頌云:…… |
高棅(1350-1423), |
《唐诗品汇》 |
|
张丑(1616) |
《清河书画舫》 |
|
贺复征(1600-1646) |
《文章辨体汇选》 |
|
曹寅等(1707) |
《全唐诗》 |
|
董诰等(1814) |
《全唐文》 |
|
表二:《鶺鴒頌》不同文字版本的比照。
墨本、全唐诗、全唐文 |
御定渊鉴类函 |
汝帖、兰亭续帖、玉海(无序) |
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比为方伯,岁一朝见。虽载崇藩屏,而有睽谈笑,是以辍牧人而各守京职。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申友于之志,咏《棠棣》之诗,邕邕如,怡怡如,展天伦之爱也。 秋九月辛酉,有鹡鸰千数,栖集於麟德殿之庭树,竟旬焉,飞鸣行摇,得在原之趣, 昆季相乐,纵目而观者久之, 逼之不惧,翔集自若。 朕以为常鸟,无所志怀。 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 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楹, 预观其事,以献其颂。 夫颂者,所以揄扬德业,襃赞成功,顾循虚昧,诚有负矣。 美其彬蔚,俯同颂云。 |
秋九月辛酉,有鹡鸰千数,栖集於麟德殿之庭树,竟旬焉,飞鸣行摇,得在原之趣, 逼之不惧,翔集自若。 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 预观其事,以献其颂。 美其彬蔚,俯同颂云。 |
朕唯天伦之爱,连枝同气。 是以兄弟五人,辍守京职。 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谈笑相乐。 以为常鸟,无所志怀。 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 作颂以献, 揄扬德业,有负虚美, 以其彬蔚,俯同颂云。 |
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 冒霜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 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 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 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 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馀兮。 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惭化疏兮。 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 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 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 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
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 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 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 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 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馀兮。 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 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 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
我所息宴,桂宫兰殿。 九月辛酉,雍渠伊见。 飞鸣行摇,在原之趣。 急难有情,逼之不惧。 顾惟德凉,天下所效。 友于亲贤,实以为教。 鲁卫分政,游处其睽。 召之至庭,邕邕怡怡。 蓐收御节,寒露微结。 观此翔禽,我心以悦。 昆季纵目,咏诗《棠棣》。 良史爰襃,有惭虚昧。 |